“每天事情8小时,每月至少挣1500块,一年下来能挣2万块呢!
”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让杨连芳稳定脱贫,也改变了她的精气神儿,“婆婆都说俺比以前爱笑了。”
“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家。”杨连芳说,县里为穷苦户建档立卡时,不仅登记家庭人口、地皮、屋子等信息,还详细理解了每户致贫缘故原由、帮扶需求。“俺就想守家带地干点啥,没想到,去年村落里建起服装‘扶贫微工厂’,30多个姐妹来到厂里上班。”
杨连芳所事情的地方是河北魏县发展的第一批“扶贫微工厂”,2017年8月,由租用民房正式搬入标准厂房。

魏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国家扶贫开拓事情重点县、国家劳务输出示范县和屯子劳动力开拓就业试点县,同时也是河北省人口大县。全县总人口105万,个中常年在外务工职员30多万,约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伴随着劳务输出的发展,各行各业呈现出一批经济能人,他们想返乡“二次创业”,但因缺资金、找不到项目和载体等,一度搁浅。同时,外出务工造成该县留守的妇女、老人等半劳力、弱劳力多达12.6万人,个中穷苦人口约1.8万人,想就业找不到道路。
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勉励在外务工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创办“扶贫微工厂”,为穷苦群众搭建就业脱贫的“舞台”。目前,已有156人返乡创办“扶贫微工厂”,发展加工业项目219个。
据该县扶贫开拓办主任陈瑞学先容,在发展“扶贫微工厂”上,当地采纳“村落建、企用、乡管、县补”办法,实施对村落、对企“双补助”。对村落集体投资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的,实施全额补助,建成验收后补贴80%,剩余部分分两个年度补助到位,所形成资产及资产收益归村落集体所有。同时,入驻企业优先安排穷苦工具就业,穷苦人口占就业总人数比重达到30%的,每吸纳一个穷苦人口每年补助就业培训费500元。并且,穷苦群众利用的加工设备还可享受全额补助。
沙口集乡刘屯村落利用村落里的废弃坑塘率先建成了两座双层1600平方米的“扶贫微工厂”,搞起了服装和箱包加工,吸纳群众160余人就业,个中穷苦人口近60人。在刘屯村落的带动下,一年多的韶光,全县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运行模式,发展“扶贫微工厂”252家,带动穷苦人口就业6160人,带贫率达到52.2%,穷苦劳力年均增收1.8万元。
该县县委布告卢健说,打赢打胜脱贫攻坚战,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把准病根儿,精准施策,既要让群众脱得出,又要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据理解,今年8月份,河北魏县“扶贫微工厂”模式入选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1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