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产品
第一,量子密钥分配终端QKD,涵盖面向骨干网的GHz量子组网密钥分配终端,以及面向接入网的50MHz量子组网密钥分配终端;
第二,量子保密通信组网设备,包括量子安全网关、量子路由器、量子光交换机,用于构建广域量子网络;
第三,量子管理平台,包括量子网络管控平台和量子密钥管控平台,用于监测应用中的量子运行状态,掌握其安全与否;

第四,为支撑进一步研究,亨通还推出了量子通信科研设备,包括高速皮秒激光器、红外单光子探测器、BBO纠缠源系统;
第五,量子安全衍生产品,如光纤信号泄露提取系统、密码随机性检测平台。
经过量子加密的通信有绝对安全的效果吗?依据是什么?有沒有试验数据证明
据说量子加密的理论基础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不知道这个定理出于何处,是否得到科学界的一致认同?
克隆就是复制,如果量子不可复制,则可以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两个相同的光子、电子、质子。。。,为什么基本粒子都没有相同?只能解释为同种基本粒子有着更细微组成,也就是说无限可分,这变相否定了量子的定义!否定了普朗克常数的存在。后世量子力学推演出很多这种自挖墙角的结论!
我认为“不可克隆”一词就是科学杠精的诡辩!量子通信派居然拿来做理论依据,不是脑残就是别有用心!看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异同,关键在于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一对双胞胎,外人无法分辨,孩子他娘就不会弄混,因为外人掌握的信息不全,也就是没有机会对双胞胎进行仔细观察。孩他妈从光屁股到上学天天观察,形态、行为特点早已了然于胸。也就是孩子他妈的“测量精度”更高使然。
在工程中,测量不出不同,就是相同!
如果说认定不可克隆定理正确,古人早就发明过了,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等等。
应该有,估计是在某个重要环节使用量子技术,而现在一般监测设备应该说都是常规设备缺少量子设备这个环节就没办法拦截监测。比如说无线电台属于常规设备,很容易监听到也能破译。如果用灯光或军舰旗语传输信号那么无线电台就废了,同理量子加密是独特的传输方式,估计是由数据传输改变为物质传输。当然,这东西太专业我们不懂就对了。个人观点
谢邀,量子通讯概念模糊,逻辑混乱,真是说不明白。既然邀请了,那就“胡说”一下。
量子通讯的安全性理论支持是量子态的不可克隆,这个说法其实挺逗比的,因为不确定原理理论上不光是量子态不可克隆,而且是不可操作的,那哪里来的量子通讯呢?这里有点绕,不想解释很多,可以理解为,利用量子态的克隆进行量子通讯,而量子态是不可克隆的所以安全,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
至于量子加密以后的通讯绝对安全,我是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也不知道加密本身是不是量子通讯,依然的模糊混乱。
明文都丢了,密钥再安全有什么用?小偷偷东西从来不偷钥匙,锁和钥匙安全了,房屋就安全了吗?
加密和破解,矛盾之争,永远会有,哪来的绝对。
量子,哎,你到底是粒子还是黑体辐射的能量?波粒二象性,粒子怎么个运动法能成为波?光量子,你是粒子还是能量?你射流能形成光吗?光是电磁波还是光量子射流?电磁波真的不需要介质和质点?这些问题真的都完美解读了?没有的话什么量子通讯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基理还是经典光学通讯和电磁波通讯,和量子力学真没有必然联系。
有线通信可以量子加密吗
可以。量子加密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一种加密方式,通过利用量子态的不可测性保护信息的传输安全性。
目前已经有许多实验验证了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等。因此,在有线通信中也可以利用量子加密技术保护信息的安全。虽然目前量子加密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它将成为未来通信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量子通信和中微子通信,哪个前景更好?哪个更值得期待
量子通信目前已经实现。但是,中微子通信可能性仍然非常低。虽然已经在费米实验室(FermiLab)实现了中微子通信,但是要实际应用,仍然困难重重。
量子通信已实现
来看一些实例。2019年4月12日,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量子保密通信开通仪式在校图书馆一层大厅举行。10时40分,一个量子加密视频电话从山西大学接通到光大银行太原分行。黄桂田校长与光大银行太原分行行长王琳进行现场视频通话,他们互相问候并祝贺这一系统成功开通。整个通话过程信号稳定、传输流畅,充分展示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良好的效果。
山西大学量子通讯现场
中微子通讯不易实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中微子与物质的弱相互作用
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每一秒钟都有数十亿颗中微子像流星一样穿过人的身体,没有任何互动。这就很难检测或引导它们沿着所需的路径(如导线)移动。
图片来自网络
中微子的产生
中微子通常在放射性反应中产生(例如核反应堆的裂变过程)。因此,生产它们并不困难,但要做到没有副作用(即辐射)是相当困难的。此外,尽管可以很容易地产生数十亿个这样的粒子,但要在其中编码信息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与物质的交互并不多,也就是说,无法把信息写进它们里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不易控制路线
由于它们并不与物质发生真正的相互作用,因此很难将它们置于固定的路径上。人们可以把电子放在电线里,把光子放在光纤里,但是却无法真正限制中微子的路径。这意味着,如果想要交流,很可能必须把中微子发射器和探测器排成一条直线。这在长距离通讯中不易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
中微子探测器要求高
中微子不带电荷,因此它们不与物质发生电磁作用。有几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它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中微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Cherenkov radiation)。由于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一般探测器需要建造得足够大,才能确保接收到足够数量的中微子讯号。 中微子探测器一般会选择建造在地底深处,以屏蔽宇宙射线以及其它背景辐射。对比手机的便携性时,这样巨大的探测器对通讯来说毫无用处。
目前世界上已建好的中微子探测器: 神冈探测器(日本),启用于1983年。 超级神冈探测器(日本),1990年代在神冈探测器的基础上扩建。 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加拿大),启用于1999年。 IceCube中微子观测站(美国),启用于2010年。 巴克三中微子观测所(前苏联),启用于1977年。
背景噪音
正如前面提到的,每秒钟有数十亿的中微子穿过人的身体。因此,背景噪音是巨大的。像IceCube这样的中微子探测器必须放置在地底,并进行适当的校准,以消除背景噪声,以便检测任何信号。中微子的信噪比对于任何实际应用来说都太低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中微子的味与振荡
中微子有三种味,每一种中微子都对应一种带电的轻子——电子中微子对应电子,μ中微子对应μ子,同理,τ(希腊字母,普通话念“涛”)中微子对应τ子。飞行过程中它们会在不同味间振荡,这意味着人类甚至不能可靠地确保它们会被接收为想要发送的同一种粒子。
总之,量子通讯的应用更有前景。若想利用中微子通信,或许等未来中微子探测能力大大提高,或者发现新的物理现象,才有可能实现吧。
我是伊棋,谢谢关注、评论,与你分享专业有趣的科学知识。
到此,大家对量子加密通信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量子加密通信的4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