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最高境界。王阳明在探求理的过程中,起初他以为要先把所有关于理的知识弄明白才能达到认识的顶点,才能悟到。然而在几经碰钉子后,他终于通过自己的亲自体验悟到了学习任何一种事物的最高心法。
这种心法是什么?传习录上有这样一则对话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本日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师长西席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
如人走路一样平常,走的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

这也便是说有人向王阳明提问,大学中认为认识到几点之后才能讲诚意。如今天理和人欲还未彻底认识,如何能做到克己的功夫?也便是去掉私心杂念的功夫?王阳明师长西席回答说:人若是真真切切的用功不已,对付民气实质的精妙处就能一每天的认识,对付私欲的细微处也能一每天的认识。
如果不用克己功夫,整天只是闲聊些闲话而已,天理不会自己显现出来,私欲也不会自己浮现出来让你去掉。如同一个人走路,走过一段才认识一段,走到岔路时不知走哪条路就要问,问好路了又走,方能逐步的达到要到的地方。
如今人们对已知的天理不肯存养,对已知的私欲不肯去掉,却只管发愁,不能全部认识到,这样只管空谈,一点益处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面对该当去学去做的事,他们总是能找出很多情由来延迟,不断说服自己,等条件具备后才开始行动。
然后就在他们等待的时候,宝贵的生命光阴却如飞般的从身边消散。要精确认识一项事物的规律,须要付出持久不懈的探索。如果我们要操持到万无一失,才去开始行动,那么我们很可能要永久的等待下去。这样要做的唯一的气概的事,彷佛便是不症结怕缺点,投身进去,尽力而为。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得到自己须要的东西。
说是有这样一对兄弟,两兄弟各是一家鞋业公司的老板,他们的公司都成立于80年代初期,只不过哥哥的鞋厂早开办了一年。但是十多年过去后,他们的经营古迹却有寰宇之别。哥哥的鞋厂已经拥有了数亿元的弘大资产,霸占了相称大的市场份额。而弟弟的公司资产连哥哥的1%都不到,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大客户。有时只能为哥哥的鞋厂接的订单进行加工,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我国刚进入改革开放的时候,兄弟俩都是很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意识到干一番奇迹的机会来了,于是都想办一家制鞋厂。哥哥的行动力很强,做出决定后立即干了起来,请来懂技能的制鞋师傅,招聘工人,引进设备。仅半个月后,第一批产品就出来了。
而弟弟则多了一个心眼,他想过一年后看哥哥办场顺不顺利,然后再根据情形决定自己是否行动。刚开始时,哥哥的场子很简陋,碰着了很多平时想象不到的问题,生产出来的鞋无人问津,产品大量积压。由于产品销路打不开,资金链也就出了问题。资金链一出问题,各种问题也就出来了。
工人的人为发不了,没钱采购质料,同时还要搪塞办厂所要的诸多繁琐的事务。哥哥整天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忙得是焦头烂额。几个月过去了,鞋没卖出几双,钱却赔进去不少,人也瘦了一圈。看到这番情景,弟弟不由得暗自光彩,自己没有冒失行动,不然也像哥哥一样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