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家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可否依照网店的承诺索要十倍赔偿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店承诺“假一赔十”,顾客起诉维权
韦小丽与丈夫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经营一家农副产品发卖部,并开设网店出售扮装品。为了得到顾客的信赖,韦小丽在网店首页打出宣扬广告,承诺发卖的产品“假一赔十”。
2023年1月6日,张素萍在韦小丽的网店下单购买3套“小红花祛斑美白修复5件套装”,支付货款375.03元。1月13日13时许,张素萍签收了上述商品,又在该店下单购买15套“小红花祛斑美白霜(3瓶一套)”,支付货款918元。
“这个产品怎么没有生产日期呢?”签收商品后,张素萍在微信上问韦小丽。“只有保质期和到期日期!
”韦小丽答复。
张素萍通过干系网站查询创造:产品外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厂家并不存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批号也查询不到。
为此,张素萍立即向12345(政务做事便民热线)投诉举报。大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查实后对韦小丽予以警告、没收涉案产品、罚款等惩罚。之后,韦小丽将两次所收到的货款1233元如数还给张素萍。
张素萍认为,韦小丽用“假一赔十”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进而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应按照承诺以消费金额的十倍进行赔偿。
双方协商不下,张素萍将韦小丽、农副产品发卖部诉至大化县公民法院,要求法院判令二者共同履行“假一赔十”承诺,共计赔偿1.2万余元。
张素萍称,韦小丽在她奉告商品是假冒伪劣情形下,依然通过微信朋友圈连续发卖,属于知假卖假。韦小丽利用“假一赔十”来吸引消费者,大量发卖假冒伪劣不合格祛斑护肤品,应该按照条约承诺“假一赔十”。韦小丽的网店是利用农副产品发卖部的业务执照在网上注册的,故农副产品发卖部也答允担赔偿任务。
法院:第一单交易“假一赔十”,超出正常消费范畴不支持十倍赔偿
韦小丽辩称,张素萍的真实身份为职业打假人,曾先后伪装普通消费者进行18次消费赔偿投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张素萍先后分两次大量购买美白祛斑产品的行为绝非普通消费行为。张素萍知假买假,再通过“假一赔十”敲诈打单,谋取不正当利益,其行为不合法,不应受到法律保护。在张素萍提出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并申请退货时,她及时给予退款,也积极合营市场监管局备案调查,已删除朋友圈干系内容,并接管市场监管局的惩罚。她也是在平台购买产品自用无不良反应后才发卖的,并非故意售假。
大化县法院审理后认为,张素萍与韦小丽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中达成的买卖条约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逼迫性规定,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应该依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责任。
在此过程中,张素萍第一次购买3套涉诉产品,属于正常消费行为,因韦小丽未能交付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构成违约。《最高公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轇轕案件适用法律多少问题的规定(一)》第10条规定:“平台内经营者发卖商品或者供应做事危害消费者合法权柄,其向消费者承诺的赔偿标准高于干系法定赔偿标准,消费者主见平台内经营者按照承诺赔偿的,公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张素萍哀求韦小丽依承诺按这次消费金额的十倍赔偿,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张素萍第二次购买15套涉诉产品的行为,超出了正常生活消费的范畴,对其以价款十倍赔偿的诉讼要求,法院不予支持。
虽然张素萍主见网店为韦小丽利用农副产品发卖部的业务执照在网络平台注册,但其供应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农副产品发卖部与网店有上述关系,张素萍哀求农副产品发卖部与韦小丽共同履行赔偿责任没有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前不久,大化县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韦小丽赔偿张素萍3750元;驳回张素萍的其他诉讼要求。
目前,该讯断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法官说法
根据消费者权柄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须要购买、利用商品或者接管做事,其权柄受该法保护。本案中,张素萍第二次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向商家主见赔偿,而非为了生活消费须要利用商品或者接管做事,不属于消费者权柄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法院对十倍赔偿的诉请不予支持。
“假一赔十”是商家对商品质量的一种诚信担保和罚则承诺,合同一旦订立,即构成条约内容,应属当事人对惩罚性赔偿的约定。在当前互联网电商行业虚假宣扬行为高发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该当遵守自己的责任,消费者应勇于且长于利用法律武器掩护自身权柄。店家须要担保商品质量,并诚信经营,否则需承担相应的任务。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大化法院
编辑: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