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物料(或做事)①都可以通过某些参数或属性来描述,使其差异于其它物品。对付物料而言,我们可以将属性分为规格属性和管理属性两大类。规格属性便是物料对应的规格参数,而管理属性则是由于我们业务管理的须要而利用的一些特定的字段。我们以日常生活中常见采购手机为例,我们常日这样来描述HUAWEI nova 8 SE,“nova品牌,Android操作系统,联发科天玑处理器,6.53英寸屏,屏幕分辨率2400x1080,后置6400万像素前置1600万像素摄像头,3800毫安时电池,66W 充电功率,5G全网通手机,内存与容量8GB DRAM+128GB Flash ”。
品牌、操作系统、处理器、屏幕尺寸等规格属性,这是物料本身所具有的物性。当然手机的规格参数不止这些,如果要准确的差异每一个型号的手机,还须要其它更多参数。
除了物料本身的规格属性外,我们还为其设置了一些属性用于业务管理,比如“可发卖区域”、“维保韶光”等。这些属性与物品本身无关,只是由于经营管理须要根据一定的业务规则对其赋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不同的品类(Category)物料会有不同的规格属性和管理属性,比如手机的属性和电视机的属性设置会有所不同。详细如何设置不同品类物料的属性须要根据公司的业务须要和管理颗粒度来综合评估。一样平常公司会采取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按照一定的数据构造来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
PDM系统常用两种数据构造对物料信息进行管理。
1.一对一
这种数据构造是将一个唯一性标识(编码Item)作为管理工具,每个编码对应一种详细物料或做事。编码属性中包含有“品牌”和“制造商型号(MPN-Manufacturer Part Number)”属性,不同厂商同一种规格属性的物料在编码上进行区分。
2.一对多
这种数据构造有两层管理工具,一层是标识(如:编码Item),在标识下面还有一个管理工具“制造商型号”(MPN,Manufacturer Part Number)。一个编码对应多个物料,不同厂家的同一规格属性的物料通过MPN来进行区分。在这种数据构造下面,部分属性挂在一层标识下,和制造商干系的属性挂在MPN下。
究竟哪一种数据构造更好呢?这要取决于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形。相对而言,“一对多”的数据构造在相同规格物料替代关系的处理和后续采购活动中不同供应商的份额(Sourcing Rule)的分配上会更方便。但由于多了一层管理工具,在数据构造、IT和管理方案会上更繁芜,须要在不同的系统中区分管理的颗粒度(如什么时候要管到“编码item”,什么时候须要管到“MPN”)并建立起关联关系。
行业中多数公司采取“一对一”的方案,少部分公司采取“一对多”方案。在汽车行业,由于产品可能影响到人身安全,“一对多”的数据构造下须要对产品的各种组合进行遍历验证,极大增加验证的事情量,常日选择“一对一”的方案。从我个人的见地而言,“一对多”的方案虽然更繁芜,但管理效果更优,特殊是在减少SKU和增加供应柔性方面有帮助,比较适宜利用在消费电子产品等行业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