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萧何病重期间,惠帝刘盈前去探视,问萧何:“丞相百年之后可由谁担任丞相一职?”萧何说:“知臣莫若君王!”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说:“陛下既然有了正确的人选,臣死也瞑目了!”
可见惠帝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只是来征求一下萧何的看法,结果与萧何的意见不谋而合。所以说,其实并不存在萧何大力推荐曹参一说。萧、曹二人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是后来由于利益纷争而互生间隙,于是就有了萧何与曹参素来不合的说法。萧何之所以赞称曹参为相,只不过是平心而论没有比曹参再合适不过的人了。
那么,惠帝为什么要选曹参呢?其实这还是刘邦的遗愿,他只不过是套用现成而已。无独有偶,刘邦在病重期间与吕后也有一段类似的对话。吕后问刘邦:“萧何去世后,该由谁接替丞相一职?”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说:“王陵,不过王陵为人鲁莽,可以由陈平协助”。曹参去世后,惠帝特设左右丞相一职,王陵为左,陈平为右,可见惠帝刘盈彻底贯彻了刘邦的遗愿。

那么,萧何为什么不推荐陈平呢?
一、不敢违背刘邦的遗愿。
用曹参为相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刘邦在识人用人上都要高于萧何,所以他不可能凌驾于刘邦之上而指手画脚,更不可能为惠帝做主选用别人。再说惠帝只是用他的意见做个佐证罢了,即便萧何推荐陈平,惠帝也不见得用。萧何不可能连这么点人情世故都看不出来。
二、陈平是半路出家
无论萧何也好,还是曹参也罢,他们都是丰沛集团的老班底。尤其曹参为刘邦出生入死,立下汉马功劳,而且还在齐国辅佐齐王刘肥多年,治国理政的经验非常丰富老道。而陈平最初投靠的是魏咎,后又投奔项羽,刘邦出三津攻占殷国后,项羽打算治罪于他,陈平只好投靠刘邦避祸。所以陈平的履历和根基要浅很多,再说陈平虽为刘邦出了不少计谋,但在治国安邦方面还是欠缺不少。
三、陈平的人品有问题不能服众
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早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周勃与灌婴最看不惯的人就是陈平,说他“三易其主、盗嫂授金”。不过这些指控最后都被刘邦给否了,其实陈平的一些做法和经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陈平为人太过圆滑,尤其在奉命斩杀樊哙那件事上,陈平把投机取舍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用这样的人做丞相,不会大公无私的为国家利益考虑,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德不配位。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关于西汉丞相的任职,其实早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内定好了。
当初刘邦躺在床上就要奄奄一息的时候,吕后问他,丞相萧何百年之后,谁来当丞相比较合适呢?
刘邦的回答是曹参。然后吕后说,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陈平可以,但是,陈平不能独自担当如此大任,让他和王陵一起就可以了。
吕后又问刘邦,那陈平、王陵之后呢?
刘邦说,那时候说不定你也不再了,这就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那么刘邦为什么推举曹参做萧何之后的丞相,又为什么说陈平不能独当大任呢?
这就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眼光了。
萧何之后的曹参确实是合适人选,刘邦之所以推举他,是因为他在齐国,担任刘肥的丞相的时候,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齐国还一度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方。
到了萧何死后,曹参就从齐国来到的中央担任丞相了。
西汉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得到了发展,民生得到了生息。他还得了一个“萧规曹随”之贤相的美名。
要知道他的名声在历史上是仅次于丞相萧何的,可见他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那么为何又说陈平不能独担大任呢?
因为陈平这个人,为人做事比较鸡贼。遇到问题的时候,考虑自己的利益比国家的要多,所以,这种人不能让他独自担当大任。
到了曹参死后,陈平和王陵担任宰相,陈平的作为果然如同刘邦说的一般。
你看吕后说要立自己的侄子为王,征求陈平和王陵的意见。
王陵说我们给高祖刘邦有个白马盟约,非刘姓不能为王。所以,这件事不能通过。
吕后很生气,他又问陈平,陈平说,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可以封刘姓为王,如今执政的是吕后,所以,吕后也可以封吕的姓王。
吕后对陈平的答案很满意,然后把王陵的丞相给罢免了。
吕后因为没有听刘邦的安排,后来真的遭报应了。到了吕后死的时候,是陈平开始带领功臣派,把吕后的全族给灭了的。
你看陈平就是这么一个人,谁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他就为谁服务。没有利用价值了,一脚就会把他们给登开。
所以,陈平是人品不行,他当丞相没有曹参合适。
那么萧何死的时候,为什么也是推荐曹参当宰相。而不是陈平呢?
原因还是曹参是比较靠谱的一个人,而且为大汉的建立立下过汉马功劳,他的威望比较高,所以,他比较合适。
还有一个就是,汉惠帝之所以在萧何死的时候,问他丞相的合适人选。也仅仅是想验证一下,当初自己的父亲刘邦选的人对不对。
谁知,刘邦和萧何选的人,不谋而合了。这恰恰说明曹参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首先,曹参接替萧何的位置,绝不是因为萧何的推荐。曹参是外戚与功臣集团联合推选出来的代表人物,曹参作为相国的地位,是谁也无力动摇的。
在萧何快要去世之前,作为外戚的代表人物吕后就直接告诉众人:她在刘邦临死前曾问过刘邦,萧何死后,谁可以继承相国之位。刘邦说了,是曹参!
虽然说,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不会太高。因为,刘邦的这个遗言包含两个致命的硬伤:
一是刘邦在临死之前,就知道萧何一定会死在曹参之前,这也太神了吧!如果说曹参的年龄比萧何小很多,那也说得过去,但问题是萧何和曹参的年龄都差不多大,而曹参常年征战身创七十余伤,他在萧何之前去世,是很有可能的一件事情。
第二,刘邦说萧何死后,曹参可以继任;曹参死后,王陵可以继任。这就更不可思议。因为,王陵出道比刘邦还要早,刘邦刚开始混的时候还给王陵当过小弟,王陵的年龄明显要远大于萧何、曹参。刘邦不是上帝,他怎么可能知道,王陵会死在萧何、曹参的前面呢?
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遗言的真实性实际上是非常低。但是,不论这件事是真或是假,它主要透露的内意思,就是吕后只认可曹参继承萧何的地位,其他人想就别想了。
另一方面,萧何作为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他说的每句话,都是深思熟虑的,换句话说,他在临终之前推选曹参继承自己的地位,绝不是头脑发热擅自做主,他必然是和功臣集团集体商量之后做出的决定。 因为,萧何的继承人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这个人必须能够代表功臣集团的利益,并且其资历和能力能够让功臣集团里面的所有人都信服,否则即便他上去恐怕也很难坐稳位置。
二是必须让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无话可说,否则两个利益集团的观点要是不能达成一致,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冲突和火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曹参是唯一能够胜任的人。因为,吕后已经公开表示她认可曹参继承萧何的地位,而同时,曹参一直都是功臣集团仅次于萧何的核心人物,并且曾一度呼声比萧何还高。
对此,我们只要看在看刘邦大封功臣时,众人都要求把曹参排在功臣集团的第一位。(“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萧何不推荐,就是萧何极力推荐陈平,陈平也是没办法成为相国的。事实上,在曹参和王陵都去世之后,功臣集团都没有想要推举陈平的意思,他们所推举的是周勃,只不过因为吕后不同意,最后才把陈平拉出来做折中处理,让陈平和周勃平分了相国权力。
到此,大家对常平监控公司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常平监控公司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