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优点与缺点
总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在关键零部件上,与国际一流水平是有差距的。
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60%以上的份额;至于六轴以上的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甚至更大,超过了80%。
但是,在关键的锂电池、控制板连接器上,国产的艾迈斯(www.china-amass.com)接插件占据了市场主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XT30,XT60,XT90,MR30,MT30等连接器。

1.通用性
工业机器人可编程,支持多自由度运动,因此应用较灵活。
2.机电性能
工业机器人普遍能达到低于0.1毫米的运动精度(指重复运动到点精度),近吧)。
4.易用性
传统机器人的工作本质就是不断地走一个个的路径点,同时接收或设置外围的I/O信号(老和其他设置如夹具,输送线等合作)。
5.成本
机器人的成本从小型号的几万RMB到大型的上百万RMB都有。
6.智能性
之所以将智能型放在最后一点,因为相对现在市场对机器人的主流需求(即强,快,准),它暂时还不是最迫切的。
7.人才匮乏
工业机器人顺应时代发展,行业前景广阔,然而,该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正日益凸显。
工业机器人在我国的定义是
工业机器人是高科技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中,工业机器人具有可编程、拟人化、而且有通用性等特点。那么什么是工业机器人呢?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实现诸多拟人动作和功能的智能化机器,能够通过接受指令或根据编程好的程序进行工业操作
“工业4.0”时代,中国工业机器人如何破局
话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现状,真的是很无奈。因为发展了很多年了,现在还是占有量非常少,市场上都被国际四大家族所垄断。原因在于机器人上的关键零部件,比如伺服电机,RV减速机国内迟迟不能突破。虽然每年都有很多的项目补贴,但是真正拿了这些钱去用于研发的,少之又少。目前的环境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道路非常坎坷,前景堪忧。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ABB、KUKA、发那科、安川首钢常被人并称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全球自动化、机械化机器人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们中国,更是占据了机器人产业60%-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领域。
现在国内的机器人产业所面对的困难:
先看一下整个机器人价值链
核心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应用——维修服务
前三个领域都是三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只有大企业能玩得转,没背景没钱的公司就算了,这是事实。后两个领域有机会。
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又聋又哑又瞎又蠢,超级难用,目前国内外,对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使用,需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初级培训,和后续至少2个月的巩固实践,只能达到对最简单,最初级的机器人维护工作,尚不具备简单的机器人工作站设计使用的能力。机器人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几乎是单片机,汇编时代最原始的语言,而且各种使用禁忌,复杂的逻辑安全结构设计,没有大专学历经过培训都很难搞得懂。
光搞懂了机器人,还不够。因为机器人要能工作起来,外围还需要特别设计的夹具,工装,周边设备,和周边设计通讯,协调联动。这牵涉到机械设计,电气设计,对甲方生产工艺的理解,不论哪一个都是经年累月之功,想要把机器人用好,需要多学科交叉复合,理论扎实与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我们经常说叫老法师)。而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国内非常少,影响了机器人应用普及,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深高级工程师,凭借的是多年行业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对甲方工艺的理解,这是外来创业者的软肋。
另外一个小的突破点,就是为机器人提供视觉,力传感或者细分的功能模块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往往是拿国外比较成熟的硬件模块,国内进行偏软件的实施应用(implementation),这在国内倒是有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如果技术独到,有客户认可,倒也可以活得下去,有些还有机会拿拿天使,A轮融资。
到此,大家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中国工业机器人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