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子里出来的泥瓦匠,皮肤是粗糙的,措辞也是粗糙的。说话不会拿腔拿调,形体动作也是粗犷的。皮肤粗糙的人,却有细腻的心思。”这是讲述中南集团三十年景长的《基石》一书中,开篇的笔墨描述。
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中南村落的陈锦石,便是那个“屯子里出来的泥瓦匠”。
1988年,26岁的陈锦石带着28个人,从一砖一瓦开始,从无到有,堆砌出本日这个足迹遍布五大洲、总员工10万余人、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强、位居2019中国房地产开拓企业20强第17位的大型上市公司。

在陈锦石出门讨生活的那个年代,全体中首都很穷,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像陈锦石这样艰辛奔波的泥瓦匠、建筑工,在中国有万万千万。为什么是陈锦石?不仅没被生活重压压垮,成为不有名的茫茫建筑大军中的一员,反而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为什么穷孩子出身的陈锦石,能够带领集团持续不断做慈善,并连续九年荣获中国十大慈善企业称号?捐赠额能达10亿元?
在网络上那些对付陈锦石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更有兴趣的宣布资料中,并不能找到完全答案。
带着疑问,近日《***时报》来到位于海门常乐镇的中南集团“老”总部大楼——中南大厦,面对面采访了中南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希望通过《***时报》的采访,在梳理清楚陈锦碑本人的奇迹和慈善脉络的同时,也可以窥得那一个年代致力于慈善的企业家们的心途经程。
“老板平日在这里办公。”中南集团的事情职员见告我。
面前的中南大厦高耸入云,四周则是一望无垠的江海大平原,没有一座与之匹敌的高层建筑——这座宏伟壮不雅观的大楼,彰显著中南集团在当地独一无二的地位。
吃苦
这座15层的常乐老总部建于2003年,现在的常乐老总部里略显生僻,在等待陈锦石出来时的房间里,大鱼缸制氧机嗡嗡作响的声音很是刺耳,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湿润的味道——这座大楼毕竟经历了17年风雨。但在当年,里面***会议、监控、安防系统等高科技系统一应俱全,是技能前辈的智能化办公楼。
中南集团的业务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及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外洋市场,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94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位。如此身价的一个老板,喜好在一个不起眼的镇子上呆着,该当是个念旧和低调的人,猜想。毕竟中南集团目前在海门有新、更派头的总部大楼,在上海的繁华地段也有办公室。
中南海门新总部大楼
到了约定韶光,主角出场。面前的陈锦石高大强壮,皮肤黝黑,长相淳厚敦实,和你交谈时,语速不疾不徐,谈吐沉稳。
陈锦石带领的中南集团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各个雨急风骤的阶段,是什么让他可以带领企业经历时期的大风大浪,终极安全着陆?
“是吃的苦磨练出的倔强意志。”陈锦石自言,有多苦?“‘苦海,火海,大风大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有三个兄弟姐妹的陈锦石排行老三。陈锦石两岁时没了父亲,母亲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终年夜,艰辛可想而知。没有父亲庇护的陈锦石,受到诸多欺凌,一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由于家里穷,他从11岁开始要了两年饭。为了生存,“打过渔,耕过田,捡过废品,学过小手艺,做过小买卖”,吃尽苦头。
1988年1月,陈锦石为了招募军队,顶风冒雨,挨家上门沟通,原来谈好70余人的军队,到出发时,只有28人
1988年的春节刚过,陈锦石带着5000元钱,领着28人的施工军队到达山东东营工地上,“寒风砭骨,穷苦交加”。陈锦石住过用麻袋包摆成的地窝窝、铁皮板房、帐篷,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啸一宿后,早上醒来发稍上全是冰渣。但是苦头吃尽的陈锦石,绝不沉沦,始终相信通过奋斗可以改变命运。
奋斗
从南通机场打车去往海门的路上,途经有中南独特标志的楼盘时,对司机师傅顺嘴提了下“中南”。作为当地人的司机师傅对“中南”开拓的楼盘赞不绝口,“中南”意味着品质。夸完后,司机又意犹未尽地说,中南老板的发财,靠的是在当地有关系的老丈人。
“当地对老板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传闻。”中南集团的员工笑着见告,这些传闻都很离谱,实在老板外家也只是个当地普通家庭。
《基石》一书里,有诸多陈锦石苦难经历的细节描写,里面也提到他的爱人陆亚行。这个在外界传言中有背景的女人,在陈锦石到东营忙不过来时,毅然辞掉搪瓷厂的事情,由于孩子没人照顾,从海门带着只有三岁的女儿到了工地上,风餐露宿,住地窝窝和陈锦石同甘共苦。
1989年,创业初期的陈锦石碰着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在险些断港绝潢的情形下,他通过积极学习、深入思考,终极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为在青岛海滨,处于奇迹转型期的陈锦石对未来充满信心
陈锦石在苦难中磨炼了不服输的意志。“为什么别人能行,自己就弗成?”失落败了不怕,找出缘故原由,连续行动,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在苦难中发展起来的陈锦石带领的团队也形成铁军精神:踏遍千山万水搞建筑,依赖千军万马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创奇迹,说尽千言万语争项目,历尽千辛万险谋发展。
东营、潍坊、济南、青岛……越来越多的地方留下了陈锦石的建筑足迹。多年的履历让陈锦石意识到,表面的天下在风起云涌的培植中,自己的家乡一定也要迎来大发展。带着已经“出去看看”了的肚量胸襟,2000年,陈锦石毅然将公司总部从青岛迁回常乐镇。
“中南创业初期为赢利,后来为奇迹而把企业做大。本日,把企业做大则是一种任务,对员工、对企业和社会的任务。”陈锦石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年轻的陈锦石虽然品尝了创业的艰辛,但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心头的志向更是时候勉励和鞭策着自己,让他不惧于任何困难。他相信只要有聪慧、有胆识、再加上勤奋就一定能够成功
学习
“危急总是在惊惶失措的时候骤然降临,幸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对变革作出最积极反应的种群。”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如此表述。
在接管采访时,陈锦石挂在嘴边的有四个高频词——“累”“痛楚”“学习”“变革”。
为了适应不断变革的环境,从2013年开始,公司每年派干系职员对外学习稽核。陈锦石约请清华、北大、复旦大学的教授给管理层上课,组织管理职员去读清华大学MBA学习班,自己则读了复旦大学的EMBA。他目前还是喷鼻香港城市大学的DBA(工商管理博士)、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2009年7月15日,中南培植在厚交所上市
陈锦石的身上表示了企业家的永不服输、长于学习创新、敢想敢干的特质。陈锦石非常谦逊,认为中南集团目前的规模,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而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缘故原由之一便是“靠着自己倔强的意志,并不断地给自己设立即薄的目标,不断地去颠覆自己。”
陈锦石否认自己身上有天生的企业家的基因,认为能成功,靠的是后天的奋斗,靠的是紧跟时期趋势,与国家共发展。
任务
“见到别人落难,自己就心伤。”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不公正的命运斗的这数十年,难能名贵的是,陈锦石始终保持着一颗小儿百姓之心、一种朴素的对耐劳者悲悯的情怀:把企业做得越大,对社会的捐助越多。“自己小时候吃那么多苦,让那么多人瞧不起,太自卑了。以是希望自己有条件了,只管即便帮人家。”陈锦石不肯望穷汉再耐劳,再有自己当年的遭遇。
2011年5月24日,江苏中南慈善基金会成立
而为了更系统和规范地从事慈善,2011年,中南集团设立了江苏中南慈善基金会,成为江苏首家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民营企业。截至目前,基金会在***、救灾、帮助教诲、新屯子培植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自己耐劳的过往,而对穷汉有先天的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由于懂得,以是慈悲。更是由于“没有国家政策,没有地方支持,就没有中南的本日”。陈锦石很清楚,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更没有中南集团本日的造诣,中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缔造出来的。
“地方政府的支持扶持力度很大,我们那个时候很盲目,便是靠地方政府不断的辅导支持才发展的。”对付回报社会、回报当地,在陈锦石看来是一种责任。陈锦石对村落里的青壮男丁进行培训以使其更适应社会的事情需求,并在村落里成立蔬菜互助社,大力发展村落办企业。
陈锦石作为人大代表会参加全国“两会”
其余,作为人大代表,陈锦石也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提出关注民生、为民营企业谋发展的议案,呼吁民营企业该当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努力承担起作为人大代表的任务。
“人活着,最主要的是要做故意义的事。对我来说,做任何事情,不求留名,不求留史,但求做一个有社会任务的人。对企业卖力,对员工卖力,对互助伙伴卖力。”陈锦石语气柔和而又充满力量地见告《***时报》。
当问到希望外界怎么评价自己时,陈锦石表示,外界看自己是通俗俗通的实干家就够了,一名普通的、实干的企业家。“浮名没意思,要了有什么用?我是农人起身的,要那么高调干嘛?”陈锦石感慨,凡是高调的韶光都不长,“或者10年、20年、50年,早晚都会出问题。通俗俗通,扎踏实实,低调务实有什么不好?”
——————————————————————
对话陈锦石
成功靠后天奋斗
《***时报》:去年年底,你作为中南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荣获“第七届江苏省精良企业家”称号。能得到这个称号的缘故原由是什么?
陈锦石:这是中南32年奋斗的成果。中南在取获胜利后,也为社会作出了很多贡献。我能得到这个称号,表示中南32年的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切实其实定。
《***时报》:能成为一胜景利的企业家,是天生具备企业家的那种基因么?
陈锦石:不是天生的。天生哪有那么聪明?还是靠后天不断地去改革、转型、颠覆自己。错了就改,没有定命。
《***时报》:人生的哪些经历,对付你性情的塑造有主要影响?
陈锦石: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两岁就没有了父亲,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弟姊妹4个。家里太穷了,全体国家也很穷,我们没有父亲就更穷、更苦,受到了很多陵暴,过了很多受煎熬的苦日子。
我终年夜后,懂事了,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种地、要饭、捡垃圾、做小工学徒。虽然很苦,但是磨练了一个人的意志:能吃苦刻苦的意志,能奋斗干事情的意志。
1978年的10月25号,16岁的我离开家,出去做学徒打工,学到很多东西。18岁到了大庆油田,在那里做瓦工、盖楼,做建筑工人。在那待了6年半,一贯到1985年6月份。那里极苦,环境恶劣,但这是对我人生的磨炼。让我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空想和追求。
后来我又到了南京。之后,中建八局四公司以当地政府叮嘱消磨军队的办法互助承建了东营新市政府的开拓培植。我又到了山东东营,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东营政府的发展。
那个时候,政府一直地进行改革开放的宣扬,邓小平不断地讲话,中心不断地讲话,地方政府不断地鼓励。国家开始全面搞根本举动步伐培植。自己就待不住了,就想干一番奇迹。1988年,我按照国家政策自己成立小包工队,开始创业。
陈锦石在施工现场检讨辅导事情
《***时报》:当初像你这样的建筑工人有成千上万,但是像你这样能成功的不多。
陈锦石:中南本日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是属于大浪淘沙。公司和个人不断在大风大浪中历练磨炼,不断去追求,不断去完善提高,不断地去转变,颠覆自己,不断给自己设立即薄的目标。
要意志倔强,天塌下来也不能怕;要长于学习,长于思考;要长于谋划,长于策划,长于民主听取大家的见地;要用年夜大好人,用能人。
活不下去就学习
《***时报》:对自己和公司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陈锦石:从1989年到1991年,很苦,活不下去了。经由痛楚的挣扎,不断去改变、剖析、找缘故原由,以为要更加开放,要更好地利用老乡关系去接任务,要懂得管理,想办法引进懂得管理的人;要去筹集资金,搞计策投入。这是第一个阶段。活不下去了,就不断去反思。
1995时公司已经像样了,小名气也有了。内部的各种抵牾来了。当时员工有两三千人,很多员工认为,我们已经那么苦,你还要想发展,还要投钱?当时,我们干了很多工程,但是房地产商不给钱,我们就自己想办法。1997年开始策划,到了1998年开始进入房地产领域。
在2004年以前,员工有七八千人,房地产做得也很一样平常,有的赢利,有的不赢利,有的还亏本。各种抵牾也都来了,金融危急,市场不断变革,国家政策调控变革,压力非常大。面对这种情形,就走出去,带员工到天下各地去学,请专家给员工上课,同时引进人才。这个时候的斗争也能很大,每天辩论,企业内部抵牾重重。
2005年中南拿到了南通新城区CBD特大项目,总投资将近200个亿,压力非常大,每天都面临企业倒闭,面临被压垮。我一个人里里外外指挥,调配公司所有资源,还是很苦的,花了一年半才把这个项目理顺,后来又通过这个项目发展了很多其他项目。
南通新城区CBD
《***时报》:为什么是你能够拿到这个大的项目?
陈锦石:我敢做是由于看好国家的发展,看到了南通的未来。我过去的几十年年,培植了大庆胜利油田、东营市政府、济南的国际会展中央、青岛的市政府二期工程等,以是我就知道,我们南通也同样会建得很好。南通那个时候比别人发展得慢。以是别人不敢做,我敢做。
我拿了那个项目后,房地产项目直线下跌。苦啊,压力大。我这生平,都是在苦海里终年夜的。面对危急,就动脑筋想办法,一直地学习,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把员工的积极性全部都发挥出来,寻求各种对策。
回报社会是任务
《***时报》:一直学习,寻求各种对策,是不是公司一贯在调度?现在哪些企业是中南学习的目标?
陈锦石:企业一贯在改革。以前要一年改两次,现在稳定了,不断地组合、调度、改革、转型、提升。小企业有小企业管理方法,中企业有中企业管理方法,大企业有大企业管理方法,到了特大企业,有特大企业的管理方法。
现在中南不能盲目地学哪个企业,要自己做自主的研发和研究。
捐资3500万元助力东南大学学校培植
《***时报》:中南的发展和一贯在和慈善同步进行,你是怎么想到要去做慈善的?
陈锦石:紧张有两个方面的缘故原由。第一,自己小时候吃那么多苦,那么穷,让那么多人瞧不起,太自卑了。以是希望自己有条件了,只管即便帮人家。第二,为了回报社会。没有中心***英明决策的改革,不可能有中南的本日,中南是政府的改革开放缔造出来的企业。回报社会是中南的一种任务和责任。
《***时报》:从朴素的捐助情怀到成立基金会,从本能做慈善到专业做慈善,成立基金会时是怎么想的?未来对基金会的方案是什么?
陈锦石:成立基金会是要规范慈善行为,像模像样地去做。以前我们做得不规范,本日捐点钱,来日诰日捐点钱,仅帮助的学校,就有三四十个。现在以为还是将慈善资源聚焦一下比较好,不要满天飞。以是,未来对基金会的计策也进行了调度。
常乐镇新屯子培植
责编: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