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李玉洁
这枚铜质狮钮小方印,边长15毫米,高30毫米。它经历过炮火,见证过机密,属于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杨靖宇的革命生涯中,这枚印章曾盖在了各种命令、关照的文件上,印下的阳刻隶书“杨靖宇印”四个字,是我们与这位抗日将领最直接的相遇。
1939年秋冬,为了应对日伪军的“大讨伐”,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冒着零下40℃寒冷,带了极少部队与敌周旋。

1940年2月15日晚,他身边只剩下了2名警卫员。几日后,两名战士去找食品时遇害。日军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这枚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便增加兵力,封锁搜山。
饿得发慌的杨靖宇,6天6夜粒米未进,只好拔一把草,抓一把白雪,从棉衣里扯一团发黄的棉絮,包成一团,强行咽下。
这天恰好是正月十五,月圆如盘。他发着烧,在一个四周漏风的小地窝棚里,度过了人生末了一个夜晚。
2月23日,日伪军包围了他,杨靖宇独身只身顽强战斗。征战20分钟,他的左腕被打中,啪嗒一声,***落地。他连续用右手的***应战。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身中四枪,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杨靖宇捐躯后,日军残酷地割下他的头颅,又将他的腹部剖开,创造他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和树皮,大为震荡。
1967年,兴林镇曲柳川村落村落民在铲地时创造一个铜物件,洗干净后创造上面赫然刻着“杨靖宇印”。这枚被日军丢弃的印章,曾跟随杨靖宇经历了漫长的艰巨岁月。如今这方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印章作为珍品被中国公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印章的外表光滑圆润,在灯光照射下闪着光晕。将军的大手肯定无数次拿起它,又沉稳有力地在墨迹未干的纸上按下。从前,它一贯在文件纸页上印证;如今,它仍旧在历史的书页上镌刻印证。
(作者:王韵、杜汶纹、李玉洁,资料来源:新华网、公民网、中国公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
(中国军网·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