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感同身受的沉浸感 - 雷蛇北海巨妖V3超感版游戏耳机

感同身受的沉浸感 - 雷蛇北海巨妖V3超感版游戏耳机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通讯 2025-03-0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雷蛇目前全线产品都是环保包装,以是北海巨妖V3超感也没有塑封包装,而是采取薄膜纸包裹,撕开之后便是耳机的包装盒了。

左上角也可以看到HyperSense超感技能的logo。

感同身受的沉浸感 - 雷蛇北海巨妖V3超感版游戏耳机 感同身受的沉浸感 - 雷蛇北海巨妖V3超感版游戏耳机 人工智能

背面则是有比较详细的图示,可以看到雷蛇的超感技能该当是把震撼模块放在了耳机扬声器单元附近,通过算法捕捉到不同的音效和音量时就汇合时的震撼,并且震撼幅度也是动态调节的,看着还挺神奇的。

感同身受的沉浸感 - 雷蛇北海巨妖V3超感版游戏耳机 感同身受的沉浸感 - 雷蛇北海巨妖V3超感版游戏耳机 人工智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连续开箱,耳机已经稳稳当当地放在盒子里了,盒子的底部和顶盖内侧都有海绵保护耳机,细节存心了。

北海巨妖V3超感版采取的是雷蛇的TriForce 50 毫米镀钛驱动单元,加上包耳式设计,整体的包裹感还是不错的。
对了,侧面的雷蛇logo区域支持Chroma 幻彩 RGB,一下子通电后看看效果。

耳机采取有线连接的办法,尼龙线和防拉扯接头让这款耳机该当会非常耐用。
操控按键都在底部,包括左耳下方的音量调节管理,麦克风静音键,以及右耳下方的超感键。
超感技能的触觉反馈强队分为四档:关闭、低、中(默认值)、高,大家可以按需选择哈。

头梁长度调节位置有多档刻度,可以方便大家记住最适宜自己的那一档,不用每次都反复调度了。

头梁的内部材质是钢的,顶部有雷蛇的RAZER logo。

内侧则是织物衬垫,虽然重量大约在344g,但是佩戴的舒适性还不错。

装上可拆卸麦克风,连上电脑,耳机就会自动亮起。

如果电脑还没装雷云驱动软件,电脑上也会提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超感技能是硬件层面实现的,以是纵然不安装雷云也一样用,只不过合营雷云可以更深度的定制耳机的各项配置。

在雷云软件中,我们可以深度定制声音、混响器(包括THX支持的空间音效)、EQ、麦克风、和耳机的RGB灯效,可玩性还是很不错的。

先给大家看看灯效,毕竟是有线耳机不须要担心续航,RGB灯效还是非常到位的。

耳机的耳罩采取的是稠浊面料,包括人造皮革和影象棉软垫,以是虽然搭载的是50mm的大号单元,舒适性还是很OK的。

带上耳机后的包裹感和稳定性都不错,戴着眼镜再戴上耳机也没有明显的压迫感,还比较适宜永劫光玩游戏的。
当然了,纵然如此还是建议大家时时时起来活动活动、伸展一下身体。

接下来还是聊聊最主要的游戏体验。
首先是CSGO这款比较偏硬核的FPS电竞游戏。

实际玩下来创造超感技能真的很适宜CSGO嘛,开枪的时候会根据声音的大小产生不同的振动感。
比如沙漠之鹰作为***里火力相对大的,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振动,如果换成格洛克就不会振动了。
反之,选择M4A1加消音器也的确很真实的没有明显的振动感,但用AK或者AWP,每声枪响都会有对应的耳机振动,确实非常有沉浸感。
至于THX的空间音效,我用下来觉得对付CSGO这样相比拟较老,声音指向性有很明显的游戏来说不算太得当,以是我们再试试刚出的3A单机大作《孤岛惊魂6》。

实测下来的确《孤岛惊魂6》的振动效果也非常真实,而且由于是新游戏,声音处理更加立体,合营THX加持的空间音效觉得声场也变开阔了。
不过我也创造了超感技能的一个副浸染,由于这款游戏里的音乐比较丰富,NPC的口音也是模拟中美洲的人不少嗓门比较大,以是就会在游戏中时时时就溘然振动一下,好在适应了之后就还好。
不过还是建议大家用北海巨妖V3超感版听歌的话,可以考虑关掉振动功能(重金属摇滚就不用关了哈)。

在孤岛惊魂6的天下里用超感技能+THX空间音效玩也确实带感,比如这一段快速跑上楼的剧情,在土路上跑的脚步声比较轻和厚实,就没有耳机振动;但是上楼的时候由于是木质的楼梯声音变革的同时,耳机也开始振动起来,就像我们自己变身主角在爬木楼梯一样,确实让人觉得非常惊喜。

总体来说,北海巨妖V3超感版确实是雷蛇的一次不错的考试测验,该当也是第一次把超感技能下放到千元以内的产品上。
如果大家喜好玩游戏,希望得到更强的沉浸感和独特的游戏体验,超感版比V3普通版多出的200元差价是非常值得的。
再加上整体不错的做工用料,50mm大号扬声器单元带来的开阔声场,好玩的THX空间音效,不错的佩戴舒适性和RGB灯效,也很推举大家入手这款V3超感版。

标签:

相关文章

汕头电子信息业 迎成长春天

早春时节,位于汕头市濠江区的宏俐电子科技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车间里生产线井井有条地运转,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电子电路产品“新...

人工智能 2025-03-09 阅读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