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木锯为方片、褪去余料、打磨光滑、上漆涂色,由一棵树到一把梳的转变,在安徽省泾县榔桥镇已经上演了千年。
这个只有三万多人的皖南小镇,却有着一个“国字头”的称谓。早在2004年,榔桥镇就凭借悠久的木梳历史和博识的制作技艺,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木梳之乡”。
如今,搭乘着新电商的快车,已有千年历史的榔桥木梳,真正洗手不干,家当实现振兴,一把把小木梳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进入榔桥镇的205国道旁,直立着“中国木梳之乡”的雕塑。2004年,榔桥镇被付与“中国木梳之乡”称号。
历史:木梳之乡的前世今生
在泾县榔桥镇,险些没有人不认识徐福海,大家都习气尊称他一声“徐老”。徐福海能在当地有如此高的威望,和木梳有关。
今年79岁的徐福海,籍贯常州,生于上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被下放到泾县榔桥镇溪头村落,成为公社综合厂的一名卖力人。
来到榔桥后,徐福海得知,由于地处皖南山区、木材浩瀚,榔桥镇的木梳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期间,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相对壮盛。个中,制作讲求的黄杨木梳和枣木梳曾被皇宫大内采办为御用装扮用具,因此又有“宫梳”的美誉。
徐福海记得,综合厂当时有铸铁、裁缝、剃头匠等各种手艺人,却唯独没有制作木梳的匠人。他决定把这门濒临失落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找回来,于是请了十几个曾在常州梳篦厂做活的师傅。
十几个师傅来到厂里后,很快带了几十个徒弟。徐福海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制梳技艺,乃至做得比旁人还好出不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徐福海第一个在当地创办“徐氏工艺品厂”,专学临盆木梳。在徐福海的带动下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庄家纷纭效仿,榔桥木梳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家当。以榔桥镇溪头村落为中央的周边村落庄陆续涌现了浩瀚木梳作坊、工厂,家家都有人会做木梳。到2000年前后,榔桥的木梳加工厂及作坊各处着花,从业职员达两千余人。
做木梳看似大略,实在备料讲究,制作程序相称繁芜,木梳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在选料上,榔桥木梳常用木材有黄杨木、枣木、楠木、樱桃木等,而取材部位一定假如整株木材最通直粗壮的部位,以担保材质均匀、纹理都雅。在制作上,榔桥将流传千年的木梳工艺与徽雕文化相结合,前后要经由切盘、切片、蒸煮、开齿、打磨等28道工序,不同品类的梳子后期加工还要分别增长多少道制作工序。
制作一把木梳,须要经由28道工序,图为工人在用机器打磨木梳。
“以前一个人雕花,一天最多雕一两把,还雕得不太统一。现在机器化生产,一天最少都是两三百把。”为提高生产效率,以徐福海为首的一批工艺技师,不断探索机器生产履历,经年累月下,榔桥木梳的制作,不仅实现了由家庭作坊向专业化生产的转变,而且培养出大批木梳专业生产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2004年,榔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付与“中国木梳之乡”称号。2014年,榔桥木梳的制作技艺顺利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困惑:如何把木梳卖向全国
木梳家当壮大后,成品木梳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梳子在周边城市热销,可由于木梳耐久耐用、复购率低,怎么保持好的发卖势头?这个问题难住了当地所有木梳从业者。
胡桂荣是徐福海的儿媳妇,算得上当地制售木梳的第二代传承人。1997年,胡桂荣和丈夫从公公徐福海的厂子独立出来,创办了自己的竹木工艺厂,开始自主创业。
为了将梳子卖得更多、更远,她和父辈们一样,背上一大袋木梳,往各个城市的批发市场里扎。从泾县到宣城,从宣城到合肥,从合肥到上海,一城又一城,靠着一张张卧铺票,胡桂荣谈下了一笔又一笔买卖。
商海暗流涌动,胡桂荣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常常是买卖谈好了,可代销之路又艰又险,货卖了,经销商不给钱。胡桂荣意识到,想要发展,就不能坐以待毙,守住传统销路固然主要,但只有将企业做大做强、打响品牌、拓展新的发卖渠道,才能让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002年,胡桂荣成立了泾县润发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木梳品牌“缘木轩”,并先后考试测验电话推销、建网站、开拓外贸渠道、电商发卖等各种办法,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销路。
经由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润发梳业越做越大。2003年,胡桂荣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屯子致富带头人,2005年参与起草体例《中国木梳行业标准》,2015年担当泾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2017年,“缘木轩”被评为“安徽老字号”。
带着梦想和一股子冲劲,胡桂荣成功将榔桥木梳带出安徽、卖向全国各地,乃至远销日韩、欧美。
飞跃:一天卖出五千把木梳
走进泾县榔桥镇溪头村落的木梳家当园,各种机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车间里,是一片劳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劳碌地制作木梳。
而在二十多公里外的泾县电商家当园内,工人们同样忙个一直,他们正将亟待发出的木梳进行打包。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宝们,这把梳子是高端檀木梳,手工双面祥云,现在下单有优惠哦……”在位于泾县电商家当园的润发梳业的直播间,伴随着女主播激情亲切洋溢的先容,5分钟不到,缘木轩的拼多多直播间里就涌进了近百人,一分钟不到,卖了十几把木梳。
“这不算什么,我们每天的快递面单打出来,有好几本书那么厚。到了发卖旺季,有时候一天能卖五千多把木梳。”对付直播间的发卖成绩,润发梳业电商卖力人徐展鹏习以为常。
女主播正在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内先容各式木梳。
徐展鹏是胡桂荣的儿子,也是榔桥木梳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对木梳耳濡目染的他,留学返国后,卖力润发梳业的电商发卖。
作为新时期的木梳传承人,徐展鹏顺势而为,将目光瞄准了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徐展鹏先容,2017年,“缘木轩”品牌入驻拼多多。截至目前,在平台年发卖额达一千多万元,占公司总发卖额近一半。
徐展鹏和公司同事互换电商运营心得。
在榔桥当地,像徐展鹏一样借助新电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木梳企业,正在全力考试测验开拓线上渠道。
今年年初,溪头村落的查成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在拼多多发卖木梳。半年不到,发卖量就靠近10万单,最多一天发卖了1500单,这让他始料不及,也武断了他连续发力电商发卖的决心。
未来:“多多新匠造”助力“村落庄好物”实力出圈
“时期发展太快,从生产到发卖,都在飞跃,和我们那时候已经不能比。”徐福海直言,看着榔桥木梳家当借助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家当不断茂盛、文化得到传承,作为榔桥木梳家当的奠基人,他惊喜不已。
据榔桥镇政府有关卖力人先容,榔桥镇现有木梳生产发卖企业110余家,从业人数3300人。近年来,在电商的带动下,木梳行业年产值达2.5亿元,电商发卖额占50%以上。木梳家当为地方经济培植、村落庄振兴、办理屯子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人收入都做出了主要贡献。
“在广阔的村落庄地区,传统手工业一贯都是村落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但很多地区的手工家当常常因打不响品牌、拓不开销路,导致家当衰落,乃至是手艺失落传。”据拼多多干系卖力人先容,为重新激活并传承村落庄的手工家当,带动村落民创富增收,7月29日,拼多多正式启动“2022多多新匠造”行动,深入村落农户当带,推动各地村落庄好物实力出圈,榔桥木梳便是个中之一。
未来,拼多多将投入10亿元级别的专项流量资源和补贴资源,全面促进“匠心好物”出村落进城;扶持优质的村落农户当品牌,推动传统手工业、第二家当进行品牌化升级;同时,成立专项培训团队,开拓针对手工产品的电商培训课程,造就至少10万个新农商。
“梳乡”不尽春潮涌,且趁东风书新篇。从家庭作坊到机器化生产,从传统代销到电商发卖,榔桥木梳完成了一次次华美的转身,也“梳”理出村落庄振兴的新思路。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