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月20日电 题:不服周 勇向前——“英雄之城”武汉2022开年不雅观察
新华社廖君 侯文坤 熊琦
黄鹤楼下、长江水畔,“首义红”列车去年年底开通,新年搭客相继而来。

这条武汉第一条全自动驾驶地铁线,仿佛一个隐喻,串起这座城的过去和未来:从共和国钢铁家当“元老”武钢出发,穿越千年名楼黄鹤楼,经由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首义,驶向满是希望的黄家湖大学城。
从全面停运、歇工到重新出发、开工,再到接连不断的新线开建开通,两年间武汉地铁已覆盖全市各区,尽显抗击疫情、浴火重生的发达活力。新年伊始,这座城也似奔跑的列车,奔驰向前。
一碗面的“韧”
冬夜凌晨1点,寂静街巷,零散的几盏灯亮起,汉阳玫瑰街罗氏热干牛肉面馆内,生火、烧水、备面、调酱……第一缕烟火便升起在这街巷里。
每天唤醒这座城市的,不仅是长江边江汉关的钟声,还有热气腾腾的“过早”。
当这座城市因彭湃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断然“封城”,江汉关的钟声激越,记录着英雄城市、英雄公民的战“疫”历史。
为阻击疫情,这里一度结束,那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陡降40.5%。罗氏热干牛肉面馆老板罗思偲的生活也被按下停息键,45家门店2个月没做生意,复工后门店数量锐减一半。
当台历翻到2022年,罗思偲的面馆凌晨2点半旁边就会迎来当天的第一位客人,每每是出租车司机、代驾、环卫工人或者建筑工人。从低谷走出来,他的面馆如今已扩展到70家,“看着大家吃着、走着、说着,心里就会踏实。”
烟火生喷鼻香,人来人往。“武汉人‘不服周’、不认输,就像这热干面,经得住滚烫的开水,又能在低温下迅速降温,并依然保持着自身的韧性。”罗思偲说。
截至2021年底,武汉整年新登记市场主体近27万户,同比增四成,个中外资企业新登记同比增加六成,呈现“高开高走,整年精彩”。
步辇儿街的烟火气、商业区的快节奏、地铁里的上班族、火车站前的人潮……活力涌动在城市各个角落,也直不雅观展示着武汉的复苏程度。2021年前三季度,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12317.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比2019年同期增长6.4%。
制造业也在发力。中国车谷,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输车穿梭,小鹏汽车、中创新航、路特斯3个百亿元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培植。
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从自动驾驶到聪慧出行,老牌汽车家当重镇武汉锚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前沿,一个面向未来的汽车家当集群,正加速驶来。
一栋楼的“智”
高新企业汇聚的武汉东南角,光谷未来科技城园区内,一栋12层的楼在业内广为称道——“北斗大厦”,上面是芯片研发企业,往下分别是北斗地基增强做事、运用办理方案做事等领域企业。
在楼层索引牌前,看到,武汉导航院、北斗家当创新中央、梦芯科技、武汉依迅等一批“北斗+”创新和“+北斗”运用的企业齐聚。
“这栋楼里可以找到整条北斗家当链,而且技能资源都是自主可控的。有时碰着紧急要处理的问题,乃至关系公司决策的事,上楼下楼跑动一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婷说。
这栋楼里,研发出北斗高精度芯片,出台10余项北斗系统国际标准。这样的“邻里关系”,让企业减少了韶光和经济本钱,缩短了技能更新迭代的韶光周期。
“聪明的车跑在聪慧的路上,我现在开车也越来越‘
一栋楼、一条链,延伸至一座城。看到,类似这样的家当“大楼”正在拔节成长,武汉正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过去一年,武汉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68个,总投资约1万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9%,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2%。
去年2月18日,依托中国光谷的科研和家当上风,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启动培植。8个月后,又新增了3个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根本举动步伐“十四五”方案。而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整年净增高新技能企业2200家,高新技能家当增加值同比增长14%以上、占GDP比重26%旁边。
一座城的“达”
1月7日凌晨1时5分,编组50辆、满载电子元器件、日用百货以及防疫物资的X8015次列车从吴家山站开出,驶往德国杜伊斯堡。这是新的一年里,武汉开出的第2列中欧班列。
2021年,折算发运455列,计3.7万多标箱,运行总里程385万公里,相称于绕行地球赤道96圈……依托这条货运通道,9770.86吨当地抗疫急需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手术衣等防疫物资被运往了德国、波兰、匈牙利等国。
清晨时分,向东沿着铁路行进60公里,“华枫6号轮”正从阳逻港二期码头出发,33个小时后将抵达岳阳的城陵矶港,然后货色上铁路前往广州。
4个月前,阳逻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二期项目开港通车,打通了武汉市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末了一公里”,实现铁水无缝对接。
“中欧班列(武汉)与铁水联运有效衔接,铁路枢纽与港口枢纽东西联动,湖北形成了连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闭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认为,武汉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能够衔接“一带一起”和长江经济带的“计策纽扣”。
犹如千年前的“驼铃”响彻万里茶道,地处要地本地的武汉,正加速“通江达海”的进程,不断夯实连接全国、通达天下的“大动脉”。
入夜,武汉天河机场,灯光如昼。
5号货机坪上,湖北机场集团航空物流有限公司运行保障部监装监卸员梁欢,正忙着监督装卸、核对出发到达的货色。从上个月开始,梁欢已在这里连轴事情了十多天。
繁忙的空港,是梁欢最直不雅观的感想熏染,“最近,均匀每天都有十多个国际航班进出,最多的一天有21班。”
在海内经济保持向好态势下,武汉以及湖北的防疫物资、电子产品、大宗贸易货色、电商货色等都大量出口,2021年,武汉天河机场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完成14.57万吨,是2019年的两倍多,而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更是表现亮眼,达5335万票,是2019年整年的33倍多。
跃然而起的曲线,不仅彰显著武汉疫后重振的强大动力,更是多重计策叠加背景下,武汉打造海内国际双循环计策链接的生动实践。
江海陆空,2022年的武汉四路齐发——
武汉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冲刺280万标箱;中欧班列(武汉)打造区域性枢纽节点;天河机场的国际及地区航线覆盖除南极外的六大洲;汉十高铁建成通车;沪渝蓉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等重大项目开工培植;武汉“超米字型”铁路枢纽网培植不断完善……
不久前闭幕的武汉市第十五届公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武汉市政府事情报告指出,今年将开通轨道交通前川线一期、16号线二期、光谷生态大走廊空轨旅游线一期,开工培植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6号线延伸线、11号线四期。
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正是武汉城不断成长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