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袁军宝
民营企业家东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建宏,31年前从一家国有企业淘汰的旧设备起步,带领企业艰巨创业、坚持自主创新,使公司发展为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氯碱离子膜,一举冲破国外垄断,使我国作为氯碱第一大国的这项核心技能不再受制于人;公司研发的燃料电池膜更是成为环球同行业的佼佼者,为我国氢能利用供应了先机。张建宏说,能为国家“争气”“争光”是他最大的心愿。
从两台旧转炉到中国氟硅行业龙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位于山东桓台县的东岳集团的创业故事还要从2台被淘汰的生产“无水氟化氢”的旧转炉提及。
1986年9月,在济南化工厂领队干建筑的退伍军人张建宏,创造无水氟化氢车间淘汰了两台旧转炉,便产生了将其运回家乡桓台县创业的想法。经由多番努力,终于争取到这两台旧机器。为拆除、用好这两台设备,他带领38名新招收的员工赴济南化工厂加班加点、拜师学艺。
“我们挤在小宾馆里,我像检讨学生作业一样,检讨他们的学习情形,就怕大家学不到真东西。”张建宏回顾说。1987年7月,两台小转炉终于投产,自此开启了东岳在氟硅领域的征程。
此后几年,为推销产品,张建宏和同事在展会上贴过海报;到上海参加行业会议,因规模小被拒之门外后,找到专家所住宾馆,言辞诚恳地向其理解行业信息;大年三十,转炉涌现故障后,不顾高温余热紧急抢修……张建宏和同事们能吃大苦、不畏挫折、开拓创新的精神换来企业逐步壮大。
个中一个故事,张建宏至今仍影象犹新。1992年底,为办理公司发展资金问题,张建宏远赴云南一家银行拆借资金。想到项目急用资金,异昼夜奔波,住小旅社、坐公共汽车走山路,结果晚上还遇上抢劫……
2002年,3000吨聚四氟乙烯项目投产;2007年在喷鼻香港上市;2009年氯碱离子膜成功下线;2013年与国外有名公司共同研发燃料电池膜……如今东岳集团制冷剂主导产品市场霸占率高达30%以上,被称为“塑料王”的聚四氟乙烯和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制冷剂规模环球第一,真正成为我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
从“争气膜”到“争光膜”
在东岳集团采访时,从高层管理职员到一线员工,一提氯碱离子膜,他们无不为之自满。“我们将氯碱离子膜称为‘争气膜’,由于它为国家争气,使我不再受制于人。”张建宏笑着说。
全氟离子膜曾是一个国家级难题,在“六五”“七五”期间就被列为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但都没有取获胜利。2003年东岳开始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永明互助研发氯碱离子膜,当时受到业界不少人士的质疑,认为“一个民企做这件事,切实其实比登天还难”。
经由8年艰巨攻关,2010年东岳离子膜成功运用于万吨氯碱装置,一举冲破国外几十年垄断,当场不少人都流下喜悦的泪水。这一天,张永明给张建宏发了一条短信:“董事长,感激您陪我们一贯担惊受怕了8年。”该项目研发成功,也使入口膜贬价近半,同时国家得以全面淘汰掉队工艺氯碱产能。
除了“争气膜”,令张建宏自满的还有一张“争光膜”——燃料电池膜。2009年东岳成功研制出燃料电池膜。2013年,东岳与福特、奔驰公司共同开拓低本钱、高性能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流膜。2016年,东岳燃料电池膜成功通过第三轮技能评估,寿命测试超过6000小时,互助公司的研发主管专程从国外赶到东岳,为研发团队颁奖。
从人才计策到管理革命
高度重视人才的用人理念以及其不断打破自我、止于至善的管理理念,对东岳的发展及超过提升起到至关主要的浸染。
张建宏极度重视公司人才。与离子膜课题带头人张永明出差,他甘当“助手”“秘书”,买鞋子、衬衣等生活琐事,他都逐一代办。有一次从德国返国,由于行程变革而买不到商务舱,他几经周折为张永明买到一张商务仓机票,自己坐经济舱。
据张建宏先容,几十年来东岳已形成“以效益表示代价,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理念,并探索履行“股权期权褒奖加提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分外人才分外政策”“人才在哪里东岳去哪里”“赛马而不相马”等人才机制,使地处小县城的东岳成为氟硅行业的一个技能高地。
与此同时,东岳集团以开放眼力,不断向前辈企业学习,实现自我打破。自2013年开始,东岳开启了以学习台塑为重点,对标宝钢、杜邦、华为等著名企业,进行了一场管理革命。“我们对管理架构进行大幅调度,通过‘管控非常’等理念,大幅精减无效岗位,仅电力系统就由320人优化至80多人。”张建宏说。
在发展过程中,东岳不忘回报社会和国家。近年来,东岳建立“东岳尊老基金”“东岳教诲褒奖基金”等基金,各种社会公益捐款累计达1.78亿元。谈起未来和空想,58岁的张建宏说:“国家的须要便是我们的目标。”目前,东岳的产品不仅冲破国外垄断,还广泛用于高铁及航空航天领域,实现着张建宏作为一位退伍军人、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报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