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非遗】
临夏砖雕:青砖上盛开的花朵
临夏神泉宾馆砖雕 神奇河州

岁寒三友
文\李萍
砖雕,又称“青砖上的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以高温煅烧的泥土坯胎经由金属刀锋成千上万次精心雕琢,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仿照自然万象以点缀宅院、装衬民居,是中华文化独占的建筑装饰艺术。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左传》)这是我国史乘中关于砖雕最早的笔墨记载。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砖雕文化在中原大地传承发展,形成了徽州砖雕、北京砖雕、山西砖雕、苏派砖雕、广东砖雕、临夏砖雕等流派,它们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富丽绝伦的中国砖雕艺术。
临夏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古称“河州”,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也是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的必经之路。伴随多次大范围人口迁徙,许多从北京、南京、西安来的工匠艺人,将不同地域前辈工艺带到了临夏,而原产生于中原地区的砖雕,以其文质儒雅的气质和独具匠心的技艺,备受西北地区民众的青睐,使砖雕作为手工行当在此生根,并逐渐领悟发展为一种具有地标性子的文化符号。
画中藏乾坤
溜达临夏市的大街小巷,无论传统建筑、当代建筑,还是民居小院、仿古楼堂馆所,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在砖雕作品的衬托下,这些建筑显得愈发古朴典雅,成为临夏的城市名片。
梅花与牡丹争相怒放,花瓣上的脉络清晰可见;石榴鼓鼓囊囊仿佛包不住里面清甜多汁的果肉;健壮的骏马甩开了长腿高高跃起,马背上手持长戟的将军威风赫赫;朵朵祥云里腾飞起一条巨龙……一块块青色的砖瓦,被心灵手巧的工匠们授予了鲜活的生命,一件件作品维妙维肖、跃然面前。
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对喜鹊似饱尝完那珍珠似的石榴,举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残汁……临夏市红园一字亭北侧照壁上的石雕作品《石榴双喜图》玲珑新奇,博识的雕工把画面意趣生动真切地展示在几块青砖之上。
红园和坐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私邸是临夏砖雕艺术品最集中的地方,个中有不少名家高手的佳作——7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砖雕维妙维肖,10米高的青砖墙上雕满了丝路景致、山川、清泉、松鹤、翠柏、梅兰竹菊……
临夏砖雕博物馆收藏着散落在民间的历代临夏砖雕遗存实物,2015年6月,临夏砖雕博物馆被省委、省政府授牌命名为甘肃省第一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补充了我国砖雕艺术专业民办博物馆的空缺。
近年来,海内各地来临夏砖雕博物馆的参不雅观者相继而来,尤其对“文萃阁”的《醒狮》《茶马通商》《大漠雄关》《一带一起》《丝绸之路》《万里长城》《三顾茅庐》《黛玉读西厢》等大大小小的佳构砖雕赞不绝口。临夏砖雕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从其种类繁多的图案中便可窥一斑。牡丹、葡萄、博古架是最能表示临夏砖雕技艺的“三绝”。来自中原的牡丹是繁荣昌盛的象征,葡萄是西域与中原文化互换交融的表示,而博古架则呈现出内敛儒雅的文化积淀。
领悟,亦是临夏砖雕艺术的魅力所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接管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腕,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交融贯通,既保留着青砖特有的朴实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色。
一抹青色,素雅古朴,渗透着人文养分的砖雕疏密有致、形神兼备,装点了古城河州的残酷历史。
方砖雕锦绣
砖雕作为一种集画、诗、书、印、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面立体艺术,险些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多个门类,具有极高的不雅观赏代价与审美代价,以临夏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现手腕,成为河湟文化的紧张代表之一。
这项“青砖上的硬花活”,在临夏砖雕博物馆创建者毛兴文等追梦人的努力下,在临夏大地上日益盛放。
毛兴文家院外有翠绿的爬山虎铺陈浓绿,一扇门开启,左侧一幅《淡泊》图,荷叶之下的莲蓬与荷叶之上的荷花,疏密有间,蜻蜓与翠鸟相映的大与小、轻盈与沉稳,皆温润着小院。正中间影壁上的砖雕作品《松鹤朝阳》图,无论鹤的振翅、昂首挺胸、曲颈还是松针的根根周详,无论祥云的蒸腾还是牡丹的雍容华贵,无论山峦的厚重还是波涛的翻滚,都维妙维肖,灵动无比。那些伞盖一样的松针,如水中花一样,映衬出鹤,羽状与伞状,雕琢翩然。
《淡泊》图与《松鹤朝阳》图彰显追求高雅艺术的豁达肚量胸襟,拱门上的葡萄与梅花砖雕被雕琢得玲珑剔透,曰“淡出”,而左侧墙壁上的一幅隶书镌刻了唐代墨客张九龄的诗《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在雕刻那些作品时,毛兴文曾对匠人们引用过清代传奇大家李渔的一句话: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作品具有神韵才能吸引人,才能在人们眼里心里灵动起来!
洞悉并理解了砖雕的神韵之美,院中旁边影壁墙上砖雕的博古架,更是让人面前一亮。花鸟虫鱼,法器,笔墨纸砚,石英钟,长命锁,蒲扇芭蕉扇,花篮花瓶,铜壶盖碗,泉币元宝,装扮台座椅,佛珠铃铛,寿桃葡萄,龙凤蝙蝠,花架炉鼎,琳琅满目。石榴的多子多福,惟妙惟肖,万分逼真。方的圆的扁的,都把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阴刻(刻画轮廓,犹如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雕刻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雕刻和镂空手法结合得完美无缺,或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的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浮雕的部位和衬景,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把临夏砖雕艺术的精华彰显得淋漓尽致。那些图案的精美,重重叠叠、里呼外应、十全十美的佳构,堪称一绝。
在美好的五月天,牡丹芳菲临夏大地的美好之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临夏砖雕名列个中。浩瀚临夏的砖雕人携手,砖雕在临夏的寻梦之旅愈发色彩斑斓,精彩纷呈。
民居客厅君子图
福如东海(本文砖雕图片由赵宇、朱国辉供应)
古韵绽新颜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临夏牡丹栽种历史悠久,花冠如盘、喷鼻香味浓郁,堪称一绝,临夏砖雕也如牡丹一样久负盛名。
层次感丰富、立体感强是砖雕作品的紧张特点,如一朵牡丹花,它分好多层,枝叶、花瓣、花蕊层次分明,乃至小蜜蜂、蝴蝶都有表示。进入空间立体创作阶段后,没多久一朵形象逼真的牡丹造型就在砖雕艺人的手上被逐渐勾勒出来。花卉和博古的高浮雕、圆雕及多层次镂空雕组合是临夏砖雕艺术的最高造诣,一幅作品每每由三四层图案重重叠叠构成,里呼外应、十全十美,充分表示出了匠人的工匠精神。
在千年的演化中,沐浴了前朝风雨的砖块缄默无语,然而它们的气质能见告众人它们的沧桑,它们的阅历,它们的缄默,和它们主民气坎的天下。
临夏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主题丰富的砖雕作品,不少砖雕公司广泛吸纳能工巧匠,将临夏的传统砖雕技艺继续和发扬。
临夏砖雕所利用的砖料取自当地北塬镇专门用土窑烧制的一种质地细腻的青砖。在精选泥土的根本上,还需水洗淘去杂质和沙粒,调制成泥巴后,再用规格大小不等的木制模具打坯成型,晒干后入窑焙烧。这种砖密度高、硬度适中,适宜雕刻图案纹饰。
传统砖雕在制作中紧张有设计、找正、渡稿、打眼、打坯、粗雕、出细、润色等多道工序,常用的紧张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个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哀求分轻重、大小、是非、刃口宽窄薄厚数种。如果不用任何机器,全部用手工一刀一刀雕刻,就算一小块30×60的砖,手快的也要一天才能完成。
如今,电钻、吊磨机等电动工具的利用,有效地加快了砖雕产品的制作速率。硅胶铸模、数控雕刻、3D扫描、自动化生产等新材料、新技能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制造技能水平,丰富了砖雕产品种类,提高了产能。
现如今,很多临夏砖雕公司可接单平雕、浮雕和透雕等大型工程的装饰,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惊艳众人的砖雕作品。成为临夏市地标的八坊十三巷,其夺人眼球又令人惊异的砖雕作品,每一幅都是小块青砖严丝合缝组合而成大幅作品的,那巧夺天工的精美之作,都是砖雕人汗滴的结晶。
琴棋字画的艺术是相通的,砖雕亦不例外。在车间里,俗称“硬花活”的砖雕,在雕刻师们钻子、木敲手、磨头等原始工具的制作下,尽显了古典建筑中伟大背后独占的生动和细腻。雕刻师依照设计师的图样,在青砖上画图后,开始了雕刻。每一个操作台的空间里,每一位雕刻师都是各自的王,手里的刻刀在一刀一刀授予青砖生命。
每一件砖雕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即便是同一位大师的同一作品,还是会有细枝末节的差别,由于砖雕作品提倡雕刻师们自由发挥,即便画上的图样,在雕刻过程中还是有变革的,突如其来的灵感或是更完美的添加,注定了作品的独一无二。
“小时候我就非常喜好砖雕,但那时条件有限,只能用树枝和砖瓦片在地上、墙上写写画画。” 临夏砖雕名家沈占伟出生于砖雕世家,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幼痴迷砖雕艺术,16岁就师从祖父悉心学习砖雕艺术。如今的他,已是副高等砖雕艺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近年来,通过政策指引和人才帮扶等方法,临夏州呈现出了一批砖雕龙头企业,确定了一批砖雕技艺传承人和工艺大师,有效促进了砖雕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家当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1万多人从事砖雕行业,砖雕遗产生产性保护事情取得显著成效。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临夏州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许多成功履历,形成了自身上风:制订砖雕行业第一个地方标准;率先在全国砖雕行业成立省级协会,组建家当同盟;建立培训基地、艺人工坊、校企同盟、***车间,为学员颁发学历证书、执业证书、职称证书,办理就业道路,吸纳更多年轻人从事砖雕行业,进一步夯实家当发展根本……
临夏砖雕,从黄河流域的一方水土中孕育,又在漫永劫间里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一花一叶间,表示着文化传承,彰显著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魅力。无疑,当人们欣赏砖雕的时候,是在感想熏染美学、思考哲学,亦是在品味人文风情,更是在体悟互换交融的生动历史。
韶光在砖雕上凝固,河州砖雕的花朵也正开放在韶光的长河里,浅浅唱着无比幽美的歌谣,在一样的墙壁、一样的鹅卵石路面、一样的朴实民风里,深深烙进历史的印记之中。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