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落,其轴线与西岳主峰形成一线,布局为坐北向南长方形的重城式大庙,朝向西岳主峰,紧张建筑沿着南北轴线旁边对称。西岳庙占地面积124000平方米,西岳庙内碑刻极多,现存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西岳碑铭”,明万历刻“西岳卧图”,图首附王维、李白、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有西岳的题诗和西岳图,还有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石额。如果你是碑刻爱好者,这里会给你带来不少惊喜。
四周城墙建于明代,高10米,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周长1825米。全体西岳庙布局严谨,内城外廓,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形成重城式多单元的空间构造,亭、堂、楼、坊相错其间。西岳庙建筑群前后分为六个空间,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
第一个空间为五凤楼前即入口部分;第二个空间为五凤楼后面的院落,曾被誉为陕西的小碑林;第三个空间即棂星门到金城门之间的院落;第四个空间的紧张建筑有灏灵殿(正殿)等;第五个空间的紧张建筑有御书房等;第六个空间的紧张建筑有万寿阁、游岳坊、望河楼等。全体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这六个空间相互衬托,折衷比拟,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西岳庙古建筑群的紧张建筑物
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名灏灵门,又称连三门,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历代天子或钦差大臣敬拜岳神的场所。全体大殿坐落在凸字形的须弥式月台之上,回廊环抱,飞檐高耸,斗拱密布,高大宏伟,气势雄弘,金碧辉煌。大殿正中门楣上悬有“灏灵殿”金字匾额,殿内供奉“西岳西岳之神”牌位,悬挂有清同治天子御书“瑞凝仙掌”、慈禧太后御书“仙掌凌云”和光绪天子御书“金天昭瑞”三块龙纹图案金字匾额。
午门是西岳庙的第二道大门,由五个大门洞组成。在石砌砖券的午门之上建有面宽七间,进深三间的“五凤楼”,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两端有陪楼,其间穿廊相通。陪楼两侧有用条石筑成的马道,用以登城。五凤楼是西岳庙主城的南大门,其两侧有城角楼与之相对,使全体南城墙上布满楼阁宫阙,宏伟壮不雅观,富丽堂皇。
明李楷有诗赞曰:“宝殿周垣白帝宫,能收月色报高穹。莲花青孕开环海,云影寒生接大蒙。勿忆咸阳灭楚火,曾无驷铁骋秦风。姬赢世代楼台尽,疑是黄图在此中。”沿御道前行,院内西南是巨大的《五岳石残碑》、《唐玄宗御制西岳铭碑》,院内东南有御喷鼻香亭。院内东西两侧各代名碑林立,篆、隶、行、草,琳琅满目,享有“小碑林”之美誉。
棂星门是西岳庙的第三道大门,是一座七开间过街牌楼式的大门楼建筑,个中三间为高大的门楼,而突出中间门楼最高,每间又隔一砖砌硬山夹壁屋作耳房,共四间。整体外不雅观如同一座雄伟壮丽的七楼八柱型牌楼。其精妙之处是斗拱密布,在较长的拱头昂首上雕刻的九条龙头,显示出寺院的等级之高。
因此,棂星门有西岳庙“九龙口”之称。入棂星门,院内中心石牌坊耸立,为清式四柱三开间五层牌坊。其采取圆雕、透雕、浮雕、线雕等多种技法,刻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富贵事物的诸多图案。立柱北面刻制的楹联,阐明了西岳神所辖范围和职司。
全体牌坊造型幽美,构造机动。牌坊东西两侧是两座明代祭碑,高大雄伟,气势壮不雅观。东面的是明洪武三年的“昭示五岳河渎碑”,西面的是明万历年间的“华阴县重修西岳庙记碑”。
金城门,面阔5间,进深两间,六橼屋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带回廊的殿堂式建筑,其名取“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之意,是西岳庙的第四道大门,位于灏灵殿之南,为正殿门。门前,花木扶疏,风景清幽。金城门内气氛森严,庄严肃穆。金水桥别号望仙桥,由三拱桥组成,桥之栏板望柱上雕有形态互异的石狮和各种名贵花卉,雕工精细细腻。桥下有水,名玉带河,水源来自庙东南之醴泉,汇入庙后苑内放生池。
西岳庙古建筑群的前世今生
汉代,汉武帝在西岳脚下创建了敬拜西岳神的第一座寺院――集灵宫。东汉时迁于现址,后改称西岳庙。
由于五胡乱华,西岳庙遭到重创,北魏时重新进行了建筑,但并非新建的。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唐玄宗李隆基召令全国,封西岳神为“金天王”,西岳庙改称为“金天王神祠”。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对西岳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建筑,在唐代旧基的根本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从此每年敬拜遂成定制。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规定每年敬拜西岳的制度,并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正月加封西岳神为“西岳金天算夜利顺圣帝”。
明太祖朱元璋期间,取消了西岳神的帝号――被唐、宋、元诸朝天子所加的封号。当时是视西岳神为万能之神的。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进行建筑,这次建筑从成化乙亥秋开始,至壬寅夏工程结束,历时竟达到二十八年。
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后,对倾颓的西岳庙又进行了“葺故重新,起圯植倾”的修葺。建筑后的西岳庙“有正殿五楹,殿后寝室各二楹,前为棂星门,七座头门,五座国朝碑楼,东西旱船各二座,外为楼楹,连以角楼,世间二百有奇”,增加了玉垒神荼殿两座――即今灵宫殿玉冥王殿,七座头门则指棂星门有屋七个,与今棂星门形制相同。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历时两年告成。修复后的西岳庙有寝、殿、门、亭凡二百一十有二间。
清代对西岳庙进行过两次比较大的建筑,一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于“御制重修岳庙”碑无详细记载,难知其详。第二次大修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于西岳神“近岁风调雨匀,屡昭灵应”,特殊是陕西巡抚毕沅奏称西岳庙岁久倾颓,急需葺治,乾隆帝绝不犹豫便拨银十二万两,让毕沅酌情办理,叮嘱毕沅修西岳庙“务俾工程坚固,庙貌鼎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党驻军冯玉祥部驻进西岳庙,使其遭受严重毁坏。
1979年,西岳庙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并开始收回了中轴线建筑的管护权,对石雕、石刻、古建筑采纳了保护方法,搜集、整理了一些历史文化资料,征集了一批宝贵的文物。到了八十年代先后修了金城门、棂星门及西城墙的部分塌陷段,拆除了庙门前棋盘街的17家单位36户的居民住房。
1988年1月,西岳庙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18日,西岳庙打开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正门——灏灵门,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1月1日,清乾隆天子御制的《重修西岳西岳庙碑记》碑复立揭碑。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火和自然磨难,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岳庙,以明清期间的建筑为主。它是北京故宫的缩影,以是被誉为“小故宫”。金瓦红墙,雄伟壮不雅观、柏石林立,庄严肃穆。这里不是北京故宫,但有着故宫一样平常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