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不但随时随地都充满竞争,而且还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期。综不雅观天下历史,我们不难创造:
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率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率变成每10年翻一番!
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
20世纪末,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00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
进入21世纪,知识老化速率不断加快。学科与学科之间,界线不断打破,渗透和领悟不断进行,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呈现。到目前为止,仅自然科学的种别就已超过2000门。

有趣的知识折旧定律
西方的白领阶层目前盛行着这样的一条知识折旧定律:
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你本日不懂的东西,到来日诰日清晨就过期了。
未来的竞争本色便是学习的竞争,谁学习得更快,理解的不雅观念更深,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本日,我们面临着社会、技能高速发展和高频变革的寻衅,面临着更新不雅观念和提高技能的寻衅,要想保持竞争力就要终生学习啊!
巧的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正好可以印证这个定律:
后进的算盘
我在学校时学的是司帐统计专业,那时的司帐还处于“算盘时期”。我们一入校,在开学仪式上校长就见告我们必须节制三“手”:打一手好算盘、写一手好文章、写一手好字。珠算老师更“狠”,哀求我们每天必须担保两个小时的韶光练习珠盘,如果考试达不到四级水平就不准毕业。结果整整四年下来,教室里每天都噼里啪拉地充斥着拨动算盘珠的清脆声音,很是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我们也真的个个成了珠算高手,我个人还曾在全校的珠算比赛中拿过奖,连续通过珠算一级的考试,并常常得意于闇练的珠算技能而觉得良好。
参加事情后,这把小小的算盘也确实给我带来过名誉和自满,我曾经在单位上以1:4的比例,和同事们为单位核对账单而不落下风。然而,在还不到十年的韶光里,司帐已经进入“电算化时期”了,除了打算机便是打算器,已经难得在司帐的办公桌上见到算盘了。我的那把小算盘也悄悄地躺在家里的抽屉里成了“文物”,成了我的一段学习光阴的影象痕迹,而我们过去所节制的赖以生存的技能已经由时了。一想到此,就不禁有些后怕:如果我在后面的事情、生活过程中不能及时学习新的技能,还连续抱着那把小算盘不放的话,本日可能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
身处这样一个时期,这决不是什么骇人听闻,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一九八七年我还在学校求学时,学校的微机房就像“企业的仓库重地”一样,闲人免进,铺着地毯,装着空调,可那时候老师们的办公室里都还没有空调,我们进去时都必须换拖鞋或戴鞋套。那时候觉得学电脑神秘极了,这机器高档得不得了。可同现在的机器比较,那时候被学校和我们奉为珍宝的电脑真是原始得要命!
现在的电脑升级换代速率快得有点令人“瞠目结舌”,并迅速遍及开来,不仅在一样平常的办公场所司空见惯,而且已经“飞入平凡百姓家”了,还没上学的孩子们就有可能比我们电脑玩得“溜”。八十年代的时候假如说谁谁专业学的是打算机,那切实其实便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再看看现在,步入职场,能够操作电脑进行日常的办公已经成了最基本的哀求,电脑只不过是我们日常办公的一个普通工具而已。
“不是我不明白,这天下变革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