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通信 » 黄科军:不负自然不负心

黄科军:不负自然不负心

龙城装饰工程通讯 2025-03-2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人物简历:黄科军,1978年出生,中级工艺美术师。
1997年开始学习泥塑,2009年开始从事根雕。

黄科军:不负自然不负心 黄科军:不负自然不负心 互联通信

一双粗糙的大手,几把锋利的刻刀,再加上一番奥妙构思,使得枯木再逢春,这是所有根雕匠人的梦想。

黄科军:不负自然不负心 黄科军:不负自然不负心 互联通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黄科军,这位做了十多年泥塑、转行从事根雕的匠人,不知不觉间,在化朽木为神奇的道路上,也行进了十年。
在他的手上,那些盘根错节的树根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一件件洋溢着自然之美的根雕作品。

众人常说“朽木不可雕”,但在根雕匠人的眼里,“朽木”却是潜力无穷的原材料。
“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造型,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力所能及地授予它们生命,力求保持树根原状,不做大刀阔斧的‘手术’。

根雕艺术是创造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创作过程中,匠人也只管即便保留树根的自然纹路、天然色彩等,重朴实,弃浮华,去藻饰。
黄科军说,他喜好这种自然的状态。

《春暖花开》

黄科军自幼喜好绘画,高中特地去上了越风美校。
而受其表兄、泥塑大师蔡国平的影响,他自小又对泥塑有着特殊的兴趣。
乡下生活贫乏,泥土却是最常见之物,课余空隙,顺手抓点黄土,用水一和,拿个木片竹片,三下两下,就捏成了一个兔子一个苹果。

高中毕业后,齐心专心想考美术类院校的黄科军名落孙山,不甘心的他又再复读一年,还是没能如愿。
放弃高考后,他正式跟随蔡国平学习泥塑。
2年后,已能独当一壁的他南下广东以谋生计,在一家***人开办的泥塑企业事情。
在广东,他一呆便是十年,中间换过几个企业,却没有离开过广东,也没有离开过泥塑这个行业。

2009年,黄科军决定回家。
这个想法的日益武断来自于一个同学的邀约。
这个同学之前也在外地,几年前回到嵊州,投身根雕行业。
他见告黄科军,嵊州根雕家当发展非常好,希望黄科军也回到嵊州自己创业。

回家,实在是黄科军一贯以来的心愿,在外流落多年,最令他感到空落的是没有归宿感,纵然是熟习至极的城市,置身个中总有种挥之不去的陌生感,犹如被隔绝在之外。

回到嵊州,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他就和同学一起去了艺术村落,瞥见那里的根雕作坊,每一家都热闹劳碌,也便是这一眼,令他下定决心,转型根雕。

回家后,他在浦口租了一个工场,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根雕研习中。
虽没有接管过根雕方面的学习,但艺术是相通的,十数年的泥塑造型功底在可以自由发挥的根艺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示。
经由长久大量练习,他逐渐节制了选材、雕刻的技能。

《再见伊人》

在嵊州市文创园,黄科军有一个展厅,摆放着他创作的根雕作品。
他说,与泥塑比较,根雕追求雕刻的痕迹越少越好,要只管即便保持它们的原生状态。

雕刻不随意马虎,轻重缓急,全凭拿捏,容不得半点马虎,不仅须要细心,更须要耐心。
从泥塑转到根雕,从考试测验到热爱,又是一个十年。
一每天的坚持,他一步步走进了根雕的艺术天下。
一刀一刻,一笔一画,一个个枯木桩、树根经他的巧手雕琢,都会变成一件件活灵巧现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作品, 《普济群生》 《月桂树下》 《悠然见南山》等作品都颇受好评。

《深谷琴音》

“根雕的过程犹如育儿,匠人投入无比的耐心和精力,将手中根材雕刻成心想的样子容貌。
”此时,部下的工具成为画笔,这正是匠人们最平凡也是最踏实的追求。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使得匠人在雕刻过程中变得专注、细腻,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根雕之美,在于“七分天成,三分雕琢”;但一个匠人的造诣,却在于“一分天成,九分努力”。

“根雕是手艺活儿,确实很不随意马虎,创作一件根雕作品须要构思、构图、选料;进入雕刻阶段后,从粗到细,打消不须要的空缺处,再雕出粗胚轮廓,后续加工细节部分;成型后,再用细砂纸、砂轮打磨……一件根雕作品就基本完成了;末了,为了增加亮度、光滑度,还要着漆。
雕刻小件作品须要数天半月,大件作品耗时几个月乃至一年。

以是,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事情,都以为太苦太单调,又挣不了什么钱。

但是仍旧有人乐意付出努力传承这项手艺。
当然,这种传承也须要付出代价。

2016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市上,一家媒体将黄科军纳入视线。

在省级非遗嵊州根雕摊位前,黄科军对媒体道出嵊州根雕面临的困境。
黄科军认为,紧张缘故原由是远有福建根雕近有丽水根雕在“抢食”,尤其是福州闽侯一带的根雕,作品很大,价格不高,不少客户跑到那里去采购了。
他一声嗟叹:毕竟懂行的人还是少数。

《屈原》

嵊州根雕名声在外,擎起浙江根雕的半壁江山。
十年之前,一度辉煌,但目前却日趋生僻。
在黄科军看来,是碰着了家当瓶颈。
而这个瓶颈,便是创新。

曾经,以达摩、弥勒等传统人物为紧张题材,是嵊州根雕的一大上风,也比较受市场欢迎,但近年来,广西、福建等地根雕无论是在造型还是面相上,都比嵊州根雕更好。

嵊州根雕的上风在于创新,如果失落去了这一上风,也就失落去了最大的竞争力。

无论如何,作为根雕匠人一员,黄科军说自己会在这条手艺的道路上一贯走下去。
就像他的根雕作品《呵护》,一只母鸡和两只小鸡,底下还有一个蛋壳,小鸡正在尽力破壳。
在他看来,只要有新的生命,就会有新的视野,新的天下。

《呵护》

每当拿到一块材料,黄科军思虑的问题是:该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又该从何处下刀?起初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些繁琐繁芜的雕饰,以显示基本功。
但这几年,他愈发觉得大自然才是最好的雕刻师,天然的东西,雕得越少,东西就越好。
有些看起来高妙绝伦的技法,却难免流于匠气。
造诣一件作品,技能本身已经不那么主要了,主要的是根雕的思想,即“读根的能力”。

当然,对付作品形态的构思可不是一两天就能有的,这须要天赋,更须要履历的累积和韶光的打磨,以是一个好的根雕匠人须要经由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岁月打磨才能真正成熟。
而在一刀一凿中,匠人们的根雕手艺也会越来越精妙。

他说,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而统统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该当隐蔽于自然之美中。
构思中该当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不雅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

《岩户不雅观音》

如何去解读一截深埋在土中数百年之久的树根的故事?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领悟融入到作品之中?雕刻工匠本身思想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才最见功力。
在不断摸索实践的同时,黄科军阅读了大量的书,不定期参加由根雕从业者、爱好者组织的互换活动,使得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有个人的风格。
他把自己的思想、情绪,都融入到根雕里面,减少雕刻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展示树基本来的形态。

树根,是大自然赠送的礼物。
而根雕匠人的义务,是授予这份礼物思想和灵魂。

为了达到这一点,还须要付出太多太多的努力。
黄科军说。

《春回大地》

《行者》

《何处惹尘埃》

《鸿运当头》

《悟》

《祥鹤不雅观音》

标签:

相关文章

北京丰台开展电子产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据理解,丰台分局对辖区内发卖电子产品的经营者进行了商品质量和牌号授权经营管理干系知识培训,督匆匆、规范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开展经...

互联通信 2025-04-05 阅读0 评论0

衢州9月17日局地停电信息

停电韶光:2018-09-17 06:30—2018-09-17 20:30停电范围: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大平山行政村...

互联通信 2025-04-05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