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走进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走进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中建深圳装饰通讯 2025-04-12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对抗(资料图片)

卧姿射击(资料图片)

走进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走进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人工智能

这里冬夏地表温差110摄氏度,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赤地千里,荒无人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有人说“没上过月球,就来额济纳走一趟”……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武警内蒙古总队额济纳中队的官兵却像千年胡杨一样扎根于此,保卫着祖国北疆,被誉为“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走进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走进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人工智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营房变迁

6月28日,从阿拉善左旗出发,经由6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武警额济纳中队。
随着汽车的深入,面前的景致逐渐变得荒凉,杂草越来越少,满眼都是“沉默”的沙丘。
在阳光的炙烤下,固沙用的黑轮胎散发出浓重的胶皮味。

走进额济纳中队,营房内干净整洁,院中菜地硕果累累。
在一片已经蔚然成阴的小胡杨树上,挂着写满战士心愿的认养牌。

“2003年我在这里的时候,条件比较艰巨,旧路还没有修,被称为‘搓板路’,须要坐两天车,中间在镇里住一宿,一起颠簸,觉得要被‘墩傻了’。
”阿拉善支队政治事情处主任聂勇胜见告,额济纳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营房没有空调,连院内活动的警犬都得过热射病。
夏天战士们演习前,要用水把服装浸湿,一出门身上就会腾起水蒸气,发出“滋——”的声音。

额济纳中队驻扎在巴丹吉林沙漠上,最早时的驻地只有两条油路和几座土房,没有达标水源,由于常年饮用苦碱水,一些战士患上脱发、曲指等病症,后来只能靠驼队从远方拉水。
为了给营房添绿,面对地表70厘米厚的岩土层和30厘米厚的盐碱结晶,官兵们从20公里外的河槽扛土,从洗漱、做饭中“挤”水灌溉……

靠着一代代官兵的倾力付出,如今营房有条不紊,成为了附近有名的沙漠绿洲,战士们也喝上了达标自来水,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守护一方

额济纳不仅有荒原,还有天下有名的胡杨林。
每年胡杨林最美的时候,游客云集,为这个人口不敷4万的边陲小城增加了较大的安保压力。

“由于人流量过于密集,险些每年都有游客失落足掉入水中。
”阿拉善支队参谋长王慧成见告,2006年10月,一名小男孩在额济纳旗二道桥掉入4米多的水中,顷刻被冲出70多米,当时在现场实行安保任务的中队长侯旭明急忙跳入湍急的水流,在胳膊被水中巨石割伤的情形下,奋力将小男孩托出了水面。

官兵们还曾不顾安危,在沙尘暴中帮当地的蒙古族老乡找回被风沙吹散的羊群;为了保护居延绿洲,主动承担了“万亩林网”操持中地质条件最差的3公里路段的植树任务,为了挖一个树坑,官兵们用凿子凿,用钢钎撬,步辇儿十几公里,将树苗和水袋背进机动车都难以行进的路段,为额济纳留下一片宝贵的防风林;为驻地敬老院老人换煤气、搬煤块、换灯泡、洗衣服、送去京剧、豫剧光碟;集体募捐;帮助失落学儿童;救助穷苦大学生;为穷苦户送去“奶山羊”……

守护一方,军民情深。

反恐作战能力强

作为环疆进京的西部第一道卡口,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边陲要塞,全国第四大陆路口岸,额济纳中队驻守的是自治区西大门,必须有过硬的独立反恐作战能力。

2017年年底,中队扩充了应急排,网络整理国内外经典反恐案例,每周组织战力剖析、战法研究,在沙漠里演习5公里负重跑,在戈壁滩上练搏击,在红柳林里练缉捕,在风雪地里练潜伏,在沙尘暴里练瞄准,摸索出一套“沙漠追击1000米,戈壁一枪要毙敌,胡杨林下多变幻,红柳林里靠协同”的实用战术。

5月27日,额济纳赛驼场硝烟弥漫,阿拉善盟“猎鹰——2018”反恐实战练习在此打响,这是G7京新高速公路贯通以来的首次反恐练习,额济纳中队官兵在练习中迅速出击,封控环疆环边要道,在仿照胆怯分子挟持人质逃入火车站会谈无果的情形下,官兵们精准侦查,立体突击,打消爆炸物,歼灭胆怯分子,成功补救人质,被誉为“内蒙古西部第一哨”。

重视实战化演习

理解到,额济纳中队间隔阿拉善盟支队机关640公里,间隔最近的兄弟单位也在700公里以外,最快声援都要7小时以上,为了增强独立作战能力,额济纳中队对官兵进行实战化演习非常重视。

“我们常常举行沙漠徒步越野演习,全副武装40多斤,靠一小瓶水,在大漠里绝地求生,”96年的列兵吴春舰来自河北沧州,是一位大学生士兵,脸庞清秀的他已经从军一年,他见告,沙漠里跑步不易使劲,最好踩着队友的脚印着力,第一个为大家开路的官兵,每每是综合本色最好的“领头羊”。

刚来中队的时候,小吴练习持枪瞄准,寒冬里握着枪,眼睛瞄着靶,手心直冒汗,待放下枪时,才创造手心和金属质地的枪管“焊”在了一起,拿开手生疼。
“为了练‘稳’,我们在枪上挂钢盔,挂水壶,握枪的手从颤颤颤动到稳如磐石,终极形成肌肉影象。
”小吴见告,每个新兵的手肘都在练习持枪的时候磨掉几层皮,长出一层茧,这样才算入门。

“我们常常在红柳林、胡杨林、戈壁滩上进行实战演习,根据口令,说卧倒就瞬间卧倒,衣服和皮肤被砾石割破是常有的事。
在沙漠里练搏击,手掌着地,烫出一串水泡。
战友们练习真人搏击,哀求一招见血,拳拳到肉,大家彼此鼻青脸肿,以适应未来城市反恐的近身搏击须要。
”小吴见告,演习虽苦,但是战友都能苦中作乐,给家里打电话也是报喜不报忧,一是不想让家里人担惊受怕,二是已经习气了这里的节奏。

冲在第一线

今年3月,额济纳中队在额济纳旗二号山检讨站进行卡点勤务,13名官兵荷枪实弹。

3月8日16时许,一辆牌照为蒙L24586的玄色尼桑车经由卡点,被警察拦下,司机一边僵持纠缠,一边猛踩油门,企图冲卡。
中队八班副班长师旺旺一看环境不对,顺势打开阻车器材,将试图冲卡的车辆轮胎扎爆。
司机随后打开车门,向马路东侧的戈壁滩逃去。

中队官兵合营公安机关展开了追捕,经由40分钟的追击,终于在5公里之外的破旧房屋内创造了犯罪嫌疑人,终极抓获犯罪嫌疑人。
在犯罪嫌疑人身上查出毒品500克,低廉甜头***1把,子弹41发。

“不少逃犯都是末路狂徒,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但官兵们都奋勇向前,没有人贪恐怕去世。
”副中队长徐华东表示,正由于战士们平时积极练兵备战,才能在公民须要的时候冲在第一线,圆满完成任务。

像胡杨一样扎根

额济纳中队的官兵来自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多个省份。
老话说“到了素海图,心里只想哭,过了清河口,扭头就想走”,许多人来到这里,面对漫天黄沙,第一步要战胜生理关和生理关。

来自海滨城市秦皇岛的下士孙志恒,从军近4年。
1994年出生的他刚来额济纳,连续流了一个月鼻血,见惯了大海的他第一次面对茫茫沙海。
“额济纳一年七八级的大风尚象有107天,在沙尘暴里演习是常有的事。
”孙志恒见告,自己和战友们已经琢磨出一套沙尘中呼吸的办法,用舌头抵住上牙膛,用口腔内的侧壁呼吸,可将沙尘对呼吸的影响降至最低。

中队辅导员康昊见告,不少战友刚到此地都打过退堂鼓,有人乃至会装病。
陕西从军的战士小何初到中队时非常后悔,装上了病号。
康昊理解到,小何父亲常年重病卧床,家里十分困难,便要求支队与当地政府联系给予困难补助,并在小何不知情的情形下,将中队官兵们凑的2400元捐款寄到小何家中,小何知道后,就像换了个人,摸爬滚打不怕苦,当年就被评为精良士兵,年底当上了副班长。

“额济纳再艰巨,总得有人守,待得久了,就会像胡杨一样扎根在这片地皮,融入这片戈壁。
”康昊见告,来到中队的新兵都会被额济纳的荒凉吓到,但是在中队待上一段韶光,就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要调走,可以说是“来了不想待,待住不想走”。

文·拍照/北方新报融媒体 郝儒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