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路易·艾黎平生纪念展暨精神研讨会在新西兰举行。赵文洁作为采访了路易·艾黎的义子邓邦镇。
邓邦镇4岁丧母,7岁丧父。据邓邦镇回顾,他于1951年随伯母探访她的故交路易·艾黎。由于是初次见面,邓邦镇略显拘束。路易·艾黎趴在地上扮大马、大象逗他玩。在听闻邓邦镇的事情后,路易·艾黎认其为义子,培养和照顾他。
邓邦镇回顾与干爹的生活点滴给赵文洁留下了深刻印象。赵文洁说,看着纪念展上记录路易·艾黎生活的108张照片,她很难想象是什么支撑着艾黎在抗日战役期间为中国工人谋生路、为孩子们办学校。

韶光回到1927年4月21日,30岁的路易·艾黎来到上海,想要看看变革中的中国。
而在他到达上海的9天前,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场合排场不明,路易·艾黎身上的钱也只够坚持几周的开销。为了生存,他经熟人先容进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事情。
在此期间,他拜访了租界内的企业,目睹了中国工人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情景。许多八九岁的孩子每天事情12个小时,还要忍受工头的克扣和痛打。这让他对工人群众产生了同情。
6个月签证到期后,路易·艾黎选择留在中国,和工人们站在一起。
1934年,路易•艾黎参加了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此后,他一贯为中共地下党的事情供应支持,其住所也常常被用作中共地下党员、革命志士的避难居留地。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役。工厂停产、工人失落业,抗战所需的工业物资被迫中断。
为支持中国的抗日战役,路易·艾黎和朋侪发起工业互助社运动,在非沦陷区组织难民和工人进行工业生产。
工合运动在打击日军“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策略中发挥了主要浸染,被誉为抗战的“经济国防线”。
1940年,路易•艾黎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学校,培养有工业技能的青年。“培黎”即“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路易·艾黎希望以此为工合运动储备青年力量。
1943年,战火蔓延到双石铺。路易·艾黎决定将学校迁居到甘肃省山丹县。据统计,曾有60余名战役孤儿,生活在培黎学校中。为了坚持学校运转,养活这群孩子,路易·艾黎常常外出探求经费、粮食和医药。
在山丹的近10年里,路易·艾黎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有孩子在冬天脚生冻疮,路易·艾黎为他洗脚,还在半夜把他的脚捂在胸口,防止再次冻伤。
学生们将艾黎视作父亲,艾黎也感慨,与孩子们在山丹度过的岁月是他生平中最快乐、生活最充足的光阴。
1949年9月20日,培黎学校迁往兰州,改名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学校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奔向全国各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培植。
1987年12月27日,艾黎病逝。临终前,他希望自己的骨灰撒在和学生们一起开荒种地的四坝滩上。
在遗嘱中,艾黎写道:“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只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
路易·艾黎纪念像。图片来源:中国***网
编辑:李明阳
任务编辑:马海燕
这个夏天,华裔青少年,见证“京”彩!
华侨华人看奥运:那一刻,与有荣焉
华侨华人思念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