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虎头牌手电筒,漫漫永夜里那道光!
红灯牌收音机,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单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
上海凯歌12寸黑白电视机,“敌营十八年”,“霍元甲”“上海滩”

我的童年是在湖北黄梅龙感湖农场渡过的。影象中在很长一段韶光里,家中唯一能和电沾上边的便是那个能装三节电池的虎头牌手电筒,由于比别的小伙伴家的2节电池的手电筒要亮得多,就像一把光剑刺破夜空,当时的我特殊喜好偷偷拿动手电出去显摆。多年后,当我看到饭局上险些每人都在面前摆一把车钥匙时,就忍不住想笑,成年人的稚子和孩童有时并无二致。
记得最初在农场还是用石油灯照明的,晚上一家人围在堂屋的八仙桌四方,一盏石油灯放在正中间,爸爸妈妈备课、批改作业,哥哥姐姐读书写作业,而我便是那个无所事事打酱油的闲人,偶尔翻翻连环画。后来家里通了电,有了电灯,家里也添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中午收听单田芳的评书对我来说是每天的头等大事,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陪伴了我全体童年。
那时农场的住宅是排屋,左邻右舍都是一个农场的职工,相互借个油盐酱醋葱是常常的事。夏季,一到傍晚家家户户就给门口地坪上洒水,等暑气散去,搬出竹床、凉席在室外乘凉消暑。孩子们在一起追逐玩闹,大人们有捉对下象棋的,有打扑克的,有家长里短闲聊摆龙门阵的。那时的夏夜星星是那么多,那么亮,那时的作业是那么少,听爸爸妈妈和小喇叭讲故事的韶光是那么多。
再后来,大约是1981旁边吧,父母省吃俭用花四百多元买了一台凯歌牌12寸黑白电视。那时父母作为农场的中小学西席,月人为大概三四十元,一个人不吃不喝一年的人为都不足买这台黑白电视。这台电视机也成了我们家最值钱的宝贝,妈妈还专门给它缝了一个灯芯绒罩子,每次看完电视,等电视机凉了一下子,就要把罩子罩上。有了这台电视机后,晚上的娱乐节目丰富了许多,再也不用几十个人挤在场部看电视了。记得最开始追的连续剧是《敌营十八年》,后来港台剧《霍元甲》《陈真》《上海滩》陆续播放,“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响遍大江南北。
这台12寸的黑白电视一贯陪伴了父母二十多年。由于要供三个孩子读书,基本都是月光,难有积蓄。虽然后来彩电逐渐遍及,父母却一贯无力购买。直到1994年我大学毕业到广州事情后,那年春节我回家用半年的积蓄给爸爸妈妈换了一台21寸长虹直角平面彩电,又买了一台威力全自动波轮洗衣机和一台格兰仕微波炉,把父母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也算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中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冰箱,空调,电脑,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以前攒一年的钱才能买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而现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台大液晶绰绰有余。这些新的家用电器每每高端大气,功能完好,可是能让我影象犹新的却始终是最初那几样。它们不仅承载了我童年的回顾,更是见证了我们历经的苦难和进步。
本日,我们常常是一家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人手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然后各打各的游戏,各刷各的剧,沟通也是微信打字,话都难得说一句。日益丰富的电子产品拉近了相隔千里之外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可是电子产品却也扯远了近在咫尺的人与人之间的间隔。有时真的怀念一家人团坐在石油灯下的日子,怀念那窝在爸爸妈妈身边听故事的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