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停靠过无数来自各地的拖轮船舶;这里曾流转了无数的缸、罐、瓮、盆;这里,曾呈现过最具陶都特色的风情;这里,记载着陶都陶瓷家当的繁华和沧桑。
良久以前,这一大片河滩地曾是浩瀚运输陶器和泥料船户的暂歇之处,船在滩边停泊,上岸搭个临时棚子歇息、架个锅灶做饭、架几根竹竿晾晒衣被,一年到头船来船往,很是热闹。
自古以来,蠡河两岸,从未有过专事陶瓷产品装卸码头的记载,唯有此处“小丁山”的陶运码头,在宜兴陶瓷家当的历史上,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地存续了近半个世纪。

蠡河流经丁山与蜀山之间,形成了一大片河滩地,两条支脉怀抱中的部分,因着像扇子一样平常,此地便叫做了“扇子港”,陶批站就位于此处。
它就像一架巨大的摆钟,没日没夜、一刻一直地运转着。随着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千百年来产量巨大的宜兴粗陶产品,市场需求逐渐萎缩,逐渐地,陶批站这方地皮的弹簧衰竭了,钟摆逐步地停了下来,静止了,可它仍旧保持着那种运转的姿势,保持着一种定格的繁华。
陶批站的办公楼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年代,拥有绝佳地理位置,却不再产生黄金效益的陶批站和堆场能被保留下来,是一种文化形态得以保护。堆场内上千个品种的日用陶库存,现在已成为日用陶繁华年代的见证。陶批站后面有一排老式平房,已由政府修缮,加之陶艺家的入驻,焕发生机。这是文化和陶的影象。
没有了当年数十条船舶同时靠岸装卸陶器的壮不雅观景象,也见不到搬运工师傅汗如雨下的劳碌身影,再也听不到喧华的、粗嗓门的吆喝声和各种陶器的碰撞声。如今,周边清新而宁静,浓厚的陶都气息却始终没有褪去,陶都人依然会悄悄地守护这方地皮、守护陶都文化的遗存、守护心中的那份执着与宁静。
紫砂中华
专注紫砂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