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很奇妙:家人谈天靠手机,朋友谈心靠网络,邻居相邻不相识,……沟通韶光越来越少,人际关于趋于淡薄,问候礼仪更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11月21日,是第45个“天下问候日”,请给身边的亲朋好友送去一声问候。
礼多人不怪
“我住在这个小区2年了,每天进进出出,住在同一个楼道里的人,有的都没有说过一句话。有时候碰着时,都是低着头擦肩而过,想打呼唤怕太尴尬,不打呼唤又以为不清闲……”家住北京安华西里一区的李小姐说,如果邻里和陌生人之间能够多点微笑,多点问候,社会才会更和谐更温暖。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兴国表示,我国历来被众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正如古人言:“礼者,人性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在我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须要,约束人性中的“恶”,启示人性中的“善”,为了群体的生存,逐渐摸索衍生并不断丰富完善起来,也掩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时至今日,当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的差别,然而礼仪的核心“尊重”并未改变。寒暄和问候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最为常见、必不可少的礼仪表达,不仅让对方感到亲切温暖,更有一种被尊重感。
“点头、微笑、握手、鞠躬……这些都是问候的一种办法,整体上应符合‘宜时、宜地、宜事、宜情’四个原则。”李兴国阐明道,比如常见的问候分为两种,直接问候如“你好、大家好”,间接问候则如“吃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在正式场合问候时,一定要讲究次序,一对一的问候应遵照:次尊者向尊者问候、身份低的向身份高的问候、男士向女士问候、主人向客人问候、年轻者向年父老问候、后到者向先来者问候、未婚者向已婚者问候、健全者向残障者问候等。一对多的问候,既可以笼统地问候,比如说大家好,也可以逐个问候。逐个问候时,既可以遵照一对一问候的原则,也可以遵照间隔的由近而远,依次而行。
年代不同,问候语互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淘宝客服习气喊买家‘亲’,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觉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张曼无奈地表示,现在“亲”不再是淘宝专用语了,日常生活中打呼唤,无论关系远近、不管叫不叫上名字,大家都习气喊“亲”。她特殊不喜好这种称呼,觉得太假了,有时候前一秒喊“亲”,下一秒就翻脸不认人。
“社交称呼的变革,随着时期的变迁也在逐渐改变,这是措辞发展中的正常征象。”李兴国说,过去对人的尊称是师长西席、太太、老爷,建国后,“同道”一词一度成为对人尊称的高度概括,改革开放后,对人尊称习惯用“师长西席”“小姐”,如今,多用“老师”“师傅”“帅哥”“美女”等。此外,不同人群的问候语也不同,比如,父母多问“孩子学习怎么样?”年夜夫多问“患者人数多不多?”店铺商家多问“本日发卖怎么样?”李兴国强调:“大家都会有审美疲倦,现在人们的问候语确实比过去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我们要学会适应时期的这种变革。”
电子问候,可以加点原创元素
“如果在大街上,你跟陌生人打呼唤,大家多数会用疑惑、当心的目光打量你,疑惑你是推销产品的。”王女士说,前几天她和3岁的儿子在小区玩,一个陌生人向王女士问路,陌生人走后,一旁的儿子很严明地看着她说:“妈妈,往后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王女士听后,有点哭笑不得。
李兴国指出,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主动问候,做到礼多人不怪。在外事活动中,人们在小的空间里(电梯、同桌用餐、旅行车等),都应主动打呼唤。他举例道,比如,在欧洲,不止见面打呼唤,进电梯、出电梯也要打呼唤。在大的开放性空间相遇时,比如在公园里一条宁静的小路上,纵然劈面走来的是两个陌生人,也要习气主动打呼唤。马路上的陌生人一样平常不打呼唤。
谈到如今过年过节流行的电子问候,李兴国认为,电子问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人类聪慧的结晶,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便利,拓展了沟通范围,还能从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愉悦。同时,他指出,也有一部分人以为电子问候,不是原创,不足诚挚,谢绝转发和回答。李兴国建议,我们不妨借助互联网技能,自己动手加入一些原创性、个性化的元素,从而办理网络问候同质化的难题。
文/本报 王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得到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