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后,苏拉成了有名义乌,乃至非洲的老板。
如今,他的贸易公司一年的业务额达到5个亿,每个月会有200至300个装满货色的集装箱发往非洲。
在苏拉的家乡,媒体都称他为“中国制造的苏拉”。

苏拉说,在他离开家乡前,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正是义乌为他供应平台,才让他有了本日的造诣。
作为最早一批来义乌创业的外国人,苏拉创造,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意来义乌发展,“由于他们知道在义乌有机会。”
德国姑娘奈拉便是个中之一。
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结束后,25岁的奈拉谢绝返国接手家里的买卖,来到义乌,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
几年间,奈拉的父母一次次敦促她回家,打算为她在德国开一间相同的公司,但奈拉总是以“现在还不是时候”回绝。
奈拉说,她来义乌并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取经。在这里,她明白了事情的含义,也在不断吸取买卖经,“纵然3年过去了,我仍旧须要学习。”
实在,和奈拉一样,不因赢利而来的,还有来自也门的阿马尔。
作为一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医学博士,阿马尔本有机会前往北上广发展,但他以为自己还是该当去义乌。
“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代价,”阿马尔说,“在义乌的外国朋友生活中常常会碰着看病的难题,我在义乌当年夜夫,可以帮到他们,让他们在义乌的生活事情更踏实。
如今,阿马尔的家人都在义乌,三个孩子也在中国出生。“每次我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就会觉得是出了国,回到义乌才算是返国。” 阿马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