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的家当和经济,外界常常会涌现两个错觉。
第一个错觉因此为日本海内市场规模有限。但事实上,日本面积和德国相称,人口更是德国的1.5倍,而且日本常年稳居环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直到去年才被中国超越。在汽车、船舶、钢铁等领域,卡脖子级别的日本企业更是数不胜数。
第二个错觉则是把日本半导体家当的衰退,完备归咎于美日贸易战以及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不过广场协议虽然触发了日本政府一系列令人窒息的神操作,终极导致泡沫崩盘,但其对半导体家当(以及汽车家当)的冲击,顶多算是皮肉伤。

1986年,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占天下 45%,是当时天下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金融市场崩盘的1989年, 日本公司霸占了天下存储芯片市场53%的份额,而美国仅占37%,直到90年代初,环球前10大半导体公司中,依然有6家来自日本。而日本彻底走下半导体领域的王座,更多是2000年后的事情。
实在从80年代至今,日本的电子家昔时夜致可以划分出三个阶段:
称霸期(1980-2000):80年代的日本电子家当有多辉煌——上游的材料与设备,有东京应化和JSR的光刻胶,有尼康光刻机的孤独求败。中游的DRAM坐拥环球一半的市场份额,全部自己研发、自己制造、自己封测,属于正宗的“百口当链自主”,打的美国DRAM企业倒闭了8成。
1986年,DRAM的祖师爷英特尔优化了1/3的员工,管理层开会很负责地谈论:英特尔如何体面地破产?
不才游的终端产品,日本当时也如日中天:夏普的面板和索尼的电视两手抓两手硬,Walkman与富士的胶卷统治了家门外的天下,索尼的特丽珑(Trinitron)则是环球高端电视的代名词,1994年,索尼彩电出货量高达一亿台。
索尼经典的特丽珑电视
转型期(2000-2012):随着环球电子家当转向消费电子,日本的上风家当DRAM在90年代末陷入结束,半导体企业在2000年之后,发起了一系列转型自救行动。
环球老大NEC和老三日立剥离旗下DRAM业务,成立了新公司尔必达(Elpida),老七三菱电机的DRAM业务部门也在几年后被并入;日立和三菱电机的半导体奇迹部合并,成立瑞萨电子(Renesas),专注消费电子市场。
但同一期间,随着PC和智能机的涌现,收音机、相机和DVD市场连忙萎缩,日本横行环球的的终端产品全面崩盘。在丧失落话语权最高、利润最丰硕终端产品份额后,日本电子家当IDM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终极导致了家当上游的萎靡。
衰退期(2012至今):2012年,金融危急洗礼后的日本的电子家当全线崩溃:尔必达破产,瑞萨陷入危急,松下、索尼、夏普三大巨子的亏损总额达到了创记录的1.6万亿日元,整体电子家当的产值,只有12万亿日元旁边,还不到2000年(26万亿)的一半。
溃败的真正缘故原由,其实在日本半导体家当崛起之初就埋下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通产省牵头,以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日本电气(NEC)五家公司为主体,开展技能攻关。大概是由于本国资源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资源都严重依赖入口,在日本,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很多家当,在发展初期就烙上了明显的“封闭”情结。
一方面是自家技能绝不许可境外势力问鼎:70年代前后,三星曾与日本三洋互助为三洋贴牌生产,三洋员工既不让三星员工参与技能谈论,也不透露工厂内部架构,乃至连电话机房都不让韩国人靠近,搞得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反日感情飞腾:
“我们何时才能从日本企业的阴影中摆脱呢?只管为此以为屈辱,但我们能做的只有忍耐。”
另一方面,日本半导体家当链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不仅肉要自己吃,汤也不能给外人喝。
直到本日,日本的很多芯片公司都是设计、制造、封测一把抓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80年代日本半导体如日中天时,日本公司不仅自己设计芯片,自己制造芯片,就连芯片的质料硅片,造芯片的设备光刻机,乃至是生产硅片的坩埚,都必须是血统纯洁的Made in Japan。
这种“闭门造车”的搞法,曾经造就了日本半导体“百口当链级”的辉煌,但在2000年之后,其反而变成了日本电子家当体系的最大软肋。美国和它的小弟们,究竟是如何捉住这个弱点终极降服日本的?这是本篇文章试图解答的问题。
01.穷追猛打:雷声大雨点小的贸易战
和美苏争霸的一触即发比较,美日的半导体的争霸在绝大多数期间,都这天本对美国的全方位碾压。
从产值上看,日本企业基本代表了环球半导体家当的半壁江山,面对***“价格永久低10%”的策略面前,美国企业毫无还手之力。从产品上看,大到汽车电冰箱小到电视收音机,基本都属于日本制造的代名词。
而在普通人难以察觉的家当上游,更是造就了一个奇特的征象:大多数科技成果在美国出身,做大做强的却是***。
比如光刻机出身在美国的GCA,、K&S和Kasper几家公司,但卡脖子的确是尼康。又比如美国的仙童是环球电子家当的祖师爷,却差点被富士通收购。
索尼TR-1825收音机,1970年问世
1980年,日本电子机器工业协会在华盛顿搞了场研讨会,推销日本生产的DRAM,惠普公司代表在会上对日本产品不吝赞颂,在美国一度引发震撼。搞到美国技能杂志《Electronics》的编辑部无能狂怒:
“日本的半导体企业来教美国人怎么进行质量管理了,而且美国人还亲自证明他们教的没错[4] !
”
面对日本企业吹糠见米的上风,美国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反攻:80年代初,英特尔牵头硅谷的半导体企业成立行业协会(SIA),通过坚持不懈的游说,在1985年抛出了一个让华盛顿无法谢绝的情由、也是中国公民都非常熟习的套路:日本半导体崛起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在这之前,美国政府一贯以“自由市场”为原则不干涉企业间的竞争,但“国家安全”让华盛顿难以淡定。1986年春,日本被认定DRAM倾销;9月,《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日本被哀求开放半导体市场,担保5年内国外公司得到20%市场份额;随后,日本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被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富士通收购仙童半导体被反对。
为了合营经济施压,美国舆论应时翻出了1983年东芝向苏联出口精密机床的事宜,美国海内反日感情飞腾。1987年7月,9名国会议员在白宫门口抡起大锤,砸烂了一台东芝收音机,把半导体贸易战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国会议员怒砸东芝收音机,1987年
只不过,美国的各类动作虽然声势浩大,却基本没伤到日本半导体的筋骨,更没有办理美国一贯想办理的日美贸易逆差问题。在日本上风最大的DRAM领域,日企连续凯歌高奏,直到80年代末,依然霸占着环球50%以上的份额。
日本电子家当的衰退是从2000年之后开始,图片来源:《日本电子家当兴衰录》
美日两国在电子家当上的悬殊差距,缘故原由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硅谷的发展模式是依赖风投资金进行技能打破,纯粹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难以整合伙源。在日本“政府掏钱,研究所技能攻关,企业商业化落地”的模式面前,硅谷处于“系统编制劣势”。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技能出身在美国,却每每被***做大的缘故原由。
其二,由于冷战尚未结束,美国的技能投入更多在军用领域,反倒是日本由于军事发展受限,只能把科技树往民用领域点,导致美国航天飞机上天,老百姓听到的捷报,都来自东芝收音机和索尼电视。
最关键的缘故原由则在终端市场:80年代虽然已经有了PC,但主流还是利用周期长、技能迭代慢的大型机,对核心零部件DRAM的哀求,也是运行稳定性和利用寿命,非常适宜日本企业发扬“工匠精神”。
而DRAM的特点是,技能难度不算顶尖,但市场需求够大,须要大规模生产能力,非常适宜日本企业研发生产两头抓的“垂直整合”(IDM)。而市场份额的上风,又能进一步反哺上游摊薄本钱。
在日本厂商的围追堵截下,镁光、摩托罗拉相继退出DRAM市场,美国半导体的另一位祖师爷德州仪器被NEC按在地上反复摩擦。1989年日本金融市场崩盘的同时,日本半导体家当抵达了光辉残酷的顶点,在环球芯片市场的份额超过了美国与欧洲的总和。
1991年,NHK特意做了一期节目,叫做《电子立国:日本的自传》,将电子和汽车行业并列,把索尼松下等公司摆出来历数家珍,开篇第一句话便是,"继汽车之后,电子产品成为了日本赚取外汇的又一大得力干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是对日本电子家当最朴实的褒奖,也是一个半导体帝国末了的余晖。
02.颠覆终端:谁节制了份额,谁就节制了权力
日本半导体的第一个仇敌,是消费电子时期的来临。
1985年,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英特尔做了一个困难的决定:退出DRAM市场,集中精力转向微型处理器——即CPU的研发。
第二年,三星在韩国成功开拓1M DRAM,接过了DRAM领域的反日大旗,终极用日本的方法打败了日本。
市价美日半导体争端白热化,韩国政府开始出面推动半导体发展,带头抄日本的举国系统编制作业,整合大学、实验室共同进行技能开拓。市价“雅达利大崩溃”引发游戏机市场崩盘,内存价格断崖式下跌,三星顶着300%的负债率,在政府支持下搞起了“反周期投资”。
三星半导体动员大会,上世纪80年代
所谓“反周期投资”,便是利用DRAM的周期性特色,在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的时候,利用体量上风猖獗扩产,通过大规模生产进一步压低产品价格,逼迫竞争对手退出市场。
当时,需求下滑叠加日本扩产,DRAM芯片价格一度从每片4美元雪崩至每片30美分。三星的生产本钱是每片1.3美元,每生产一片险些亏1美元,很快便在三年内亏了3亿美元。但由于有政府撑腰,硬是扛过了DRAM的价格低谷。
韩国政府在1983年至1987年的“半导体工业振兴操持”中,统共为半导体企业供应了3.5亿美元的贷款,承担了60%的研发经费。同一期间的日本则由于经济衰退,日企被迫减少半导体领域的投资。
此消彼长之下,1994年,三星率先开拓出256M DRAM,将日企甩在了后面。
三星的后来居上固然是环球半导体家当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复盘日本DRAM日后的溃退,会创造他们真正的仇敌,依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本书中,英特尔当年的转型被描述为冲破框架、壮士断腕、从零开始,但在当时,英特尔的退场属于名副实在的举手屈膝降服佩服。恰好是同一年,以Macintosh和windows1.0为代表的图形操作系统开始涌现,补齐了PC走向千家万户的末了一块拼图。
彼时的大型机霸主IBM在底层技能攻关不太顺利的情形下,选择与微软和英特尔互助,前者供应操作系统,后者供应CPU。IBM的初衷是引入微软和英特尔,打造一个属于IBM的PC时期,但终极的结果是,Wintel同盟——这个主宰PC市场至今的怪物被孕育出来了。
从一百万台到一亿台,从IBM兼容机到Wintel同盟,PC的遍及创造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消费电子市场,而真正对日本DRAM家当造成致命一击的,实在是消费电子家当的一条铁律:终端对上游家当链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PC市场规模在90年代后飞速扩展,图片来源:monegro.org
微软和英特尔的同盟,为正在崛起的PC市场打造了“技能封闭+标准开放”的框架。壮盛期间,两家公司一度霸占PC市场90%以上的份额。
虽然Wintel自己不生产PC,但他们却节制了一台PC最核心的环节,继而可以依赖份额上风,在事实上把控了PC的发展方向与技能迭代节奏,这意味着包括DRAM在内的其他零部件生产商,必须要适应根据Wintel的节奏方案自己的技能发展路径。
比较大型机DRAM看重的持续性与稳定性,PC更强调快速更新和本钱可控,早已不须要拥有25年利用寿命的DRAM。于是,***眼中属于山寨货的三星DRAM,依赖性价比快速扩展,伴随PC市场的繁荣跑马圈地。
换句话说,终端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份额的上风主导全体家当链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多年后iPhone的横空出世中表示的淋漓尽致——苹果对零部件的苛刻哀求倒逼了供应商的技能升级,同时创造了苹果家当链蔚为壮不雅观的造富运动。
同时,终真个份额也意味着权力:2009年8月,由于在一个小零件的本钱掌握上没能达到苹果的哀求,苹果直接拨通了郭台铭的电话,让直接卖力此事蒋浩良一夜之间被贬成了数码相框等新产品的董事长室特助。要知道,蒋浩良曾经是郭台铭钦定的接班人。
比起DRAM的惨败,更让***难熬痛苦的是终端市场的全面崩溃。智能机涌现后,曾经风靡天下的日本品牌全方位的坠落,除了索尼以外,消费电子的八大金刚都逐步从偃旗息鼓了,随之失落去的还有对全体家当链的话语权。
《日本电子家当兴衰录》的作者西村落吉雄,曾在书中描述过日本工程师对“成品率”的苛刻追求:
同样是生产64M的存储芯片,日企用1.5倍于韩企的工序,换来了98%的良率。但问题是,三星虽然只有83%的良率,但其芯片吞吐量这天企的2倍,反而能在单位韶光里生产更多的合格芯片。
换句话说,美国人并没有在老市场打败***,而是创造了一个新市场,打败了老市场。
1999年,日本最大的三家半导体公司日立、NEC、三菱将各自的DRAM业务抽离出来,组成了年夜志勃勃的“DRAM国家队”尔必达,颇有和三星决一去世战的觉得。只不过,等待这支临时拼凑的弘大军团的结局彷佛从开始就已经注定,正如多年往后日同族当界人士对半导体家当溃败的辩白:
“我们败在了经营策略和本钱竞争力上,总之没有败在技能上[4]。”
03.链条重塑:摩尔定律的蜜糖与砒霜
日本半导体的第二个仇敌,是摩尔定律。
在90年代初,半导体家当已经有了设计和制造的分家,涌现了纯做设计的Fabless模式和纯做代工的Foundry模式,轰轰烈烈的成本环球化为这种分离创造了可能。如今,前者的代表是高通和华为海思,后者的代表是卡全天下脖子的台积电。
从二战到90年代,银行在日本的各行各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半导体行业,企业购买设备的资金险些全部来自银行贷款[4],地皮则是主要的抵押物。尤其是彼时日本半导体的龙头都是综合性电器公司,对他们来说,一旦将工厂剥离出去做代工,就失落去了从银行融资的包管。
2000年后,电器公司开始拆分旗下半导体业务,除了前文的“DRAM国家队”尔必达,日立和三菱也将半导体部门合并组成新公司瑞萨电子。双方曾打算把合伙企业将变为Fabless设计公司,独立出来的工厂则整合为代工企业,但新公司合并完成后,管理层认为如果没有生产线,将无法坚持“制造”的上风,操持终极流产。
2006年,东芝、日立和瑞萨再度提出了一个年夜志勃勃的操持:合伙成立一个65nm制程和45nm制程的代工厂以反抗英特尔和三星,但也由于各方见地不一无疾而终[7]。这个胎去世腹中的代工厂,是“日本台积电”出身的末了机会。
IDM模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乃至非常适宜企业依赖份额上风进一步压低本钱。但在2000年后,IDM碰着了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仇敌——摩尔定律。
在价格不变的情形下,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以3年翻4倍的速率不断增加——摩尔定律给了东亚后发国家赶英超美的窗口。但它的残酷性在于,领先者为了保持上风,必须不断将利润投入新技能的开拓,才能担保新产品加量不加价,以坚持领先上风。
半导体企业必须不断把收入投向新设备与新技能的研发,图片来源:日本电子家当兴衰录
类似的定律在其他行业也时常存在:比如面板行业的京东方“王氏定律”,每三年价格降50%;LED的“海兹定律”,价格每10年将为1/10、输出流明增加20倍。但比较面板和LED在制造真个技能迭代,半导体家当的分外性在于,制造和设计两端,都须要大量的研发投入。
在设计端,以AI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的招股书表露为例,2019年,寒武纪营收4.4亿,但年度成本支出却有5.45亿;个中仅仅给ARM、新思的IP交授权费就有1.5亿。
在制造端,台积电最新的12英寸晶圆厂的投入成本高达千亿元,差不多是半个三峡水电站。
随着摩尔定律稳步推进,只有三星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能够依赖下贱终端产品的份额支撑制造真个投入。而失落去了终端地位的日本IDM企业,越来越难以承受制造与设计两端大规模的投资,终极在设计和制造两端双双掉队。
而导致日本半导体在2000年后雪崩式滑坡的,是它的末了一个仇敌:环球分工。
1988年,英特尔研发80486 CPU的关键节点,几十位来自英特尔的洋顾问进驻台积电,在两百多个制造工艺环节上,一口气指出了至少两百个工艺改进流程。1995年,台积电又与刚成立两年的英伟达一拍即合,拿下了PC时期的另一张主要船票。
此后十年间,台积电一边确立了与高通、美满电子等芯片设计企业的互助;另一边,还通过铜制程技能以及湿法光刻工艺技能的研发,在技能上独步环球。iPhone 7时期开始,台积电进一步垄断了所有苹果A系列芯片的生产,跻身环球霸主。
随着制造工艺被超越,更上游光刻机的沦陷,也就成了韶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光刻机的光源波长被卡去世在193nm,彼时的霸主尼康主见用在前代技能的根本上,采取157nm的F2激光走稳健道路。由英特尔和美国能源部牵头的EUV LLC同盟则押注更激进的极紫外技能,用仅有十几纳米的极紫外光,刻十纳米以下的芯片制程。
凭借台积电工程师林本坚的“沉浸式光刻”方案,当时还是小角色的ASML在2004年就全力赶出了第一台样机,继而拿下了台积电和IBM的订单。
同一期间,EUV LLC同盟用“国家安全”的情由将尼康打消在外,虽然尼康很快亮出了干衰落影157nm技能的成品,但毕竟势单力薄,导致产品水平不尽人意。2012年,英特尔、三星、台积电共同注资ASML,尼康被彻底踢出高端家当链。
末了一个去世掉的这天本的半导体王牌DRAM:金融危急期间,三星再度开启“反周期投资”大法,把前一年三星电子总利润的118%投入DRAM业务,故意加剧行业亏损,在彻底压垮日本DRAM的同时,顺便按去世了德海内存厂商奇梦达。
自2008年金融危急后,环球已关闭或改建的100座晶圆厂里,有36座来自日本:2001年,东芝关闭了其位于四日市工厂的1号生产线;2011年,飞思卡尔关闭了日本仙台工厂;2012年6月,安森美半导体关闭了会津的晶圆制造厂;2014年,松下半导体关闭了生产光电器件的75mm晶圆厂;2018年,瑞萨关闭了位于日本高知市的工厂。
今年3月,瑞萨电子在茨城的工厂发生失火
同一期间,一个由美国企业主导的半导体分工链条就此落成,英特尔、微软和苹果分别节制着x86、Windows和iOS生态,也是全体分工链条上的发号施令的角色。
比较上个世纪誓不两立的贸易决斗,美国人用摩尔定律的残酷性和环球大分工,完成了对日本半导体的肢解。
2013年,破产后的尔必达被镁光收购,瑞萨电子接管日本政府声援。它们既没有成为高通,也没有成为台积电。
04.层层绞杀: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环球网络
从80年代的辉煌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全面坍塌,无论美国在幕后扮演什么角色,它终极都得到了、乃至远远超越了它一开始想要的结果:办理美日贸易逆差、压缩日本半导体的巨大上风,终极打垮日本的半导体家当。
复盘这场韶光跨度长达30年的对抗,会创造这是一次步步有序、层层推进的绞杀。
1. 政治猛攻:1960到1990年三十多年间,日美之间爆发了无数次贸易轇轕,在半导体领域,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极限施压,最高时对干系产品加收100%关税,期间还穿插抓人砸产品的戏码,终极以日本对美出口产品进行价格牵制等手段结束。
只管如此,美国对日的各类政治施压,终极被证明纯属气氛组行为,对日本电子家当的影响也仅仅限于皮肉伤。
2. 创新终端:真正对日本电子家当伤筋动骨的,这天本在终端产品上的节节败退,并损失了对消费电子市场的“定义权”。
英特尔在大型机时期的败走反而成为了在PC时期攻城略地的契机,Wintel同盟接管了PC市场的技能迭代节奏。苹果开启的智能机革命则将终端产品对上游的掌控力发挥到了极致,从某种角度来说,上游供应商的投资方向、研发思路乃至财务安全,都被这家环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握在手里。
比如在2013年,为了用蓝宝石替代玻璃屏幕,美国一家叫做GT Advanced的企业在苹果的支持下投资9亿美元培植蓝宝石工厂,没想到一年后,苹果由于蓝宝石本钱高且易碎,无情砍单,债台高筑的GT Advanced终极以裁员破产扫尾。
特斯拉便是近期的代表——美国公司定义了终真个形态,而属于零部件的电池,则由中日韩三家一起竞争。
***在商业上的短视导致了DRAM的滑坡,但更关键的是,日本错过了以PC和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时期,继而损失了由终端带动上游创新的能力。
3. 主导分工:摩尔定律的存在叠加电子家当环球大分工,终极彻底瓦解了日本半导体家当的上游。
一方面,美国人对付日本的手段更加暗藏:EUV LLC牵头光刻机技能打破时,曾想拉ASML和尼康一起入伙,恰好一份报告被提交给国会:“尼康可能会将技能转移回日本,从而彻底消灭美国光刻机家当[8]”。尼康随即被踢出同盟。
ASML当选中,有相称一部分缘故原由在于它赞许在美国建立一所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央,还担保55%的零部件均从美国供应商处采购,并接管“定期审查”。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禁止一家荷兰公司的光刻机出口中国。
另一方面,美国人开始扶持自己的盟友:从英特尔对台积电的扶上马送一程,到苹果遍及东亚的供应链,美国公司充分利用了80年代后的新一轮环球化。***则在Fabless和Foundry的分家趋势面前犹豫未定,终极加速了这个瓦解的过程。
环球大分工导致的结果,便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业确实在流失落,但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生产基地遍布环球的组织化网络,时时刻刻节制着电子家当的脉搏,决定每一个环节的命运。
4. 分配利益:美国公司主导环球分工的核心不在分工,而在分钱。
日本并非没有为80年代的环球分工做足准备,正好相反,在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的同时,日本就悄悄地搞起了“转口贸易”:比如把自己的看家法宝被动元件支配在菲律宾;把丰田、日产和凌志的汽车生产线放在泰国。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在东南亚的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
丰田汽车位于泰国的工厂
但与美国公司“技能封闭+标准开放”的路线不同,日本公司的对外投资则大多是“技能封闭+标准封闭”。
美国公司在***省扶持台积电与富士康;在韩国有三星供货;在日本选择索尼;但是***的思路是用自己的原材料、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晶圆厂,生产自己的产品。所谓环球分工,不过这天本企业将厂房开在东南亚,而不是带着互助伙伴一起赢利。
前者的目的在于将家当链的核心握在自己手里,同时让盟友能够在其他环节分一杯羹,以一部iPhone为例,美国只出了核心的芯片设计与系统,芯片制造在***省,屏幕在韩国,CIS芯片在日本,组装在中国大陆;后者的问题则是即便能参与个中,接管投资的一方只能扮演纯粹的打工人。
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美国人把家当链切成几个部分让盟友参与,并把话语权最大、附加值最高的部分留给自己;***则是自己霸占全体家当链,只不过引进了一些“外来劳工”。换句话说,美国人的思路是大哥吃肉、小弟喝汤;***的思路是大哥吃肉喝汤,小弟涮锅洗碗。
尔必达和瑞萨在2012年的危急只是一个开始,2014年,错估液晶电视发展的索尼剥离了亏损十年的电视业务,同时***了条记本电脑业务。
又过了两年,转型核电却遇上福岛核透露黑天鹅的东芝彻底剥离半导体部门,并将家电业务卖给了美的,之后,又将大名鼎鼎的Dynabook甩卖给了已经被鸿海入主的夏普。
1972年,东芝发布便携式Dynabook 1972年,东芝发布便携式Dynabook
2019年,日本半导体先驱松下宣告***旗下亏损多年的半导体和液晶面板业务,集中精力发展车载电池等发展性业务。松下的退场也被视为日本半导体家当构造大调度的收官:
作为80年代环球芯片制造第一大国的日本,已经全面转型为半导系统编制造设备和材料供应国。
半导体家当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享受上一代人险些无法想象的科技成果,而它的残酷则在于,他授予后发的东亚国家追赶希望的同时,也划了一条隐形的天花板,每每是中日韩三国誓不两立杀了半天,末了大钱全被美国人赚走了。
05.尾声
关于日本半导体家当,外界还有第三个错觉:日本的半导体家当已经彻底弗成了。
日本的确在多条战线上经历了失落败,在终端产品份额上节节败退,在垂直整合模式上的执着也越来越受到本国度当界的质疑。但在日本的传统强项半导体材料上,日企不仅守住了末了的壁垒和防线,并且上风还在逐渐扩大。
比如芯片基板的绝缘体材料至今还被一家名叫“味之素”的日本公司垄断,而这家公司的老本行是做味精的;在电子被动元件领域,村落田和TDK两家霸占环球近80%份额;在半导体的19种紧张材料中,日本有14种市占率超过50%。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
这类家当属于战术代价不高——市场规模不大,就举措看成成寡头也没什么意思;但计策代价极大——下贱是万亿美元规模的半导体市场,动不动就可以卡别人脖子。2019年,日本断供了韩国几款半导体材料,搞得韩国三星掌门人李在镕亲自飞到日本恳请松口。
而日本半导体从顶峰逐渐滑落的过程,也是全体家当的分工环节开枝散叶、不断细化的过程。日本末了的选择,是退守自己的上风区域,卡住一些市场小、但绕不开的家当关键位置。代价则这天本在消费电子市场上的惨败,当年经典的电子产品如今险些无影无踪了。
日本半导体家当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一是千万不能放弃终真个阵地,二是切勿陷入闭门造车的陷阱。
对付第一点我们并不乐不雅观。比如在华为被制裁之后,浩瀚手机厂商沉浸在“华为跌到,xx吃饱”的窃喜中,忙着抢占市场份额,而由于竞争态势的缓和,部分厂商的研发投入乃至有所降落,没能扛过华为的大旗,连续让终端引领家当链创新。
而对付第二点,我们也须要复苏的认识到:作为人类最高科技水平的结晶之一,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电子产品,到上游绵延不绝的家当链,想要把所有环节都节制在自己手里,实在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也是一件潜藏危险的事情。
比拟日本,中国大陆的上风在于人口基数撑起的环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必将成为第一大),但在家当上游,一旦设备、软件、材料任何一环被胁迫,险些没有任何反击的空间,这也是美国在贸易战中严控专利和设备授权的主要缘故原由。
在别人卡我们脖子的领域,我们必须占领“自主可控”,这一点中国实在没有退路。而在一些能够通过分工和同盟撬开缝隙的领域,我们也须要广交朋友,万勿重蹈日本“闭门造车”的覆辙。
日本电子家当,追凌驾,辉煌过,衰落过,对付中国来说,它具有极强的“解剖学代价”。只有正视差距,乐意理解自身不敷,勇于承认自身不敷,吸取别人的教训,我们才有超越的可能。
中国的半导体和电子家当,还远远没到趾高气扬的时候。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