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夕阳渐沉、苍林夹道,缕缕余晖洒在青瓦红砖间,静卧于岳麓山脚下的老图书馆显得古朴而淡雅。湖南大学博士生任鹏总喜好挑这个韶光来此读书,徜徉个中、神交古人。“图书馆的氛围让人很享受,不带目的去阅读,才能真正进入审美状态。”任鹏感慨,“不过现在喜好看纸质书的人并不多,大家更习气利用手机、电脑阅读电子资料。”
今年的《政府事情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大学生阅读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近期,有关“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低落趋势明显,大学生不爱读书了吗”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正常征象,有人对此产生忧虑。这一征象背后的缘故原由何在?高校图书馆如何调动多方资源,为共筑书喷鼻香校园添续力量?
春暖花开日,正是读书时。走进大学校园,探访有关阅读的故事。
学生们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龙子湖校区图书馆内阅读。左冬辰摄/光明图片
重庆大学图书馆一角。孙凯芳摄/光明图片
大学生真的不爱读书了吗
任鹏今年23岁,是一名掌握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科生,但他对文史籍籍很感兴趣,每年从图书馆大致借10本书。随机讯问了几位与任鹏同龄的在校大学生,创造他们每年借阅图书均匀不超10本,有人坦言一年内未曾借过书。
大学生图书借阅量到底如何?湖南大学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显示,2019年、2021年、2022年该馆图书流利量分别约为53万册、35万册、26万册。又查阅了中山大学图书馆2019年至2022年的图书外借总量,分别约为68万册、52万册、37万册。干系数据显示,昆明医科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图书借阅量同样逐渐减少。2022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有明确统计,馆均纸质书刊外借量从2017年的9.82万册低落到2022年的3.58万册,呈持续减少趋势。
“高校纸质书借阅量逐渐减少是正常征象。”清华大学***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王君超是一名图书馆文化爱好者,在进入高校教书前还做过联结国家图书馆的“跑口”。他认为,伴随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不断丰富,学生可以很快获取知识与信息,纸质图书借阅量自然会减少,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大学生不爱读书了。“比如,我在课上哀求学生阅读的参考资料,很多都会供应电子版或在线链接。”
任鹏也会用电子产品浏览学习资料、获取信息资源。“电子书很方便,既不占空间,也不用额外付费。利用校园版读书软件可以免费看书,动动手指就能把好文章保存进手机里。”他表示。
纸质书借阅量减少的同时,电子图书阅读量却在迅速增长。以湖南大学中文数字资源***量为例,2021年为905万次,2022年为2357万次。浙江省社科联2022年公布的有关“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纸质图书的人均阅读量为8.48本,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本。
不过,武汉大学学生李果创造,周围有不少人对深阅读不太感兴趣,那种“短平快”且经济实惠的电子产品更随意马虎让人沉迷。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各有利弊,但长期的‘碎片化阅读’值得当心。”湖南大学中国全民阅读研究中央主任刘舸认为。
“一些网站、公众年夜众号、短***平台为了攫取流量,多会供应浅近易懂、无需过多思考的信息,完全、系统、深度的论述与作品却不常见。”刘舸表示,长此以往,这些碎片化信息会危害学生的阅读专注力,提升他们的阅读刺激阈值,乃至让人形成阅读惰性,降落对经典书本的理解能力,造成知识构造狭窄化、知识储量浅薄化等问题。
图书借阅量缘何不断低落
在探访中创造,高校图书借阅量低落的同时,入馆人数却居高不下,很多馆区常涌现“一座难求”的征象,更有部分学生开启了“凌晨线上抢座”模式,让“泡馆”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那么,“沉浸”在图书馆中的大学生都在做什么?
湖南大学图书馆老师黄筱玲在馆里事情了30多年,她不雅观察到,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中,大约一半是为了准备考试。“馆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自习室,每天一早6点半开门,晚上10点半关门,座位常常供不应求。”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琼创造,入馆学生中自主学习的最多,其次是借阅图书,再次是开展研讨等活动。“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存包柜。在秋季申请存包柜的读者中,写明考研考博用场的人数占全体申请人数的31%。”
不少受访者坦言,当下大学生正面临诸多现实压力,部分人更乐意将韶光投入考试、演习等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事情中去,认为去图书馆借书、无目的性的阅读并不能在短韶光内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与此同时,对付想要从图书馆借书的人来说,借阅图书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图书馆常客,李果十分关注图书馆的发展。她调侃自己是一个“建议专家”,常常针对图书馆做事质量改进提出详细见地,例如“新书上架慢”“找不到自己想读的书”等。
“我之前很想看女性文学类的书,但查阅显示,我想借的书一贯在订购中;有时想找不同版本的书本,也会创造不太完好;一些国外小众作家的作品就更少见了。”李果说。
黄筱玲对此也很有感触:“有时候,购买纸质图书经费有限,但每年出版的新书又非常多。为了知足学生诉求,我们会在‘保品种、减复本’的根本上,买更多数字资源作补充。比如,一种新书的复本是1到2本,有时放在主校区,分校区可能就分不到。学生查阅不到,就得通过文献通报或者电子书来做替代性阅读。”
通过访谈和查阅文献,理解到,当书本上架之后,如果一定韶光内没有借阅量,就会被界定为“零借阅”图书,它与馆藏资源供需、分配情形有直接关系。
以西部某师范学校藏书情形为例,学校为了扩大图书种类的覆盖面,增加了工业技能、医疗卫生类等专业性图书,但图书与大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专业适配度不符合,导致了图书供需的构造性失落衡。干系书本借阅量较少,成为“沉睡”的资源,带来储存空间与资金用度的双重摧残浪费蹂躏。
一些受访者也表示,高校图书馆在改进做事、促进发展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人才”与“经费”的压力。
“在编职员逐年减少、年事相对偏大、专业人才不敷。一些具有拓展性、创新性的业务又须要有专业性的人才来承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内业务的发展。”黄筱玲说。
“图书馆在采购各种文献上存在一定压力。”王琼认为,一方面,选择适宜学科发展和传授教化科研须要的文献资源,须要花费大量人力开展调研和统计剖析事情;另一方面,数据库购买价格急剧增长,使原来紧张的文献经费捉襟见肘。在外文数据库采购时,汇率的变革也会影响馆藏决策。
让“万亩书田”滋养青年学子
任鹏也有“借书而不得”的时候。一次,他特殊想借一本管理类图书,在主馆与分馆中寻摸了好久,却一无所获。几天后,他创造图书馆微信公众年夜众号里“上新”了一个活动——“新书闪借”。他好奇地点击网页,输入个人学号、密码,按照提示搜索书名、下单,竟然免费订购成功了!
2天后,他收到了这本新书。
据理解,湖南大学图书馆升级“新书闪借”做事后,读者可以在线上自主选择所需图书,采购用度均由图书馆承担,读者收到新书后,在30天内阅读并归还图书馆即可。理解到,河南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也开展过类似活动,为师生量身定制“你借书、我买单”的做事模式,在知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馆内做事质量。
如何进一步优化采购环节?王琼建议,由学科专家和读者代表组成选书团队,供应专业建议,担保图书的学术与利用代价。及时关注新兴学科领域发展,提高藏书的前辈性和时效性。利用借阅量、阅读偏好等大数据信息,为采购决策供应参考依据,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此外,通过纸电一体化采购、加大电子图书购买数量等办法来回应读者哀求,适应信息时期的阅读须要。
黄筱玲对一次活动印象尤深:“学校请了北京法学界的一位专家前来开展讲座,当时现场座无虚席。当月阅读统计数据显示,法律类图书借阅量较平时有一定增加,这也表明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可勾引性。”
创造,勾引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对盘活馆藏资源、拓展阅读空间有一定推动浸染。比如,针对“零借阅”书本,北京师范大学曾举办过“深巷好书”活动,一些思想深邃、秘闻深厚的“旧书”抖落尘埃、再现光彩,引来学生计眷。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中华文明知识竞赛”,勾引学生温习知识、博览群书,增强文化自傲。
“我们须要考虑如何让读者、作者、文本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不至于让青年在读书时产生‘疏离感’,只会寻章摘句乃至望文生义。”王君超认为,图书馆可以多举办一些编读见面会、分享会、不雅观点辩论会和新书推介等活动,也可通过“真人图书馆”等图书理念创新做法,构建起引领高校文化培植的“实体公共领域”。
2021年,教诲部提出要鼓励一批高校试点培植“未来学习中央”,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供应发展契机。“我们该当根据未来传授教化和科研须要,在供应优质数字资源、打造聪慧图书馆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培植集聪慧做事个性化、传授教化支持专业化、学习场景多样化于一体的新型学习空间。”王琼对此充满期待。
从全国范围来看,干系政策举措正逐步完善:2020年,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事情的见地》;2023年,教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履行方案》。此外,国家还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创新做事载体、建立长效机制等办法凝聚社会多方力量,为青年群体专注阅读供给源头活水,让高校的“万亩书田”更富勃勃活气。
项目团队:李晓、禹爱华、王斯敏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9日 07版)
原标题:部分高校图书馆借阅量逐年低落,引发对“大学生不爱看书”的担忧——高校图书馆若何提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