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席节将至,又是送礼高峰期。9月4日下午,广西柳州某班级家长群里,以家委会名义发布的一则信息称,该班“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为“表达感谢之情”,决定购买兰蔻礼盒,不占用班费而由56位家长分摊。一名家长明确表示谢绝后,被以“群是家委会为方便组织班级活动而建立”的情由“礼貌地请你退群”。正如谢绝集资的家长所说,每人40块钱的确不多,但“家委会是代表家长和老师沟通互换的,而不是一味去谄媚老师的”,谢绝送礼不仅没有欠妥,实在也是在提醒家委会要回归本职。实际上,家委会自己也知道理亏,不然就不会提出“不占用班费”了。然而不占用班费又要逼迫集资,群名叫做“家长商量群”,结果有不同见地不仅不好好商量,还直接逼人退群。又搞“变相贿赂”又搞“一言堂”,这样的家委会到底是在做什么?
目前,这一事宜还没有调查结果,但此事的范例性已经足以令其成为舆论焦点。一方面,集体送礼而非家长个人送礼是近年的“大势所趋”。家长个人送礼难免被诟病或质疑贿赂老师,但集资送礼,金额不大参与者众,有法不责众和低金额的双重加成,仿佛就变得“光明正大”起来了。另一方面,家长群的“道德绑架”,以及家委会以权压人的常态,在这一事宜中表露无遗。当这位家长谢绝集资的时候,急速有两个家长劝她要“联络”、“随大流”,这便是现在家长群的范例生态。大概并不是群内每位家长都附和送礼,但绝大部分都抱着“随大流”或敢怒不敢言的心态,以至于不问对错不讲是非,家长群的“道德绑架”早已令人生厌。当然,鸵鸟心态的普通家长并不应当成为紧张被责备的工具,家委会近年来的权势化、功利化是更为紧张的缘故原由。成为家委会成员就能让孩子受到优待,已成为“潜规则”,从前两年家长们竞选家委会的“最牛简历”,到这些年来家委会的干系新闻,都在侧面印证这一点。一个本该为家校关系做事的组织,成为了本色性的权力组织,如何能不变质?
实际上,这样的歪风邪气并不是只在西席节才有,也并不但是表示在送礼上。日前,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名家长通过网络反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四小学五年级某班家委会组织收款重新装修教室,让每个家长交300块钱,共收款1.2万多元。9月6日,官方责令家委会退还向家长收取的所有用度,并责令班主任作出书面检讨。在这一事宜里,家委会又“越俎代庖”去承担学校本答允担的修整教室用度,也同样涌现了普通家长敢怒不敢言、不敢做“出头鸟”的情形。至于官方的处理,有人认为退还用度是适当之举,但写反省的班主任有点冤。实际上,家长群的一塌糊涂和家委会的歪风邪气,班主任纵然没有勾引暗示也并不代表毫无任务,作为与家长打仗最密切的校方职员,班主任是有任务劝阻类似行为的,包括谢绝收礼和谢绝利用家长集资的钱干学校该干的事。

家委会的浸染是加强家校沟通,做事好学生和家长。谢绝包括“变相贿赂”在内的歪风邪气,家委会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相反。校方与班主任也应该负起疏导任务,相互浸染,相互监督,不要让这样的不良风气侵蚀教诲,要给孩子们一个正派而纯净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