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说法比较笼统,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利益所,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腕来说这里的富余,以是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是两块利益所。
第三种说法用了地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为金,以是有了“金张掖”之说,相对付“金张掖”来说,武威就成了“银武威”。
第四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说是从前,有一位朝廷官员奉旨到河西巡视,在途中他听到了甘、凉两地流传很广的一句民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他放眼凉州满目干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却到处是水,两地景象差异很大。当时甘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银甘州”,凉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金凉州”。而这位朝廷官员则认为,根据甘、凉的景象特色,该当把甘、凉两地的美称互换,由于金有火性,银具水性,银来凉州,恰到好处。这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金凉州”之名历史上确实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研究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保存的藏文文籍进行稽核、鉴定。在《藏文大藏经》题记中记载道:“缮写佛经的善业功德完成于明代金凉州的甘珠尔殿”,解释凉州藏文文籍出自本地。据此可知,凉州在明代时还有“金凉州”之称。由此可知,这个传说也值得考虑。

第五种说法,则是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该文用历史、经济与民俗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该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自清代甘肃巡抚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给天子写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说:“臣现在清理通省田赋,渐次就绪。查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凡实在可以长年耕种之地俱经照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此等,铜、铁陡坡地为下等。征赋亦各有差。”这几句话翻译成当代汉语大意是,甘肃用来征收赋税的地皮分金、银、铜、铁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银”2等;不才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铜”、“铁”2等。谢继忠教授在剖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赋税征收的标准,以及张掖、武威的地皮与赋税征收情形和张掖、武威的人口状况的根本上,得出了一个结论,个中包括三点:张掖属‘金’等的地皮比武威多;武威属‘银’等的地皮,数量更大一些;张掖缴纳的赋税多于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通过元展成的奏折内容这一历史依据也解释,用金、银、铜、铁的等级,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与富庶程度的认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种表述办法。
由于没有史料印证,那么辩论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前面《河西见闻录》说到“在河西官场”盛行“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那么,我们不妨再从官方的角度进行大略的梳理和剖析。明期间,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对甘肃镇计策地位重新核阅,认识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防地位,于是将陕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使其便于东西兼顾,并根据敌情,迅速作出反应。这样,甘州便成为明代甘肃镇的“总会之地”,是明代经略甘肃的大本营。清期间,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代,张掖在军整建制的地位上要高于武威。如果是官方对张掖、武威进行赞誉,则一定是张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便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称号。
以上是“金张掖”、“银武威”来历的几种说法,看上去都言之有理,有根有据。由于短缺历史记载,任何一说都能自作掩饰,难以辩论说服。看来,要想找出历史的答案,还要不断挖掘史料,不断研究和考证。
来源李元辉微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