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写给大模型公司决策者和产品经理的。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家模型能力不错,功能也完好,完全对标AI头部大厂,为什么便是增长困难,没人用?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讲个小故事。

在我上篇文章告别AI焦虑,普通人快速上手用好AI大模型的3个关键能力刚发布后,有个前同事主动为我推举钉钉AI助手,他以为这产品的“普适性”做的很好,情由是其内置的AI助理模版,能快速帮他设计好角色定位。而不像其他产品,还要学习提示词,多轮对话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而且每次对话都要从0开始,很麻烦。
实际上,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钉钉AI助理便是个智能体。像智谱清言、文心一言这些产品也都支持,乃至可能效果会更好,但为什么没人为它们发声呢?
实质上,这磨练的,是产品经理在定义产品时,对需求的洞察深度。很明显,很多海内的AI企业,并没有找到得当的需求结合点。
都说做AI产品,不能拿着锤子找钉子。但怎么创造钉子,又怎么能看到哪里要打眼?这篇文章,我想提出我的一个解法。
那便是:先工具,再AI;先入场,再推广;先单点,再泛化
怎么理解?我一个个展开聊
一、先工具,再AI
任何一项新技能的到来,优先改变的是生产力。无论早期的蒸汽、电力能源,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和AI,都不例外。
AI实质上是技能,是一种通过笔墨理解,快速完成“天生”任务的能力。
就像互联网背后是TCP/IP,移动互联网底层是5G。只靠协议是不足的,只有叠加了浏览器、叠加了移动OS和智能硬件,技能才能真正发挥代价。
因此,AI落地首先要思考的,是能承载“天生”能力的工具该如何设计。
当然,你可能会说,工具不是有了么?便是个对话框,对话界面便是工具啊。
但我们可以想想,如果类比PC真个浏览器、移动真个操作系统,一套Chat交互,是否能足够放大AIGC能力?
解这个问题,还要回到ChatGPT本身的含义,人们可能过于看重Chat,而忽略了GPT,也便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天生式预演习变换器这一定义。Generative(天生式):目标是学习数据的分布,并能天生与演习数据相似的新数据。Pre-trained(预演习):便是总结一样平常规律的建模过程,实质上是对规则和方法论的整理。Transformer(变换器):则能快速准确地理解高下文,并借助自把稳力机制天生具备连贯性和可理解性的内容。总的来看,GPT模型,因此Transformer架构为根本构建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措辞预测模型。它可以剖析自然措辞,并根据对措辞的理解预测出最佳的相应回答。
因此,能理解人类措辞,并预测出最佳相应。环绕这一抽象观点去设计工具,就可以让AIGC技能有更好的承载。
那究竟什么样的工具,才更适宜大模型落地呢?我们先说什么业务不适宜。
凡是不须要信息接管和通报,只基于想法来完成的生产动作,不太适宜和大措辞模型结合。如下图:
这类生产动作,从有需求到完成任务,流程极短,且全体流程依赖实行者个人的认知、履历和技巧,期间也不太须要沟通、互换,末了产出实体物或做事体验。范例例子是技工、匠人、做事业。
而须要借助信息理解、通报,完成代价创造的场景,更值得开拓对应的AI工具来知足需求。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流程想高效运转,首先是要多人参与,有一套协作流程;其次在协作时,依赖信息的通报和解读;第三便是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可交付的产出物。比如内容家当、企业协作流、标准化培训、决策影响,我以为这些场景会更适宜环绕图中圆圈部分高下游开拓工具。
二、先入场,再推广
工具再好,也要先让人能用起来。
大措辞模型的核心能力,在“天生”,而天生是个动词,为什么天生?天生什么?天生之后怎么办?不阐明清楚这3个问题,也是没人乐意用的。
因此,让工具沉浸在实际事情场景内,先完成用户触达和教诲,再逐渐扩大范围,才是更得当的一条路。
拿钉钉AI助手举例,本身钉钉便是强绑定企业内部沟通协作场景的,符合我说的第一点:先工具,再AI。乃至没有AI,工具还是可用。
在此根本上,引入模版、插件、提示勾引、流程嵌入,让用户潜移默化感想熏染到在AI的赞助下,日常事情效率可以更高,信息的理解、天生效率更高,由于信息不清晰带来的事情失落误减少,就会更乐意接管AI功能。
再举个例子,抖音小程序,是抖音生态下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单独的抖音小程序中央,就算引流再多,也很少有人乐意主动打开。
但这不妨碍小程序本身DAU的持续增长。背后的缘故原由,便是它很好地和抖音主场景:***信息流结合在了一起。***中提及的信息引发兴趣,想理解更多,用户直接点左下角锚点就可以跳转深入体验,非常顺滑。
沿着这个思路,抖音是不是可以在用户揭橥评论、创作***、检索信息、管理个人资料这些场景嵌入AI,让信息的创作和理解效率更高呢?刚巧前两天还看到一篇文章,整理了字节的AI产品布局:Zpedia | 字节生AI半年大考,超级APP工厂如何连续跳动?
个中我更看好本身就有完全业务场景的工具,如剪映、巨量引擎、教诲。AI的引入,可以让***创作更方便、推广动作更随意马虎、教诲过程更有效。
因此,如果我是AI大模型公司的产品经理,第一件事要做的,既不是开拓一个AI对话机器人,也不是强化AI天生效果。而是先切一个有增长潜力的利基市场,环绕特定人群开拓内容天生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没有AI参与,也能实现需求,再不断叠加大模型能力,延展运用范围。比如环绕西席、发卖职业,沿着根本业务→泛职场需求→沟通协作场景来开拓工具,逐渐渗透AIGC能力帮他们更好完成事情,晋升发展。
三、先单点,再泛化
到这里可能你会不服气。按这个逻辑,这些根本大模型公司,是不是都要进到某个详细行业,靠项目定制、企业做事挣钱;或者直接开个教诲公司、发卖公司,别干大模型了?这不越做越窄了?
只管实际上确实如此,但不雅观察现有大模型企业的发展,也有另一条打破路线,便是单点打破。
所谓单点打破,指大模型能力,在某个特性上非常超前,如kimi的超长高下文理解能力,便是个非常好的例子。有了这个特性,先让大家面前一亮,再环绕运用处景展开,见告用户如何把这个能力运用在日常事情生活中,就会更随意马虎植入用户心智。
当然,这个单点,还可以指某个详细场景,用你的大模型,独一无二,效果巨好。比如天生高清质感图像的Midjourney,开源且能定制各种插件的Stable Diffusion。海内产品比较靠近这个维度的,像是读音频的通义听悟、搜索场景的秘塔、公函写作的新华妙笔、陪伴社交的MiniMax(星野)等等。
因此,如果根本大模型公司,想向C端打爆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能力,要么便是某项能力特殊突出,要么便是在某个单点场景做出口碑。只卷一些不痛不痒的:读文档、写文案、作图、做PPT等功能,效果有限,就算你体验上改进了很多,也很难有差异化。
对用户而言,你供应的,就只是个AI大模型的实验室,能玩一下、试一下,然后,就该干嘛干嘛了。毕竟现阶段大模型的输出,在专业领域只有60-70分,还须要人类花额外精力优化,得不偿失落。
四、battle一下
不过上面的3套解法,大概你会提出质疑,以为我太天真:
工具先行会带来额外的运营和开拓本钱,分散精力,也难向投资人交差;融入业务流程会涉及对原有流程的改造,投产比不得当,无法推动;同时也确实找不到得当的单点机会,无论是技能上风还是场景发掘,都须要韶光打磨是的,但这不是产品经理挖不到AI代价点的借口。对付想在这方面有所打破的产品经理,我再提出一个解法:
重新定义AI业务流
我提出的3个解法,是基于对现有业务流的改造升级,以AI+的办法设计产品。
但有没有一种场景,是专门为AI设计,也能实现一套完全业务流的?
当然有。比如当下流行的AI Agent自动化流程。此外,数字人也是:声音克隆+形象克隆+口型匹配+剪辑拼接几个流程组合的产物。
再或者,有没有现存事情流之外,能靠AI技能很好办理的新需求?
当然也有。
有篇来自纽约时报的最新宣布《年夜夫们正在以意想不到的办法利用谈天机器人》,个中提到,专家原来期望ChatGPT和其他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措辞模型能承担年夜夫花费大量韶光的例行事情,如撰写医保理赔申说或总结患者条记,从而减轻年夜夫的事情压力和疲倦。
然而,年夜夫们却哀求ChatGPT帮他们以更富同情心的办法与患者进行沟通。借助谈天机器人,年夜夫用它来探求用于传达坏、表达对患者痛楚的关怀,或者更清晰地阐明医疗建议的说话。
这样的流程,便是分开现有业务之外,由AI可以发起的新场景。
这些场景,都值得每一名AI产品经理关注。
五、结语
末了,我想以一句口诀来帮你记住这篇文章我提出的3套解法:
工具为舟,AI为帆;入场为港,推广为航;单点起航,泛化扬帆
这句影象口诀,是我基于对“好内容”的理解,在写文章时向AI提出的需求,AI也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但有没有一款大模型,能直接把这个创作场景融入写作流程,我第一个申请试用和推广!
互动一下
你用过的大模型产品,有没有符合“先工具,再AI;先入场,再推广;先单点,再泛化”特点的?期待你的分享与我谈论。
如果你以为这篇文章有启示,也欢迎分享给身边做大模型的企业和产品经理~
专栏作家
申悦,微信"大众年夜众号:互联网悦读条记(ID:pmboxs),大家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360产品总监,出发点学院精良导师。
本文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不雅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供应信息存储空间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