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并非是共同事情研究,而是作为锂电池奠基者、锂电池改造者和锂电池优化者在各处单独进行研讨。目前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各类电子产品都离不开他们的功劳,无论是手机、电脑、相机还是电动汽车,都是基于锂电池技能的成熟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电池简史
要想理解他们的贡献,得先理解一下电池发展里程。

电池的基本事理即是用“活性较高”的金属材料制作阳极(即负极-),而用较为稳定的材料制作阴极(即正极+),阳极材料由于库仑力的缘故原由丢失电子(还原反应),流向阴极使其得到电子(氧化反应),而电池内部(电解液)则发生阴极的阴离子流旭日极与阳离子结合,由此形成回路,产生电能。
也正是由于这种流动实质上是化学反应,以是遵照能量守恒定律。如果对外部用电器(手机、相机等耗电物品)做功了,也就意味着反应产生的能量被用电器“接管”了,达到相对的平衡。如果没有用电器,但是回路接通,就意味着能量无处可用,将会变成热能,且速率非常快,由于电子移动的速率与光速相同,也便是为什么电池发生短路时会剧烈发热乃至燃烧爆炸。
一旦电池内部化学能量花费完毕,则电池就没用了。以是可充电的电池,即是能够通过外部通电将内部的化学反应“还原”(归位),也就须要选择特殊的材料和设计,能够“完美”恢复原样,使得电池重新得到化学能量。
(伏特堆电池,图来自Visual Capitalist)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Alessandro Volta发明了第一款电池(Vlotaic Pile 伏特堆),他利用锌片(阳极)和铜片(阴极)以及浸湿盐水的纸片(电解液)制成了电池,以证明了电是可以人为制造出来的。
(丹尼尔电池,图来自Visual Capitalist)
大约40年后,以为英国化学家John Frederic Daniell通过变换电池形式,办理了伏特堆放电时产生的氢气气泡问题(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氢气,从而导致电池内部打仗不良),此时电池可以达到1V电压。
(铅酸电池,图来自Visual Capitalist)
1850年,法国物理学家Gaston Planté发明了铅酸电池(阳极为铅、阴极为铅氧化物、硫酸溶液为电解质),利用铅不仅仅做到了极低的本钱,还能够供应12V的电压,且能够充电循环利用。这类电池被广泛利用,车载蓄电池、早期电动车等都采取这类电池,截止2014年,环球约售出了4470万块铅酸电池。
(镍镉电池,图来自Visual Capitalist)
1899年,瑞典人Waldemar Jungner发明了镍镉电池(镍为阴极、镉为阳极,采取液体电解液),也便是小时候常常会用到的随身听、四驱车所用的充电电池,为当代电子科技打下了根本。不过这类电池有个巨大的缺陷,也便是老一辈人常常会见告你充电池必须用完才能充电的缘故原由,由于其化学特性的缘故原由,如果未用完电量就充电,会发生“镉中毒”征象,导致电池“影象”了“最低电量”,导致下次充满电量缩小,以是逐渐就被市场淘汰了。
(碱性电池,图来自Visual Capitalist)
1950之后,加拿大工程师Lewis Urry发明了现在非常常见的碱性电池(锌为阳极、镁氧化物为阴极,氢氧化钾为电解液,也便是碱性电池名字来源),便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一次性电池,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充电的,当然也有分外设计的碱性电池能够充电,乃至还能够通过按压电池表面显示当前电量。环球售出超过100亿颗。
(镍氢电池,图来自Visual Capitalist)
1989年,第一款商业镍氢电池问世(阳极为金属氢化物或储氢合金、阴极为氢氧化镍),耗时超过20年研发,由戴姆勒-奔驰和德国大众资助。通过新的配方,镍氢电池相较于镍镉电池提高了能量密度,并且污染减少。更主要的一点,镍氢电池没有“影象效应”,以是不必像镍镉电池一样担心利用问题。除了大量被利用于数码产品之外,还被早期的丰田Prius混动车所采取。
(锂离子电池,图来自Visual Capitalist)
1991年,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商业锂离子电池(阳极为石墨,阴极为锂化合物,电极液为锂盐溶于有机溶剂),由于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配方不同能够适应不同利用环境的特点,被现在广泛利用。
(左侧纵向为电流、右侧为单位功率、横向为能量密度)
上述多种电池历经200年历史才走到锂电池阶段,其目的便是为了更为轻便、小巧、能量更高,期间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诺贝尔化学奖
锂元素是由Johan August Arfwedson于1817年创造的。锂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宜做高能量密度、高电压的电池。
但是由于锂活性过于高,以是碰着水或者空气都可能发生剧烈反应以至于燃烧和爆炸,如何“驯服”它成为了电池发展的关键。此外,锂作为阳极时无可厚非的了,但是如何探求一种适宜作阴极的材料成为了研究着正向追逐的目标。
(锂碰着水发生剧烈反应)
1970年代爆发过一次石油危急,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决定致力于研发新的能源科技摆脱石油的束缚。
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开始他专注于研究超级导体,然而有时创造了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物质,可以作为锂电池的阴极。
经由多年的实验和研究,M·斯坦利·威廷汉终极采取用硫化钛锂(LixTiS2)作为锂电池的阴极材料,金属锂作为阳极材料,制成了一款锂电池。其电压可达到2.5V,并且在险些不丢失电量情形下循环1100次。但是,由于阳极材料中含有金属锂,而它活性太高,该电池非常不稳定,随意马虎发生燃烧或爆炸情形。
(锂枝晶征象)
那时,“大哥大”利用的便是这种电池,持有该技能的加拿大公司Moli Energy,将产品问世不到半年,就由于动怒爆炸问题而环球召回,从此屁滚尿流,后来被日本NEC公司收购。但NEC公司经由几年的检测和摸索,终于弄清楚了涌现问题的紧张缘故原由,在利用过程,阳极材料金属里会发生“锂枝晶”征象,使得阳极材料变形导致可能碰到阴极材料引起短路。虽然找到了缘故原由,但却迟迟不得办理办法。
以是这款电池在商用研发的道路上,碰着了巨大障碍。
涌现问题后,科学家们想起了1938年Rüdorff提出的理论,“离子转移电池”方法(ion transfer cell configuration)。于是决定采取一种材料可以替代金属锂作为阳极材料——石墨,阳极材料的目的就开释电子,而石墨的特性可以使电子储存在碳元素之间,虽然石墨相较于金属锂活性(储存电子能力)差一些,但是更加安全。
基于此发展,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也在研究阴极材料的改进,他预测氧化锂化合物比硫化锂化合物要更为得当。
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
在经由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后,1980年,古迪纳夫想外界展示了钴酸锂(LixCoO2)作为阴极的锂电池。
由于采取了石墨作为阳极,这款电池部分办理了“锂枝晶”征象,防止了内部短路征象,又由于其阴极材料的选取,将电压提高至4V(乃至可以达到5V),总体来说相较于威廷汉的锂电池性能好很多、安全很多。
由于该思路过于前卫,又或者是Moli Energy的教训太过于惨痛,当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接古迪纳夫的发明,乃至自己的母校牛津大学都不愿意为其申请专利。但索尼公司伸出了橄榄枝,将其技能运用于生产,帮助索尼一跃成为锂电池行业老大。
然而有一位科学家认为这还不足,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古迪纳夫的锂电池为根本,将阳极材料从石墨改为了石油焦。
吉野彰(Akira Yoshino)
虽然同为碳元素组成,但是以此达到了轻量化和耐久性。这款电池能够充放电几百次也不失落去性能。
实在从古迪纳夫开始,这两种锂电池已经不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而是“纯挚”的阴阳极之间的电子流动产生的,而这种能量纯粹来自于外界充入的“过量”电子,存贮于两极之间,用于做功,以是实在这两款并不叫锂电池,而是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锂电池的未来
从1991年锂电池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但基本上都是基于上述三位的研究成果而来。从小处看,锂电池为方便生活、丰富生活供应了可能,从长远看,未来利用可持续能源,例如风电、水电、太阳能是趋势,锂电池作为储能设备,能够将这些能源保存起来,并在须要时候利用,使得发电装置“去中央化”。
此外,随着汽车逐渐开始“电动化”,锂电池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宠儿”。
车载锂离子电池其利用特性与电子产品不同,例如手机电脑,其锂离子电池设计之时考虑的便是“快速充电知足日常利用,长期性能不必过度考量”。但电动汽车哀求的是“多次循环性能不便、电量大、充电快”,其条件更为苛刻,在这个中其主要性是按顺序排列的,循环耐久性是最主要、电量大和充电快差不多是一个量级。
以是对付电动汽车而言,其锂离子电池的哀求之高,使得各家厂商不断再考试测验新材料或者新配方,以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较多采取的方案无非两种,NCA811(镍钴铝锂电池,数字代表比例)和NCM811(镍钴锰锂电池),不过由于专利缘故原由和其他成分,NCA只有特斯拉在采取,而NCM则是绝大多数厂商采取的方案。两者各有利弊,NCA能量密度更高,但是NCM则更为安全。
未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愈发遍及,锂电池技能或许将会成为各大车企“重新洗牌”的关键部分。而伴随着环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锂电池的主要性也或许比肩于石油。
在诺贝尔奖颁发后的委员会成员采访中,问道:“如果让你30秒来描述锂电池技能得奖的缘故原由,你会怎么说?”
回答中有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是:“锂电池很可能会对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其技能落地和运用为人们带来了福音,但虽然技能与运用结合对人类来说更故意义,但也正是这些科学家勤学不辍的研究才为这些带来了可能,古迪纳夫是诺贝尔奖得到者中最年长的一位,97岁,但他每天仍旧进入研究所研讨电池技能……”
1997年,一方面由于钴酸锂构造在永劫光时候后会发生“崩塌”,造成性能低落,另一方面钴矿石非常昂贵,导致其本钱太高。75岁的古迪纳夫又发明出了“磷酸铁锂”材料的锂电池,震荡了天下,此时他75岁。而当古迪纳夫90岁之时,他又做出了另一个决定,研究全固态电池技能……
古迪纳夫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起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
或许这些获奖者的精神才是更为宝贵的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