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笔者曾在江南上揭橥了一篇名为《母亲的工厂》小文章。此文被文中所提工厂的退休工人创造后,立即在老工友们中间传阅,并结伴至身陷病榻的老厂长前给他朗读,瘫痪已近20年的老厂长听后虽语不能言,眼角却闪出激动的泪花。可见,过去的工人对昔日工厂都充满着怀念之情。以是,笔者也想通过自己手中一些小小的藏品,来追忆我们无锡生产这些产品工厂昔日的历史和辉煌。
纸上探源在笔者的青少年时期,在日常生活中曾经不止一次地产生过这样的题问:既然我们无锡的工业这么发达,为何无锡没有自己的电池厂、肥皂厂和牙刷厂?实在,在无锡的工业历史上,这些都曾有过。以笔者所收藏的这张喷鼻香皂包装纸为例:早在民国初年,无锡就有一些小型皂碱厂,用简陋的设备生产肥皂。民国31年,由于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烧碱,漂白粉等产品均被侵华日军所掌握,成为奇货。上海仁泰米行舒占元和无锡童万泰米行的童轶群等集资在伯渎港开办江苏省第一家电烧碱厂——万泰电化厂,生产烧碱和漂白粉。但仅仅两年旁边的光景,因电力为日本侵略者垄断而被迫停产。
解放往后,万泰电化厂以万泰电化漂粉厂的名义恢复活产。1956年,万泰电化厂漂粉厂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万泰电化厂。1958年,因厂房破旧,又身陷于居民区,难以发展生产,该厂迁冰池头与裕农油厂合并,改为地方国营无锡市电化厂。生产烧碱、漂粉、蚕蛹油。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建成AM式电解石槽35只及年生产力3000吨的电解车间。主产品浓碱置于敞口铁锅浓缩而成,副产品氯气通过漂粉塔接管制造漂白粉。1959年,为缓和市场肥皂供应困难,无锡市电化厂开始生产“太湖”牌洗衣皂,次年改名为无锡肥皂厂。

1962年5月,随着国民经济的调度,无锡肥皂厂与无锡市化工厂合并,迁锡澄路半塘寺无锡化工厂处,厂名规复为无锡市电化厂。在此之前,无锡县农药厂、无锡县化工厂、无锡市丽新化工厂、无锡市维新化工厂、无锡市电石厂相继并入。同年8月,无锡市电化厂规复无锡肥皂厂原名。1963年7月,划归江苏省轻化工业厅直接领导。1965年10月,省轻化工业厅将肥皂生产集中到苏州、南京、淮阴,无锡肥皂厂规复无锡市电化厂厂名。从此,无锡电化厂就与肥皂生产无缘。这是在操持经济期间,操持经济特色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事例。
无锡电化厂太湖喷鼻香皂包装纸
笔者的这张肥皂包装纸,是1964年初入小学时同学送的。记得他送给我好大一叠。可惜当时是将它背面的空缺作为数字草稿纸全部用掉了,这一张是将它糊在家中一本破损的照片簿上才得以完全的保存下来了。
此包装纸上所印“无锡市电化厂”,依据上述该厂厂史,可以推测:或许是在该厂刚刚开始生产肥皂的1959年、1960年;或许是1962年第一次规复无锡市电化厂期间。得到的韶光,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些。但还真不知此种喷鼻香皂有无生产上市,由于此种包装纸整叠的流出,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生产时厂名发生变动,二是此种喷鼻香皂生产短命,从而造成包装纸的全部作废。
一只饭盆所引起的追寻那天在鼋头渚公园小食堂用饭,看到同桌一女事情职员利用的搪瓷盆上烧烙有“××派出所×××”的字样,想起自己当年在单位事情时,也有两只这样烧烙有自己名字的饭盆。到家后,随即在厨房里动手探求。这一找,不但找到了它们,还找出了它们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由于,这些饭盆、脸盆、杯子,它们均由无锡当地的一家搪瓷厂——无锡搪瓷厂所生产。
无锡搪瓷厂生产的搪瓷盆
无锡搪瓷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该年初,上海私营生化搪瓷制坯工场由沪迁锡,5月在城北双河尖购得原私营裕泰油厂的旧厂房,建造起一座小土炉,烧制出无锡第一批搪瓷制品,厂名定为无锡生化搪瓷厂。
1953年9月,无锡老义丰铜锡店、上海金康搪瓷厂并入生化搪瓷厂。1954年8月和12月,先后又有无锡正华绸布店和无锡义大木行转业并入该厂。故至1955年,职员由最初的22人增至75人,生产能力达150吨旁边。
1956年1月生化搪瓷厂实施公私合营。上海永华机器制坯厂在年末并入无锡生化搪瓷厂,无锡的搪瓷工业自此开始改变低效的手工敲坯制作方法。大跃进期间,分离出生化化工厂,建成无锡市精髓精辟厂,后来发展成市钛白粉厂。
1963年5月,生化搪瓷厂从双河尖迁居到新惠路原无锡橡胶滚筒厂内,厂区面积扩大了两倍。1966年8月,正式更名为地方国营无锡市搪瓷厂。在此以前,该厂产品利用的注册牌号为“生化”牌;其后内销品为“雄狮”牌,外销品为“燕”牌和“天平”牌。个中的“天平”牌食篮,1982年曾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上外洋贸列为免检产品。1985年,年出口量占江苏省搪瓷出口量50%以上,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1985年算起,35年过去了,无锡市搪瓷厂早已风光不在,关门大吉了。这些个当年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也已成为我家厨房不是收藏的“收藏品”。
无锡灯泡的生产史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国家提倡和节能意识的提高,白炽灯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在笔者的青少年时期,照明市场撤除日光灯,剩余全是白炽灯的天下。在太平桥街17号的老宅,一个厨房两个房间,百口仅有的三个照明光源全部是无锡灯泡厂生产的“宇宙”牌白炽灯。
无锡灯泡厂宇宙牌灯泡
1959年,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当时的无锡市玻璃仪器厂开始筹办子厂——灯泡厂。同年4月试制成功普通白炽灯泡,5月进入批量生产。7月,根据当时的北塘区委决定,与灯泡形状搭上些边的红星眼药水瓶并入灯泡厂,成立地方国营无锡市灯泡厂。但由于生产设备简陋,产量低、质量差,利用寿命在500小时以上的灯泡仅占25%,出厂仅卖0.3元一只,而本钱高达0.98元。
1960年,无锡灯泡厂建造了两条灯泡生产流水线,灯泡专用设备28台,半机器化程度有所提高,废品率降落,年生产15~40瓦白炽灯泡32余万只。经由连续的不断改进,无锡市灯泡厂的生产质量显著提高。至1962年,灯泡均匀寿命已达1000小时以上。在江苏省5家灯泡厂质量评比中,无锡市灯泡厂获第一,在全国28家灯泡厂质量评比中获第三。
1969年至1971年间,无锡市灯泡厂先后试制成功并生产冷阴极“五七”灯、高压水银荧光灯、碘钨灯,并低廉甜头3台自动吹泡机,实现灯泡玻壳吹制机器化,增加了产量,降落了劳动强度。此后,年产量稳步上升,从1960年的32余万只提升到1985年的959余万只,并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国。
镌刻厂名最多的像章镌刻厂名最多的像章正面
这是一枚在中共“九大”往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的纪念像章,这一点从那九颗红星、葵花及那“革命委员会好”的语录便可判断出来。像章的区域标志也很明显:高耸的锡山(当年无锡的地标)脚下,浩瀚的太湖波浪翻滚,波涛彭湃,一轮红日正在湖面上冉冉升起,一旁还有一欠妥心被涂成赤色的三片风帆。正中是文革中常见的主席像和16条光芒(象征文革十六条)。
镌刻厂名最多的像章背面
我最在意的并不在此,而在于像章背后那些镌刻的字体。中间的“革委会纪念”自然不需多说,是表明革命委员会成立的纪念像章。关键是稍下方那大半圆的字体,从左到右旋转为:夕缆(无锡电缆厂,夕为“锡”的不规范简写,缆字起初将偏旁刻为“金”字旁,后欲改正结果不伦不类)、夕探(无锡钻探工具厂)、机床(无锡机床厂)、夕刻(无锡雕刻厂)、油泵(无锡油泵厂)、五棉(无锡国棉五厂)、钢铁(无锡钢铁厂)。这些在当时撤除无锡雕刻厂,都是市里面有数千工人的大工厂。由于他们成立各自革命委员会的日期附近,就联合出资镌刻两枚像章(另一枚据收藏资深人士先容撤除山湖位置置换,别的相同)以作纪念。如他们都将这枚像章同时佩戴在胸,肯定是当时全无锡佩戴同一像章最多的人群。但在他们内部的排名方面,你工厂再大,工人再多也没用,只能靠边站站,谁让你们和无锡雕刻厂这专业工厂挤一块来联合镌刻呢?瞧见不,人家人马不过数百,但就把自已的厂名刻中间了。这还正是应了那句老话:近水楼前先得月。
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一枚小小的像章以及前文所示的那些小藏品上,便可反响出昔日我们无锡工业发展的某些历史进程,或容许称得上是我们无锡工业的一个个小小的历史缩影。
作者简介
周伟,江苏无锡人。做事于市属文化单位,地方文献收藏与研究者,曾在《中国收藏》《中国商报》《军事历史》《兵器》《扬子》《无锡日报》《江南》等报刊上揭橥收藏研究文章及散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