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家居 »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中国建筑装饰集团通讯 2025-01-1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来源 | 朝文社(ID:ailishi777)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不雅观点和态度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智能家居

历史提问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智能家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答:提及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块钱公民币的“强大购买力”,中国乒乓球传奇名将李振恃,就有刻骨铭心的影象。
1962年,这位未来的世乒赛冠军只有十三岁,百口人在上海就靠母亲一人的人为坚持生活。
为了能买一副新球拍,他和哥哥费尽心机攒下了一元钱。
母亲吃惊地问“哪来的钱”,小李振恃一句话就叫母亲堕泪了:“我们俩(李振恃与哥哥)一个星期没吃菜,把菜钱省下来了。

一元钱,便是当时两个正长身体饭量奇大的“半大小子”,一个星期的菜钱。

以作家陈煜的考证,同样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聘金,常日只要4元钱。
倘若在屯子呢?要参加屯子的婚宴,吃一顿有白菜猪肉的“半荤素酒席”。
“礼金”每每是四五毛钱就可以,能出到一两元礼金的,便是当地的有钱人。
一块钱在这类场合,分量真是很重。

而要看看当时的物价水平,就更可知一块钱有多主要:在1961年的郑州,精粉两毛六一斤,标粉一毛七一斤,精米两毛钱一斤,小米一毛钱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猪肉一斤八毛四。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价格七毛钱一斤,羊肉价格七毛六一斤。
到了1965年的郑州,黄瓜每斤四分钱旁边,大葱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鲫鱼每斤四毛钱,大白米虾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这些价格,便是当时全国物价的缩影。

以这物价水平看,手里拿着一块钱逛一圈,理论上真能英气买买买。
“六十年代东西便宜”的景象,也令不少年轻朋友们憧憬。
但问题是,这一块钱,当时真这么好拿?

同样说一块钱的购买力,还得看看当时的人为。
以《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60年时,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们,均匀年人为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这,都还算是当时的“高收入”家庭。
浙江省档案馆的统计,1960年代临平石料厂的职工人为,也便是29元,闲林钢铁厂的工人,月人为大多在15至30元。
屯子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国屯子居民均匀年收入才69元,之后几年增长到90元旁边。

这个收入水平,纵然比拟看上去很“便宜”的物价,也真是不富余。
特殊是在当时的屯子,一块钱,更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

而且,纵然是在六十年代,也并非所有的物品都“便宜”。
比如鸡蛋,1961年郑州的鸡蛋价格,便是一块一毛八一斤。
比比本日确实“便宜”,但放在当时,李振恃哥俩一个星期的菜钱,还买不来一斤鸡蛋。
那时鸡蛋的金贵程度,也正如作家梁晓声在其反响六十年代东北城市生活的名作《年轮》里,城里赶车老头的嗟叹:“我都忘了鸡蛋是圆的还是方的了”。

那个时期,就算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能吃上一个鸡蛋,都算是绝对幸福的时候。

工业品的价格,那时更是不菲,范例自行车。
像“永久”“凤凰”“飞鸽”等名牌自行车,价格长期保持在一百二十元以上,相称于“国企职工”三个月人为。
婚礼上如果能有几辆自行车(大多是借)来接新娘,那便是乘豪车的觉得。
电影《阳光残酷的日子》里,六十年代小伙子们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飞跑的一幕,基本都是有钱人家的“专享”。

至于当时与自行车并称为“三大件”的腕表与缝纫机,那自然也是价格不菲:1964年的“五一牌”全钢腕表,每只零售价格70元。
1965年的“上海防震表”,零售价120元。
1963年一台斗卧式缝纫机的零售价格,高达140元。
每一样放当时,都让人有“人为不足花”之感。
谁家结婚时能把“三大件”全凑齐?那便是标准的土豪。

穿衣的本钱,那也是不小,布料棉料衣料在当时,都是紧俏物资。
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件“涤棉卡其男制服上衣”要卖19元,一条“涤棉卡其男制服裤子”卖14元。
高下一“配齐”,普通工人一个月人为就出去了。
以是那时的工薪家庭,“买衣服”真是难得的奢侈事。
就算“过年穿新衣服”,也多是自己买料子做。
至于平时?那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比如1962年,李振恃刚走上乒乓球道路时,除了“省一个星期菜钱”买球拍外,母亲还把家里的大衣卖了,给李振恃哥俩各买了一双球鞋,外加一块海绵和一个球网,统共花了十块钱。
这便是“妈妈给李振恃打球的全部支出”。
也正因如此,那一双球鞋李振恃穿了三年,补了七块补丁,哪怕后来由于长身体穿不下去,“还舍不得扔”。

还有一些本日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放在当时,都是“天价奢侈品”:比如糖果,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级白砂糖要八毛八一斤,红杏软糖两块七一斤。
要知道,当时北京条件较好的工薪家庭换煤气,一罐煤气价格也不过两块七,相称于一斤红杏软糖的零售价。
同期间的上海人结婚,男方如果能用两三斤糖做聘礼,也是非常有面儿。

还有塑料制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常把“塑料”叫做“化学”,以表示其高大上地,价格当然也高。
1963年时,一只“化学肥皂盒”(塑料肥皂盒)要卖七毛五,相称于一斤羊肉。
一双“化学凉鞋”(塑料凉鞋)零售价两块五,一只“化学梳子”也要卖三毛三。
对付那时的普通城乡家庭来说,这类“便宜货”,轻易不敢买。

更主要的是,就算在六十年代,手里有大把的钞票,可如果手里“只有钞票”,那恐怕也是什么都买不成。
由于那个年代的一大特色,便是凭票供应。

在那个物资无比紧缺的年代里,国人的日常消费,都是有“定量”。
比如北京市的居民们,除了买粮要用粮票外,买副食品就要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
每人每月能买2两食糖和一斤盐。
还能凭油票每月买三两食用油。
每户每月还可以买半斤稀黄酱。
上海市在六十年代初时,发放的各种票证,更在五十种以上。
比起这些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来,其他地方的“凭票供应”,当然也更加严格。

放在全体六十年代里,买粮买肉买油都须要“粮票”“肉票”“油票”,其余还有“工业券”,购买毛巾毛毯电池铁锅暖水壶雨伞等日用品,都是“凭券”。
以一些经历过六十年代生活的“老北京”的话说,那时“并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买不到东西。

而在各种票证里,那时最让中国家庭牵肠挂肚的,当属“粮票”。
作家马其德的小说《命独如我》里就有描述:20世纪60年代的河南屯子,男主人公的大哥带着五块钱走进县食堂,英气要“给俺端两碗汤,拿四个馍”。
接着就被食堂经理一声怼:“馍要粮票,汤不要粮票,有粮票吗?”没粮票?怀里的钱再多,也只能喝口汤。

放在当时的北京,六十年代初吃一碗大米饭,就要四两粮票加八分钱。
一个烧饼也要二两粮票加四分钱。
至于买价格不菲的点心饼干?没粮票钱再多也买不了。
看着“便宜”的东西,没粮票真吃不到。

以是对付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说,钱固然主要,但粮票才是命根子。
同样因此作家陈煜的统计,1961年一斤北京市粮票的“黑市价”,就高达3元钱。
一斤全国粮票的黑市价更到了4元钱。
就这还有价无市,看似“能买很多东西”的一元钱,比起“一斤粮票”来,显然逊色太多。
一张小小的粮票,关乎的便是百口人的温饱。

六十年代“一块钱能买什么”的话题,牵动的不但是这样一段生活影象,更足以让我们看到新中国发展史上,曾经的艰辛进程。
与其去倾慕那并不迢遥的半个多世纪前,那看似“便宜”的物价,不如,好好珍惜面前岁月静好的光阴。

参考资料:陈煜《中国生活影象之60年代》、朱玉《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张挺《李振恃走过的路》、《天津物价志》、《郑州物价志》、马其德《命独如我》

在未来的365天,东亚君将与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环球知识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曾给予我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为各位读者带去新的冲击与启迪。
期待各位加入东评学社,我们不见不散!

END

相关文章

全球供应链重塑过程中中国的优势与劣势

最近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环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环球供应链格局呈现出5大趋势:从环球分工向区域聚拢转变;从...

智能家居 2025-01-12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