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4日电(胥冰洁、卢宥伊)中国西南的冬日,空气湿冷,但星空里咖啡馆内,琴声带来了别样的温暖。楚晖弹着吉他唱着歌,一旁的子豪拉着大提琴合奏。
楚晖和子豪演出的节目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他们都是“星星的孩子”。
人们把自闭症儿童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是一个个孤独的小老婆球。在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前夕,星空里咖啡馆和艺原美术馆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与星星同行”的艺术作品展,约请了5名残障伙伴共同参与,个中就包括楚晖和子豪。

5月13日,由残障人士在成都星空里咖啡馆制作的陶艺产品。新华社 胥冰洁 摄
星空里咖啡馆发起人杨娟说:“促进残障者真实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便是要带他们走出来,与大家在一起。”
星空里咖啡馆是残障者赞助性就业基地,由四川省成都邑锦江区残联与成都星空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初共同建立。这个基地通过社区岗位开拓、就业孵化、岗位实训的办法,供应“就业辅导员+残障伙伴”的创新型领悟岗位,扶持残障者实现稳定而灵巧的就业。
星空里咖啡馆的店员紧张是像楚晖和子豪这样的心智障碍者及其家人。心智障碍者包括智力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自闭症谱系人群等。据不完备统计,中国心智障碍者人数有上千万,而就业年事段的该人群就业率不敷8%。
5月13日,在成都星空里咖啡馆,钰洁(左)在为客人上餐。新华社 胥冰洁
“十三五”期间,中国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城乡新增约181万残疾人就业。《“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帮助有就业欲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职业本色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成都大学分外教诲系主任莫春梅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心智障碍者存在沟通、学习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障碍,因而不愿意接管他们。而实际上,通过就业辅导员的评估并反复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他们也可以节制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就业。
34岁的自闭症患者建建是星空里咖啡馆的员工之一,他制作最拿手的饮品叫“十万秒咖啡”。这款咖啡每次冲泡须要130秒,为记住制作方法,建建经由近一年的反复练习,每天演习至少3次,均匀每月事情22天,累计学习韶光已达102960秒。
5月13日,在成都星空里咖啡馆,丹丹正在帮顾客点单。新华社 胥冰洁 摄
来星空里咖啡馆前,建建做了近十年的保洁员。由于记性不好,他不能完成太繁琐的事情。如今,他早已把咖啡冲泡步骤深深刻在脑中,每次为顾客冲泡时,都会严格遵守每个步骤,并微笑着为顾客讲解。
在外人看来,重复做一件事可能会很无聊,对建建来说,这却是一份快乐——“我在这里学习了新东西,也得到了磨炼。”
赞助性就业辅导给残障者的家庭也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可欣在小学一年级时确诊了自闭症,她喜好画画,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天下里。为了陪护可欣,她的爸爸辞去了事情。
可欣的就业培训及评估表现并不理想,但考虑到她的绘画特长,星空里咖啡馆还是留下了她,并开设了“可欣绘画事情室”。她的爸爸也成了咖啡馆的一员。平日里,爸爸在咖啡馆事情,可欣就在一旁安静地画画。星空里咖啡馆正考试测验将可欣的作品用于其周边产品的包装上,并向她支付版权费。
走出自己的星球,在社会关爱下,“星星的孩子们”开始闪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