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命王公大臣、汉僧及喇嘛一百三十余人,广集经本,订正编稿,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方丈超圣等主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雕,乾隆三年(1738年)竣工。全藏以“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函,每函10卷,共7240卷,雕成经版79036块。
《清敕修大藏经》于乾隆三年(1738)十仲春刊成后,次年即刷印了约100部,颁赏给京内外各寺院入藏。
“羽”字号为二经同函(共10卷)

其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三卷三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经》,一卷。自东晋至唐共有六种译本,按译本韶光排列为:姚秦鸠摩罗什译本、元魏留支译本、陈真谛译本、隋笈多译本、唐玄奘译本、唐义净译本,个中以姚秦鸠摩罗什之译本流利最盛。另有唐玄奘法师译本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鸠摩罗什译本一个主要的补充。六种译本分别收录于《乾隆大藏经》【羽】、【翔】字号。
此三卷三译分别为:姚秦鸠摩罗什译本、元魏留支译本、陈真谛译本。
其二、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七卷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略称《胜天王般若经》,七卷,陈月婆首那译,收录于《乾隆大藏经》【羽】字号。
《清敕修大藏经》是佛教宝藏,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代价。这次重印,装帧形式严格按照故宫旧藏乾隆印本传统工艺,选用安徽手工碱性宣纸,用乾隆原经版手工刷印,极具收藏代价。这也是末了一次绝版刷印,且刷印数量极为稀少,仅200套。目前,仅余30函,绝版!
稀缺!
极具收藏代价!
现存世量极为稀少
因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时局动荡,以是大部分藏经已毁坏或散佚,现存世量极为稀少。
最近一次利用原经版刷印大藏经是在1982年,北京市文物局为了抢救这批宝贵文物,成立了经版迁居领导小组。经版由柏林寺全部迁居到智化寺。
1987年,《清敕修大藏经》经版运抵位于大兴的古籍印刷厂,按照传统办法印制佛经,但由于许多经版已经破坏和缺失落,只好用其它的版本影印补上,而非原版刷印,以是,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清敕修大藏经》了。
《清敕修大藏经》经板在经历了260余年的漫长岁月后,能够基本完全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如今,经版在数次转移中已经破坏近一万块,为了能够有效保护这批宝贵的经版,文物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从南方大量采买优质花梨木板,请雕刻匠师们将所有缺失落、损毁、糜烂的经版重新按原样补刻,使《清敕修大藏经》规复其原有面貌。
因修复经版工程耗用资金量弘大,故决定前期刷印部分经、咒、论共计一百三十三部,六十七函,由国家图书馆监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以边刷印边流利的办法回收资金,再利用到中后期的经版修复工程中,避免此盛事由于资金问题搁浅。值得把稳的是,这次重修《清敕修大藏经》将是末了一次的绝版刷印,且刷印数量极为稀少,每函仅200套。刷印完成后,所有经版将封存入库,由国家作为文物收藏。
浩瀚精美绝伦古籍善本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而古籍善本的保护修复对付我国文化传承以及文物保护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十一五”期间,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发起了“中华古籍保护操持”,旨在保护并发掘、整理、修缮我国的古籍善本。而古籍善本修复的一个主要环节便是对付现存古籍刻板的修复,可以说,古籍刻板的修复不仅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使我国的精美文物得以传世。《清敕修大藏经》作为我国最为精美,保存相对最为完全的大藏经,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希冀此举能让有缘之人得见法宝,也使得《清敕修大藏经》经版能无缺地保存下去,续佛慧命,荫庇后世。
干系信息:
出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监制:国家图书馆
开光:北京广化寺及多位诸山长老
鉴定及证明:国家图书馆监制证、北京广化寺开光证
函数:1函 10卷
包含经典:2种
装帧:原故宫乾隆印本函套经折装
工艺:经11道传统手工制作
用纸:泾县产手工碱性宣纸
用墨:一得阁传统墨汁
限量:环球仅200套,余3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