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屋檐下披霜冒露集体乘凉的清闲光阴吗?
还能拾起上山割草下地干活、和伙伴们一起玩泥巴的童年影象吗?
又是否怀念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老师殷切的目光?偶尔走神,想的是池塘边、杨柳岸、野外里的泥鳅或草坪里的小花,而不是校园外的那部手机……

这是一个信息流高速运转的时期,这是一个人人机不离身的时期,这是一个“低头族”最美风景盛行的时期。
大学的教室
声情并茂的教室,哪及手机里的风花雪月;
晦涩难懂的知识,哪及手机里的信手拈来;
与其勤学不辍的翘首以盼,不如沉浸在手机的天下里洒脱翱翔。
会议的壮不雅观场面
讲话的人全情投入、忘乎以是,演得不亦乐乎,而台下听的寥寥无几,大家都用手机来丁宁这无聊无味的时候,每个人都只是为了搪塞那必不可少的流程。
聚餐
扎堆玩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成了聚会的固定模式,人与人之间少得可怜的互换变得尴尬与冷漠。
地铁上
排队
地铁、医院等场所,低头族成为了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各自玩手机
家庭里,手机无疑成为了人们最好的灵魂与肉体伴侣,夫妻之间再无爱的互换。
校园里,初中就已沉迷于手机,网恋,游戏,刷短视频,看段子,比较呆板的学习生活,手机切实其实太有味、太有趣了。
但国家明文规定,中学生不许可带手机到校园,仍旧有很多学生还是忍不住把手机带进来,乃至在上课时,忍不住拿出来瞧一眼。
班上就有这样的学生,三番几次带手机到校园,屡教不改,第一次的时候批评教诲,当即把手机给他,哀求承诺再不把手机带进校园。
第二次一周,第三次一学期,仍旧还有第四次。
被没收手机后,曾有几个学生咬牙切齿的看着老师,脸上挂着泪珠:还我手机,不给我手机我就去去世……
在死活威逼的环境下,教诲显得卑微、如履薄冰,有时候,教诲还被社会的大趋势的打败了。老师把手机给了家长,家长转手就给了孩子,自己在另一个角落也心安理得地连续做低头族。
还有一个学生,在没收他手机后,把老师家门撬开了,闯进西席宿舍翻了底朝天。
呜呼哀哉,大概哪天,学生为了拿得手机,会把我杀了,我不知道还敢不敢没收孩子的手机。
家长也见告我,我不能失落去他,我怕他自尽,我只能给他手机……
难道除了给他手机,就别无他法?
实在,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便是家长造就的。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为当下未成年的生理和身体康健感到无比担忧,手机的危害已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