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骨刻与铜刻
刘维嘉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出发点,以水而生,以漕运而兴盛,以新时期而发达,不仅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秘闻,而且孕育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中有骨雕和青铜器。

以刀为笔,琢骨生花的陈道清
戏班镇小街村落位于通州老城区南部,京津塘公路东侧。元代的通惠河故道曾流经此处。小街村落是个文化秘闻深厚的村落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落里的工副业比较发达,个中就有牙雕这个行当。
那时,村落里有个小厂,专门为北京象牙厂做来料加工业务,不少心灵手巧的村落民被招入厂里从事象牙雕刻。出生于1958年,早在1976年开始学习雕刻的陈道清被当做骨干力量,安排在厂里事情。他那会儿在村落里村落外小有名气,不少人都知道小街村落有个会牙雕的陈道清。
陈道清的牙雕技艺,是师傅陈国清授传给他的。陈国清的师傅是出生于1910年的安士奎。安士奎在十来岁那年跟自己的远房大爷学习牙雕制作。这样算起来,通州的骨雕艺术至少有百年历史。在往后的年间,陈道清又得到丁玉亭、孙森等工艺大师的辅导和帮助,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骨雕技艺,为往后的骨雕制作奠定了厚实的根本。
1989年,国际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公约颁布后,因天下范围内全面禁止象牙贸易,象牙雕刻行业也因此走到了尽头,厂里的工人只好自谋职业。
面对这种形势,陈道清迎难而上,成立了向荣雕刻厂,先后从通县和外地选招了20多个学徒工,陈道清从第一道工序凿活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骨雕技能。他的妻子佐俊喷鼻香的侄子姬大华自幼喜好雕塑,而且善于做骨雕和浮雕,陈道清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徒弟和业务骨干。在没有象牙的情形下,陈道清就用牛骨作为骨雕原材料。这些学徒工在干活时都实施计件人为,做活好、质量高的收入自然多于其他人。
1994年往后,骨雕市场越来越不景气,陈道清厂里的骨雕艺术品也越来越不好卖,因此,工人们陆续离开厂子。在困难面前,陈道清没有退缩,他把骨雕当做自己所钟爱的艺术和生平的追求,连续做他的骨雕作品。在陈道清的影响下,他的妻子也爱上骨雕并成为他的得力帮手,助力他一贯坚守到现在。
制作骨雕艺术品离不开骨头。陈道清做骨雕的质料紧张以内蒙古和河北大厂等地的牛骨为主。在选购牛骨时,骨质好、壁厚、棕眼少、骨头粗壮的是上等质料。这些牛骨采购到家后,还要对骨料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尤其是进行切割、去油、除脂和漂白,经由这些工序处理后的骨头,才能成为制作骨雕的原材料。雕刻前要根据骨头是非大小和形状进行构思创作,在骨头上描述出大概图形,设计不同的作品,便于进一步加工。就连最小的骨头也要做到物尽其用,丝毫不摧残浪费蹂躏。
骨雕的工艺十分繁芜,对付陈道清来说,每一道工序都是很大的寻衅。说到骨雕创作的工序,紧张有凿活、铲活、磨活、组装、染色、配座,这样才算基本完成一件骨雕作品。个中凿活是骨雕中最难节制的工序,须要操作者灵巧利用各种工具,通过准确的削料及实材勾样、切块定位等工艺,表现出作品的基本形状、动态、空间,以及造型的节奏和韵律。在铲活这道工序中,要在已经开凿成的牛骨胚上用软轴钻头、凿刀、锉刀等工具细致刻画构造、形象、纹饰,把每一部分形状描刻清晰,使之详细、生动、幽美、真切。在全体雕刻环节,必须拿捏好雕刻力度,节制娴熟的雕刻刀法。尤其是运刀的迁移转变、抑扬、凹凸、起伏,都是为了让作品表示出生动自然的骨雕材质美和丰富的雕琢美。这样才能雕刻出层次分明,凹凸有致,具有立体感的骨雕艺术品。对付骨雕工匠来说,正是这种精雕细琢之功,才造就了骨雕无与伦比之美。
骨雕作品的设计很有讲究,如今紧张是根据牛骨材质的形状特点和客户的哀求,来设计题材和艺术表现工具。这一环节最能表示骨雕工匠的日常生活积累和艺术教化。事情之余,陈道清常常看美术书本,外出写生,目的是对大自然中动物、昆虫的神态动作,庄稼、蔬果、花卉的形态进行细致的不雅观察,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
2009年,通州骨雕入选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道清作为“通州骨雕”非遗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从事雕刻已有40多年。他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他以运河和屯子为创作题材,雕刻出大量的骨雕作品,在刻画时期影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大运河的挚爱情怀,传承了大运河精神。
以前,陈道清喜好以白菜、玉米、昆虫等田园题材为主。最近这些年,他致力于弘扬通州运河文化,把不少运河题材融入骨雕之中。在陈道清的家里,摆放着骨雕《运河之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芦苇飘荡中,一个少年脚踩着莲花,钓起了一条肥美的鲤鱼。这件刀法细致、流畅,维妙维肖的作品被都城媒体多次宣布,并赢得了多个奖项。陈道清说:“我从小就在运河边终年夜,常常跟小伙伴儿去运河玩耍,逮鱼捉蟹。我用骨雕的形式把童年的影象表现出来,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河深深的爱。”
陈道清曾经雕刻了《翠玉白菜》。有人见了说:“你雕的白菜,比台北故宫的白菜还要好。”2008年8月,中心电视台七频道《农广天地》节目组来到陈道清的事情间,对他制作骨雕《翠玉白菜》的全过程进行了录制,并在中心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播报。
这几十年来,身为通州骨雕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陈道清不仅成为北京市高等屯子实用人才,还加入了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北京市民间艺术协会。中心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等诸多媒体都对他进行过宣扬宣布。他还荣获北京民间艺术金奖等诸多奖项。
陈道清通过不同的刀法雕出维妙维肖的骨雕作品,给人一种憨实朴实且细腻精细之美。他走出了一条以牛骨取代象牙,传承牙雕精髓的新路。他的作品无论构图造型、雕刻技艺、光荣质感和视觉效果都能与象牙媲美,令人惊叹。
2023年,陈道清开始在互联网学习国画绘画艺术,每天下午都要上网课,系统学习花鸟、山水、人物的绘画技艺,目的是提高骨雕的创作水平。这便是一位骨雕工匠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骨雕艺术涌现于新石器时期,历经几千年的韶光,不断换发新的生命力,正是有了万万千万像陈道清这样的骨雕工匠,才让骨雕艺术得以传承至今。
“古铜张派”传人李万祥的青铜器
北京国际饭店门前有个造型古朴,高3.6米,三足鼎立,气概雄辉的青铜所铸中华爵,彰显出中华古代青铜文化的残酷与辉煌。入住饭店和途经的人们常常容身不雅观看、拍照留念。这座中华爵的制作者是谁每每被人们所忽略。有谁能想到,通州北仪阁村落的李万祥和他的工匠们便是这座中华爵的制作者。
李万祥出生于1959年。他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曾经组织他们到故宫参不雅观,那些显示着古代铜匠的聪慧与才智,造型互异,维妙维肖的铜兽、铜鸟、铜钟、铜佛等深深地吸引着他,让他打心眼儿里爱上了青铜器。
高中毕业的李万祥没有考大学,而是考取了北京内燃机总厂技校,专业学习铸造。技校毕业后,李万祥被分配到通县确当局部门事情,而且进步很快。可在他的心里,最喜好的是青铜器,在政府部门事情不是他的空想之地。于是他在1984年毅然而然辞去铁饭碗,来到胡各庄乡大台村落的北京东光精铸厂。这是一家生产铜质工艺品的厂家,李万祥进厂后,用在技校所学的铸造技艺,辅导职工进行青铜器的复制,从此,厂里的青铜复制产品供不应求。后来,由于厂里管理不善,越来越不景气,李万祥于1988年初秋辞去厂里的事情,回到了牛堡屯镇(今张家湾镇)北仪阁村落。
往后做什么,他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也烦闷了好几天。在烦闷苦恼了几天后,李万祥决定连续圆自己的青铜梦。他利用村落里的破旧老厂房,用仅有的500块钱自砌了一座节能箱式炉,自焊了蜡桶,自垒了化铜炉,成立了北京市华兴达古青铜器复制厂,后来改为北京市华兴达古青铜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并成为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团体会员单位及定点制作基地。
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李万祥曾千方百计找到“贾氏文物修复之家”贾玉波师长西席,即“古铜张派”第三代传承人,并拜他为师。从此,李万祥在贾玉波师长西席的辅导下,学到了“古铜张派”的真传——青铜复制制作工艺。后来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专家王振江师长西席的辅导和帮助。
1993年,李万祥和华兴达古青铜器复制厂利用两个月的韶光,战胜重重困难,制作完成了天、地、人巨型青铜三鼎,这是李万祥非常满意的作品。青铜三鼎是根据《史记·封禅书》等古籍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鼎成乘龙升仙”的典故而创作,不论规格还是重量都是全国铜鼎之最。青铜三鼎现矗立在豫西灵宝县黄帝陵开山祖师殿前。
往后的数十年,李万祥不仅成为“古铜张派”第四代传承人,他制作的青铜器也成为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慕名而来的客户相继而来。李万祥和工匠们先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全国各大文博单位复制过马踏飞燕、双羊尊、四羊方尊、五耳鼎、后母戊鼎、三星堆立人像和人面、文庙编钟、曾侯乙编钟、秦始皇陵铜车马、镇水铜牛、颐和园铜狮子、长信宫灯、汉代牛灯、汉代候风地动仪、北京不雅观象台各种仪器等大小青铜器物千种万件。还为丰台万佛延寿寺13米高的千手不雅观音铜像补铸头、冠和双手,修复像身;为中国印刷博物馆精铸了古代造纸、印刷术祖师蔡伦、毕昇的1.8米高的青铜塑像等等。还有的青铜器作为国礼,被中国政府赠予给新西兰等国家。
李万祥和工匠们复制的青铜器按功能来划分,紧张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种别。共有青铜器、佛像、近代中外人物、大型动物、铸钟、大鼎、城市雕塑、文物复制仿制八大系列。这些青铜器不论大小,不仅具有威重、精美、瑰丽的整体美,而且古风古韵十足。
俗话说,京杭大运河沿线南端有杭州塔(六合塔),北端有通州塔(燃灯塔)。通州塔建于北周,是通州的标志性建筑。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通州,通州塔塔下莲座被震坏,塔身也涌现了许多裂纹。1986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和通县公民政府筹资,组成六人专业修复小组,对通州塔进行抢救性修缮,李万祥便是个中的修复职员之一。在对塔的修缮期间,他千方百计对破损的塔刹进行了修复。
通州塔塔翼角上原来悬挂着2248枚多式铜铃,不仅具有装饰浸染,而且起着驱除鸟雀,保护塔檐的主要浸染。这些铜铃在战役年代被破坏很多,特殊是在抗日战役期间,侵华日军用枪枪击塔铃,造成很大程度的毁坏,塔铃缺失落很严重。为了补铸这些塔铃,李万祥和徒弟赵凤梅(“古铜张派”第五代传人)在研究大量数据后,经由多次重铸,终于把大小1800个发声不同的铜铃补铸修复完成,悬挂后符合发声不同,逆风摆向的哀求,与原件毫无两样。
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庆典前,李万祥和徒弟赵凤梅风雅研发,精心设计,并经由近百道工序,制作出庆典所用的1860个火炬,按哀求圆满完成了任务。这种火炬能发光,还有小风扇,火炬上边的丝巾在风扇的吹拂下,宛如熊熊燃烧的火苗。10月1日,在国庆群众游行的“开天辟地”方阵中,游行群众举着火炬从天安门前走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2年秋日,李万祥在北仪阁村落的北京市华兴达古青铜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被拆后,他在牛堡屯中街租了屋子,建成了青铜器博物馆,里面“藏”有诸多国宝级的青铜器复制件。
据记载:青铜器紧张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期间用铜、锡经烧制、铸造后所形成的各种器物。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近15个世纪,具有主要的历史代价和不雅观赏代价。
青铜器的复制保护工艺是一项繁芜的系统工程,首先须要仔细确认作品的年代、器形及用场,剖析和验定古代制作方法,对付原作品进行保护处理后,才算真正进入制作过程。在青铜器复制方面,李万祥采取了传统的“失落蜡法”进行制作,包括塑型、翻模、蜡型、修型、挂砂、硬壳、脱蜡、烧壳、化铜、浇铸、清砂、焊接、抛光、做旧等10多种工艺流程,辅以合范分铸法(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等精铸工艺,这些艺术作品阅读夏商周秦汉诸多朝代,遍布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在李万祥看来,制作青铜器,学习、传承、创新一样都不能少。四十年来,李万祥和他的公司便是这样一步一走到了本日。
2020年至2022年,在新冠疫环境势严厉期间,李万祥和徒弟赵凤梅精心研制了一些青铜器的新产品,个中有青铜透光镜。这种镜子有两种,一种是运河镜,一种是生肖镜。运河青铜透光镜一壁刻有运河、漕船等图案和作者印章,另一壁是经由打磨、抛光的镜面,如果用光照在镜面上,反射到白墙上的是通州塔图形。生肖青铜透光镜一套12个,一壁分别刻有人的生肖鼠、牛……,另一壁是镜面,镜面同样经由打磨和抛光,如镜子般,如果用光照在镜面上,反射到白墙上的是佛像。他们还按照百分之一的比例,复制了通州塔,并采取了青铜铸造和贴金的制作办法。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新研发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古代工匠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来自石与土,水与火精华的铸造,来自一代代工匠的聪慧、发明创造和费力劳动。李万祥始终坚持用工匠精神坚守传统技艺,用匠人之心铸造青铜器之美,不断研制和复制青铜器,让更多的人从中感想熏染到青铜文化的厚重和魅力,感想熏染穿越千年的工匠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来自民间的传承,它是千百年来文明的宝库,是一个地区乃至某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造诣的主要标志,是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传承下来的名目繁多,代价大概有所不同,但都彰显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非遗传人和他们的作品都是一个地区十分宝贵的财富,如今却面临着非遗传人大部分都进入花甲之年,传承者寥寥无几等诸多现实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制订干系扶持政策,让此事善始善终,力争达到后继有人、后续有助的良性循环,从而使“非遗成果”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3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