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内部开玩笑,未来人们生活会越来越线上化,人们会怀念很古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办法,以是表情是我们表达的基本元素。”
张小龙在“微信之夜”上这段产品思考,随后成了微信8.0多少功能更新中的一项。小黄脸开始可以动了,大家可以在屏幕上“放烟花”、“扔炸弹”了。微信表情彷佛从未如此热闹。
我对参与这场热闹不是太感兴趣,但我很好奇它背后的历史渊源,表情包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经历了若何的发展,如今又增长了哪些新的时期内涵?

带着这些问题,我研究了符号措辞的发展历史,创造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表情包,来自1881年的一本讽刺漫画杂志《Puck》……
01 表情符号时期:给笑话作注释
1871年,美国政治漫画家约瑟夫·柯普乐在民主党支持下创立《Puck》,其名来自莎翁戏剧《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帕克一角,角色专搞恶作剧,认为“凡人皆屈曲”——这正是杂志的内核。
1881年3月,四个被称作印刷艺术的表情符号涌如今《Puck》上。它们被称作“竖直的表情符号”,由于须要竖着看,而不像平常阅读笔墨一样横着。
之以是创造这样一套表情符号,《Puck》的编辑们是这么解释的,“我们故意想让大众看看,在所有漫画家都曾经容身过的印刷线上,我们能编排出什么样的东西。”杂志末了还特意强调这四个表情符号没有版权。笔墨中透露着一种戏谑,这很《Puck》。
图为当时的表情符号,分别表示喜悦、悲哀、冷漠、惊异
由于《Puck》的想法过于超前(没找到表情符号的实际用场),加之传统印刷工艺的限定,这类表情符号未能成为当时的主流元素进入大众生活。直到百年后,微型打算机的涌现,符号表情才有了标准化和大范围传播的可能。
20世纪80年代,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打算机科学系大量利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也便是在线谈天室)。这是系里一个主要的社比武腕,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在公告板上自由谈论当天的重大问题。
鉴于打算机科学系的领域,当时公告板上的帖子大多严明,但也有不少诙谐或试图诙谐的。如果有人开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玩笑,却被不明原形的人误解为严明内容或真实实验,很随意马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这群科学系的“书呆子”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书面笔墨中清晰表达自己是在开玩笑。
有人建议用 表示精彩的笑话,用 % 表示恶意见意义的玩笑,用 % 来表示那些恶俗却有趣的笑话;有人建议用 & ,认为它是键盘上最有趣的字符;还有人认为代表笑话的字符串该当是 {#} ,由于它看起来像是露齿笑……
这些想法有个共通点,都在考试测验将键盘上的符号与人的感情匹配。只不过每个人给出的情由过于主不雅观,未被普遍接管。
或许受到这些想法的启示,1982年9月19日,斯科特·E·法尔曼博士在校内 BBS 上揭橥了一条评论:
我建议利用 🙂 字符串来表示笑话,请侧着头看。
不过考虑到当前的趋势,标注不是笑话的内容可能更省事。这种情形可利用 🙁
2002 年,有人从备份中挖出了法尔曼最早利用的表情符号
这两个由字符串组成的表情符号与人脸非常相像,纵然不加阐明,人们也能一眼看出它们代表的表情(笑脸和哭脸)。
🙂 和 🙁 在卡内基公告板大受欢迎,以至于迅速传播到了USENET,一个早于万维网的在线谈论系统,然后在那便迅速走红,还有其它用户供应自己的符号表情来拓展法尔曼最初的笑脸和哭脸。
自此往后,凡是在支持 ASCII 编码系统的打算机上,人们都可以利用这些表情符号来丰富措辞表达、通报某种感情。
02 颜笔墨时期:从署名开始
ASCII,即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它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编码系统,紧张用于显示当代美国英语和常用标点,一共只有128个字符(个中有95个是可以显示的,剩下的都是“掌握符”)。
ASCII 字符代码表
虽然只有 95 个字符可用,但 ASCII 可以形成的排列组合在前期还是比较丰富的,法尔曼利用的笑脸 🙂 以及由此拓展出来的横向表情符号,只是其浩瀚组合中的一类。
1986年,一位名叫若林泰志的日本人,基于 ASCII 字符排列出一个完备不同的笑脸—— (^_^) ,电子通讯史上第一个竖直笑脸。
它原来是若林泰志在当时名为ASCII NET的电脑通信局为残障人士设置的 BBS 上利用的,放在文章末端作为署名。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符号,将会开启一场如此盛大的颜笔墨狂欢。
不过,在这场狂欢到来之前,工程师们还得办理一个问题,即如何让 ASCII 显示除当代美国英语外其它更多措辞。
当时全天下很多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笔墨编码:
欧洲制订了EASCII,即拓展版的 ASCII,办理了部分西欧措辞重音符号的显示问题,比如naïve、café、élite;中国制订了GB2312,是对 ASCII 的中文扩展。后面又拓展出GBK、GB18030、Big5,适用于少数民族笔墨和繁体中文;日本制订了Shift_JIS,容纳了全角及半角拉丁字母、平假名、片假名、符号及日语汉字……由于做扩展 ASCII 的组织太多,标准并不兼容。同一份文档拷贝至不同措辞的打算机,就可能成了乱码。
于是当时有两个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统一码同盟——试图制订一份可以容纳全天下所有笔墨字符的“通用字符集”。
前者于1984年创建 ISO/IEC JTC1/SC2/WG2 事情组,后者由Xerox、Apple等软件制造商于1988年组成,并开拓出 Unicode 标准。
借助 Shift_JIS 和 Unicode 编码,颜笔墨得以吸纳以日语为主的多种措辞笔墨中的符号,形成更多样的组合,呈现出更加细腻和丰富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因此我们谈到颜笔墨时,一样平常指代日式颜笔墨。它是由日本人发明并传播开来的。
由各国笔墨组成的颜笔墨
在日本,颜笔墨非常盛行。有专门的颜笔墨网站,比如这个名叫“颜笔墨屋さん”的网站:
有专门的颜笔墨输入法,比如2011年被百度收购的“Simeji”,以及由Simeji举办的“年度颜笔墨大奖”:
2015年的年度表情是“负责脸”(˙-˙)
据日本文化厅“平成15年度国语世论调查”结果显示,光是电子邮件中利用的措辞表达,颜笔墨就占了28.6%。颜笔墨在日本的盛行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初,当 emoji 在其它国家大行其道之时,颜笔墨在日本依然很受欢迎。大部分日本人能接管这种偏卡通的,表达情绪的办法。“(比较颜笔墨),日本人以为 emoji 不足卡哇伊,”栗田穰崇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说。他被认为是 emoji 最初的创造者。
03 绘笔墨(emoji)时期:商业竞争下的创新
不同于在互换中自然成长出来的表情符号和颜笔墨,emoji 的出身,完备是出于商业的需求。
1995年,Windows95刚刚发布不久,电子邮件正伴随着寻呼机的繁荣发展在日本市场上冉冉升起。
当时,日本运营商 NTT Docomo(以下简称 NTT )推出了一款新型寻呼机,在发短讯的时候还能带上心形符号。这一无心之举,恰好知足了年轻人对更丰富的情绪信息表达的需求,因此备受日本年轻群体欢迎。NTT 市场份额随之水涨船高,占比一度靠近 40%。
但 NTT 显然没把稳到自家产品的成功缘故原由。在最新版传呼机中,它放弃了心形符号,转为利用企业更喜好的功能(如支持日本汉字和拉丁字母等),其结果是,曾经因“爱”而来的那批年轻人纷纭出走,转向溘然崛起的竞争对手东京通信。
那时 NTT 才意识到,这个不太起眼的符号,才是年轻人利用自家产品的“超级诱因”。
NTT 准备发起反击。
1998年,栗田穰崇被指派为 NTT 的新项目 i-mode ——一个移动互联网平台,集景象预报、娱乐预订、新闻和电子邮件等各种功能于一身——制作一套包含各种感情和想法的图像。
由于 i-mode 平台的限定,用户发送的每条信息不能超过250个字符。如果利用 ASCII 和 Shift_JIS 编码的表情符号(都是由多个字符组成),会极大地挤占由笔墨主导、空间有限的短信内容。以是栗田穰崇想探求一种更大略的办理方案。
他将目光投向儿时的各种元素以获取灵感,如日本漫画和日本汉字等。“日本漫画中有许多不同的符号。漫画家会画出一些表情,表现一个人满头大汗或是迸发出一个想法时头上涌现一个灯泡。在很多情形下,我(栗田穰崇)借用了这种表达办法,然后进行了重新安排。”
在短短5周内,栗田穰崇设计出了 176 个 12×12 像素的表情符号。这便是最早期的 「绘笔墨」,日语发音为 「emoji」。
由于只有 12×12 的栅格可用,栗田穣崇在设计 emoji 时不得不在空间利用的问题上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其结果是,他设计的这些符号极其简约。举例来说,最初的笑脸表情拥有矩形的嘴巴,还有倒V字形的眼睛;“艺术”和“牛仔裤”的符号险些让人认不出来。
栗田穣崇最初设计的 176 个 12×12 像素的表情符号(你们能找到“艺术”和“牛仔裤”的符号吗)
只管如此,NTT 这套表情符号在 1999 年正式发布后依然大得胜利。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跟风者”加入自主研发 emoji 的行列,大家熟习的 J-Phone(软银前身),QICQ(QQ前身)、Apple、Google等都在个中。它们扩充了栗田穣崇原来的 176 个 emoji,有的还增加了动画增长亮点。
鉴于有了这么多不同版本的 emoji,各大科技公司以为有必要增加“翻译”其它友商 emoji 的做事,这样就算运营网络不同,用户也能看到朋友发来的 emoji 而不是“无法显示”。这为 emoji 在 2010 年加入 Unicode 铺平了道路。当然这是后话了。
emoji 在 Unicode
04 表情包时期:繁芜示情的须要
在日本 NTT 孵化 emoji 的这段韶光,一场互联网革命正在对岸的中国激烈上演。
1997年-1999年,海内第一批 BBS 论坛兴起,个中包括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旗下的论坛(紧张作为 PGC 内容的补充),以及以天涯、猫扑、西祠胡同为代表的兴趣社区。
同样在这个期间,以 QICQ(QQ前身)、碧海银沙为代表的社交也在迅猛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利用繁芜表情的第一阵地。
本日盛行于弹幕的 23333333,最初就源自猫扑 BBS。在猫扑从 001 到 999 的表情编号中,第 233 号是一个大笑捶地的表情。
233
不过,233 当年并非猫扑的标识,利用频率远低于另两个表情:253 和 874。前者是一个膜拜的武士,据称源自日本的「土下座」,用于表达尊敬或佩服,而且是佩服到五体投地;后者则是一个女生用扫把打猥琐男的 GIF,用来呼唤那些不懂规矩引人讨厌的楼主。
253
874
到 2000 年的时候,OICQ 已经盘踞了中国在线即时通讯 90% 以上的市场,基本逛 BBS 的也都是 OICQ 的用户。他们都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同一年,OICQ 正式更名为 QQ。
2003 年 9 月,QQ 2003 II Beta 2(5067)开始支持在谈天内容里直接显示图片。于是很多网民会用贴图的办法将那些在 BBS 中广泛传播的「P 图」用在 QQ 上,充作特殊的「表情」。
随后,QQ 推出表情漫游、添加自定义表情、表情导入导出等功能,在官方层面上支持了这种互动玩法。自此,中国进入表情包“大爆炸”时期。
2006年起,喵魂、小幺鸡、兔斯基等网民原创表情包开始在网络走红。
2008年,盛行于北美的暴走漫画进入中国,虽然画风粗糙,但反响强烈。暴漫的表情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涌如今中国网民的措辞互换中。
还有一些明星真人、剧集综艺、社会事宜、盛行议题等元素,也都被神奇的中国网民转换成为表情包中的视觉符号。
于中国网民,彷佛万物皆可表情化。
中国表情包的这种空前繁荣,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在中国的遍及,以及软硬件介质的不断发展。它们降落了表情包制作的门槛,直接刺激了人们参与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个人化表达的强烈诉求,也加速了表情包的生产和流利。
小幺鸡创作者刘倩的初衷,是由于烦透了领居家养的鸡。“我当时很讨厌这些鸡,就画了一只便秘的鸡,拉不出来才一贯喔喔直叫。”
王卯卯用“相由心生”来形容兔斯基,他说:“‘兔斯基’两只眼睛看似很茫然,实际上它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可以顺其自然,处之泰然,没快乐就制造快乐、自娱自乐、得意其乐。”
炮炮兵创作者郭征,则表示希望通过这群热血的“小兵“,向网友传达自己的天下不雅观:做最真实的自己,彰显性情,永不言败。
纵然我们这些不直接参与表情包创作的普通网民,也会由于不同的代际、职业、圈层、兴趣、性别,而选择各自偏爱的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雅观点和态度。
表情包发展至今,已经从最初对人类表情的模拟、防止语意误解,被注入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繁芜的示情内涵。
05 写在末了
表情包这百年景长史,实在也是技能、商业、人文三股力量盘根错节、相互影响的历史。短缺技能支撑,再肥沃的商业和人文土壤也孕育不出表情包;而没有商业化场景的运用,表情包也很难实现超大范围的生产和传播。
其余,须要承认的是,这篇文章故意略去了关于表情包的商业化历史,比如日本的 Line,比如微信和 QQ 的表情开放平台等,都没有提到。一来想把紧张落点放在人文上,二则受限于自身水平,未能同时操作多条主线。
还有关于“过度利用表情包是否会弱化我们的互换能力”的谈论,也是我在研究符号措辞发展历史的过程中非常感兴趣的,但未在文章中提到的议题。希望之后有机会和大家连续互换磋商。
以上。
作者:一拳超人的弟弟,互联网媒体人,产品爱好者;个人公众号:游牧志(ID:nomadic-diary)
本文由@游牧志 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