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电科)积极利用大数据、智能制造技能做精产品,助力航天奇迹,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一步证明了航天电科在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数据驱动 实现管理风雅化
在航天电科生产车间入口处,有一块能干的大屏幕,上面实时显示当前的订单操持、完成数量、设备运行状态等生产管理数据。
航天电科位于贵阳经开区航天工业园,从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江南集团有限任务公司。航天电科是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电子设备及其测试设备的专业科研生产单位,在无线电运用、微波技能、旗子暗记传输、旗子暗记处理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制造能力。
“公司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再加上产品体积小,用肉眼很难分出规格和型号,随意马虎出错,因此必须借助前辈技能手段来赞助生产。”该公司电装车间副主任何凤珍说。
在贵州大力推进大数据计策行动的背景下,航天电科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工业领悟发展,并在2017年入选贵州省“大数据+工业深度领悟”第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加快迈入数据驱动发展的“快车道”。
航天电科首先打通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将MES、ERP等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办理了此前单个别系无连接、部门信息不共享的问题。从操持下达,到车间实行,产品生产管理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技能赋能 促进生产智能化
在航天电科的物料货架上,物料品种达2700多类。这些产品完成出库后,不再须要人工运送,事情职员按一下遥控器,AGV小车便会替代人工,将物料送到对应位置。
自成为贵州省“两化领悟”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以来,航天电科在行业中率先迈开智能改造步伐,在电装车间、装调车间、机加车间等3个生产车间布局智能生产线。
AGV小车是车间技能职员的得力“帮手”,它不仅能把物料送莅临盆现场,帮忙智能设备生产,在产品完成生产后,AGV小车还会将成品运送入库,在减轻职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为公司节省了人工本钱。
在电装车间,表面贴装的每条生产线仅有3名职员在现场操作设备,生产过程均由自动扮装备完成。“航天产品一个都不许可沦为废品,一颗料都不能丢,但这些产品又非常小,必须靠高精度的设备,才能保质保量完成生产。”电装车间副主任工艺师田华磊说,以前靠人工生产,贴装精度达不到,效率和合格率都低,通过智能生产,产品贴装精度达到了30个微米,一次提交合格率达99%以上。
据先容,仅电装车间的表面贴装智能化生产线投用后,原生产由8人共同完成,现缩减到3人,单块印制板组件生产韶光从1个多小时缩短到了15分钟,生产质效大幅提升,人工本钱也得到了降落。
提高标准 确保产品高质量
“从2020年初开始,我们开始履行17个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打出17套质量提升‘组合拳’,进一步提升生产及产品质量。”航天电科副总经理宋常亮说,在履行“合格+1”制以前,产品的偏差只要在合格范围内便“放行”,履行“合格+1”制后,产品合格不能作为“放行”的标准,产品各项指标的同等成了产品“通关”新标准,确保质量同等性。
通过打出17套质量提升“组合拳”,航天电科不断做强产品、做优做事,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步向前。
此外,航天电科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以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公司每年投入不低于发卖收入的12%用于研发,并加大与海内高校的产学研互助。目前,企业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某项探测技能研究。通过创新研发,航天电科累计报告各种专利已达372项。
宋常亮先容,“十四五”期间,航天电科将通过“一二三四五”操持,即初步建成海内一流干系领域的军工企业,立足“十院任务保生存、协外配套匆匆发展”的市场定位及“产品+做事”的业务定位,打好质量提升、人才军队培植、发展办法转变三大攻坚战,提升技能研发、生产制造、检测试验、根本管理能力四个能力,坚持资源整合、机制改革、条件培植、管理增效、文化推动五条路径,促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黄菊
编辑:刘慕轩
审签: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