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科技 » 搬离北外滩蜗居老上海人留下这些旧物岂止岁月的“包浆”……

搬离北外滩蜗居老上海人留下这些旧物岂止岁月的“包浆”……

深圳海外装饰工程通讯 2025-01-0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他们把大部分的旧物品留在老房,与逼仄环境的彻底告别,抱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面貌一新欢迎新生活。

这些旧物品大到空调、橱柜和床,小到三寸盘、铅桶、信用卡,都曾经是家里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搬离北外滩蜗居老上海人留下这些旧物岂止岁月的“包浆”…… 搬离北外滩蜗居老上海人留下这些旧物岂止岁月的“包浆”…… 智能科技

作为一段宝贵影象,它们会留在主民气中,也值得我们去记录。

搬离北外滩蜗居老上海人留下这些旧物岂止岁月的“包浆”…… 搬离北外滩蜗居老上海人留下这些旧物岂止岁月的“包浆”…… 智能科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安国路133弄14号 徐惠萍姐弟

圆台面是20世纪70年代从寄卖商店买来的,家里地方小就想方法改成折叠的,只有国庆、春节假期四姐弟和父母一起团圆时才用。
每当圆台面摆出来,金针木耳烧烤麸,银丝芥菜,糖醋黄鱼等,母亲的拿手菜逐一上桌,一钢盅锅子的黄豆蹄髈骨头汤要吃好几天。
年夜大饭是兄弟姐妹最愿望的,也是油水最足的,买汰烧都是母亲一个人,百口人吃饱喝足了,她才坐上席开始用饭。
家里最有特色的要数宁波汤团,糯米提前半个月开始浸泡,糯米粉自己磨,猪油黑洋酥馅自己做。
当时绵白糖紧俏,买来白糖用啤酒瓶滚碎,至今徐萍惠的弟弟还保持春节做汤团的习气。

现在,家人聚会都到饭店里办理,圆台面用不上了。
但它凝聚了兄弟姐妹的美好回顾,和对母亲的思念。

看到这些照片徐惠萍触景生情,于是她将老照片做成了电子版,打开手机、电脑就能看到,时期在进步,这些影象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办法。

当时,宁波乡下用船运来的老式菜橱,70多年了,有10扇门,门上有雕花,上面放小姑娘的扮装品,中间放副食品票,下面放油盐酱醋,是家里最派用场的家具。
岁月流逝,橱却被常刷常新,只是橱门上被老鼠咬坏的洞让家人想起陪伴已久,还有影象中父母让擦灰时的不耐烦。

唐山路685弄97号亭子间 吴世英

吴世英住在二楼亭子间,30多年前结婚时,做菜做饭都要从底楼灶陂间端到二楼再吃。
为了少跑就要多拿,像耍杂技也闯了不少祸,乃至连人带菜一起滑下来。
后来,吴世英从超市买来托盘,一次可以端很多菜,非常实用。

30多年前盛行信用卡时,赶潮流的吴世英就申请了一张,翻开皮夹子里面插着各种各样的卡,每当拿出来用时很扎台型。
随着时期变迁,特殊是这两年,手机支付越来越方便,这次动迁再次翻出这张卡,和丈夫商量后去银行注销了。

唐山路725弄29号统客堂翁翠喷鼻香

多年来,翁翠喷鼻香夫妇俩和小叔一家共享26.2平方米的屋子。
她以为还是蛮“乐惠”的,每隔一年半载就会添加一些新的陈设。
唯一不敷便是底楼太湿润,黄梅天更是难熬,鼻炎也一贯不见好。
有人开玩笑说,家里都可以种蘑菇了。

地上“躺”着“一帆风顺”的木雕艺术品,90年代初,月人为70、80元的时候这件礼品就要200多元,买来是想送给幼儿园老师的,女儿身体有点弱而且调皮,常常麻烦老师,心里总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送脱手的东西老师却武断不肯收,翁翠喷鼻香心里嘀咕,也只好过一阵子看看再说。
直到毕业,老师对女儿的关心一如既往,翁翠喷鼻香以为是自己小心眼了。

80年代末,爱俊秀的翁翠喷鼻香买了这条紫色方巾,后来有点发福,脖子粗戴不上,就给上学的女儿戴,现在外孙也用过。
搬走时,翁翠喷鼻香还将它挂在床头。

93年女儿读书时买的台灯,间隔都可以调节。
后来女儿终年夜,台灯又给婆婆用,为了不占地方,老公想办法改成壁灯,方便起夜。

安国路179号统三层阁王华萍

女儿刚刚读大学时,家里置办了第一台电脑,学旅游专业的她把同学聚会,和家人拍的照片都存在这张3.5英寸磁盘里面。
随着存储技能发展,像U盘、移动硬盘等更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涌现,3.5英寸磁盘已无用武之地,但它上面记录的那些欢快瞬间,永久存在。

唐山路685弄135号三层阁余一敏

立时要搬新家了,房间里承载了很多女儿小时候的影象,印象最深便是这幅小狗的装饰画,表妹来上海玩,姐妹俩去和平公园一起画的,由于妈妈属狗,女儿有心挑了这张卡通画上色。

20多年了,画上的颜色一点点剥落、泛黄,挂绳上也积了灰,女儿拍了照片放手机里珍藏,新居要有更好的期待。

电脑椅上的坐垫是用旧牛仔裤改的,口袋里放着一台MP4,那是余一敏住院开刀时,师长西席买来给她解解闷的,爱不释手。
随着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MP4也淘汰了,余一敏说让它随着老屋子一起消逝。

唐山路725弄45号 虞正祥

这根烛炬在抽屉角落里创造,20世纪60年代用电困难,限电、停电是常有的事,晚上就点烛炬。
现在电力保障稳定,很少用到烛炬了。

老虞的父亲曾经在有轨电车公司事情,反光镜、车钥匙等老部件也是当时这个令人倾慕职业的身份象征。

父亲是个有心人,收藏各种各样的电车票,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交通的发展。

唐山路685弄127号统客堂 吴荣娣

从大橱顶上创造这把秤时,秤砣已经不见,吴阿婆说可能被老鼠拖去了。
以前买菜怕缺斤少两,回家总要再称一下确认,上海人管这个叫“把家”。
这把秤已经有70年的历史,小到1两、大到30斤都能秤,在没有电子秤的年代,既实用又能磨炼脑筋的反应速率。
如果缺的多,要找摊主理论,大部分摊主还是认账的,这是个信用问题,否则牌子就做摊了。

吴阿婆说,现在不要说年轻人,便是她也不愿再用这样的秤了。

东余杭路1076号前楼赵云亮

这只涂锡的老式铅桶有40年的历史,当年花10块钱买,算贵的。
平时拖地要在底楼盛一桶自来水拎到二楼。
后来,老赵自己想办法在二楼装了水斗,铅桶用得少了。
他说,将来住进新居子,拖把肯定换成新式带脱水的,铅桶已没了用武之地。

这套小茶具还是赵云亮去无锡调理时给女儿买的,5块钱,小姑娘很喜好,常常邀同学上门喝茶,可以玩良久。
随着年事增长,这套茶具已有20多年不用了,就这样一贯放着。
现在想给外孙玩,男孩子不喜好。
老赵说:“这套小玩意不要有点可惜”。

为了有个固定的地方挂钥匙,老赵自己动手做了小摆设装在门边,出门时带上回来就挂好,习气了。
搬了新居,他以为不须要了,常日进门都有鞋柜,上面可以放钥匙。

东余杭路1076号底楼门面房 白斩鸡店店主王之松

20年前,30多岁的王之松把白斩鸡店开在了东余杭路安国路口,打上“美好人生 鸡不可失落”的广告,买卖非常火红。

动迁搬家那天,王之松把搬场的韶光定在清晨开市的老韶光,跟朋友借了一辆外地牌照的货运车,7点前上高架。
他将在松江老城区连续他的白斩鸡奇迹。

所有能带走的物品王之松都搬走了,拉上卷帘门,隔壁店主送来了大闸蟹,算是对两家友情切实其实定。
末了,王之松站在广告语前笑呵呵地留影,“如果买卖好,还得早起”。

栏目主编:张春海 笔墨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com

上不雅观*** 蒋迪雯 拍照宣布

来源:作者:蒋迪雯

标签:

相关文章

「手慢无」桌面手机支架8.8元还包邮

不得不说一款好用的桌面手机支架是上班族的必备神器,无论是事情须要还是中午追剧,手机支架都能带来更为便捷的利用体验。本日给大家推举一...

智能科技 2025-01-25 阅读0 评论0

《儿子爆笑运用说明书》2022最新版.doc

作者 | 青湘子很多妈妈跟我说:你看那些育儿专家说自己培养了多么精良的娃,实在不是他们的方法有多科学前辈,只由于他们生的都,是,女...

智能科技 2025-01-25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