鄌郚镇雅特乐器厂里,一位工人正在拼接琴头和琴身。都亚男摄
鄌郚镇的电吉他家当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目前产自鄌郚镇的电吉他占到全国电吉他总产量的40%以上。电吉他的市场紧张在外洋,产自鄌郚镇的电吉他销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
来到鄌郚镇,你会创造鄌郚镇的吉他企业老板与员工,身上的“摇滚”成分并不多,穿着朴素,措辞朴实,多数人也不会弹奏电吉他。吉他作为摇滚乐的“灵魂”,是如何扎根这个山东小镇的?鄌郚人又是如何将“鄌郚制造”销往30多个国家的?

鄌郚镇,不缺订单
“前天刚发走4条柜子,运往美国。”7月24日,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昌韵达”)创始人张建军见告,“昨天有家公司一口气下单了8个柜,目前接得手的订单量已经排到了11月份。”
张建军口中的“柜子”是指集装箱,在鄌郚镇,电吉他以集装箱计数不算奇异事。
鄌郚镇的电吉他家当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当时紧张生产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直到90年代初,彼时鄌郚镇创立了镇上第一家中韩合伙吉他厂——缪斯乐器厂,后来韩商撤资,节制技能的当地人相继建立起本土企业,一条成熟的电吉他家当链逐步由此而成。
目前,产自鄌郚镇的电吉他占到中国电吉他总产量的40%以上,销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如今,这个小镇,聚拢了乐器生产和配套企业100多家,年产约200万把吉他,年业务收入约10亿元。
鄌郚镇昌韵达乐器厂里,一位工人身后是成排的电吉他。都亚男摄
昌韵达是鄌郚镇规模最大的吉他企业,去年,年营收超6000万元,年产约15万把吉他,张建军说,“截至目前,今年已经干了10万多把,现在又接得手的订单是5万多把,估量今年整年订单量将超20万把。”
在昌韵达开车不到五分钟的地方,一座新工厂屹然而立,这是昌韵达的第三座工厂,今年8月开始投产。张建军见告,“订单需求增长之下,我投入2800万元建厂扩产,来做电吉他的配套音箱。”
可以说,一个小镇拥有一个没有明显淡旺季的家当集群,对付当地人来说是一件幸福事。鄌郚镇的电吉他家当,算得上是一个富民家当。
鄌郚镇昌韵达乐器厂里,一位工人正在利用工具作业。都亚男摄
鄌郚镇雅特乐器厂的一位工人正在调音。都亚男摄
鄌郚镇聚拢了乐器生产和配套企业100多家,小镇总人口8.2万,个中5000余人从事乐器及干系家当,电吉他厂的员工均匀月薪约五六千元,计件制下,部分员工月薪高达上万元。
“公司的100多名工人多数是周边村落落的农人,均匀月薪五六千元,高的能拿到8000元乃至过万元。”张建军表示,新建的第三座工厂已经招收了三十多位员工。
一道难题,两种解法
在鄌郚镇,有一个不成文的家当征象——“人力共享”,也便是说,一位工人能够同时在两三个工厂干:一位工人在其入职的工厂正常上班,而在上班之前、放工之后的空余韶光,去其他工厂打零工。一方面,计件制下,工人想要赚取人为之外更多的钱,另一方面,鄌郚镇订单多到“有干不完的活”,但缺适龄工人,尤其是技能工种。
缺工人,这是摆在鄌郚镇电吉他家当的一道难题。“即便人为不低,但镇上的年轻人多数还是选择进城务工,现在就涌现招工难的情形。”张建军见告。
与此同时,电吉他的本钱“大头”便是人力本钱。赵卫国算了一笔账,“相较于建厂之初,工人人为上涨约10倍,造这一把电吉他,光是人力本钱大约就有500元。”
鄌郚镇雅特乐器厂里,工人各司其职,分别在调音、组装部件。都亚男摄
早在本世纪之初,鄌郚镇电吉他家当的利润率能到50%,但如今,利润率早已减半,降至20%旁边。究其缘故原由,一方面是市场透明化和遍及率提高,另一方面是近20年来持续上涨的人力本钱。
匮乏的工人叠加上涨的人力本钱,倒逼鄌郚镇的吉他企业破局突围。
“我刚投入一批自动扮装备,抛光自动化程度能达到90%,不用全部人工打磨了,抛光这道工序找工人做太费时费力了”,张建军说,“抛光是40多道工序里最累的一道工序,设备不一定比人工抛光快,但对工人来说会更省力。现在年轻人很少进厂的,之前的工人现在逐渐都老了,要考虑体力的问题。”
张建军补充道,“往后,昌韵达会逐渐实现智能化生产,从而代替人工环节,比如制造琴头、琴体的数控机床,基本上到哪个工序,数控机床现在就能数控操作出来了。”
智能化生产来化解用工难题,适宜昌韵达如此体量的规模以上企业,对付中小吉他家当来讲,生产规模不大难以拉平设备更新的本钱。
鄌郚镇的招工难,还有其他出路吗?
7月24日下午,雅特乐器创始人赵卫国指着身后的非遗喷漆电吉他说,“和院校互助,让年轻人在体验之中去摸索学习制琴工艺。”目前,雅特乐器已和潍坊学院、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昌乐技师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成为学生的传授教化基地。
雅特乐器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互助的非遗喷漆电吉他。都亚男摄
“和高校互助的方向还包括设计研发,我们的第一个高校研发中央是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他们提出一起设计、研发、制作和发卖,这批非遗喷漆电吉他便是创新产品”,赵卫国认为,“不只我们企业,全体电吉他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也都可以成为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达成互助之后,每年都可以熟年轻人体验学习制琴工艺。”
这一点上,鄌郚镇政府也在发力。
鄌郚镇成立了乐器家当链党委,帮助镇上的乐器企业与四川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5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互助关系,先后引进省内外高校精良人才100余人。
自主品牌,一条不谋而合的路
电吉他的市场紧张在外洋,鄌郚镇生产的电吉他85%销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长久以来,主攻生产的鄌郚电吉他企业多为代加工,一把电吉他赢利的“重头戏”多数节制在南方省份的乐器厂或外贸企业手中。
当下的鄌郚镇,如何从一把电吉他身上赚到更多的钱?
作为鄌郚镇规模最大的吉他企业,同时也是镇上唯一一家规模以上企业,昌韵达以规模取胜。相较于其他小厂,昌韵达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消化以万计数的大单,同时,统一规制哀求下,生产效率更高,生产本钱更低,也因此受到大客户青睐,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带来了订单的相对稳定性。
不过,在鄌郚镇,更多的还是未能规模化的小企业,除了代加工订单,还会接单定制电吉他,虽然定制电吉他单价更高一些,但定制意味着生产周期更长,本钱也就更高。
另一条路,摆在鄌郚镇吉他企业面前——不经南方企业这道手,直接走向外洋市场。这难吗?难。难在如何卖出去。
摸索跨境电商、探求外洋客户、办理签证,都是“外贸”初学者的必修课。更主要的是,创建一个叫得响的自主品牌。
“上周一我儿子办好签证了,准备去美国找客户见面谈谈,往后直接自己出口。”2015年,张建军的儿子张隆纲大学毕业回厂事情,张隆纲创立了自主品牌“KRAIT”“ZLG”,拥有自营进出口资质,“通过线上直播等办法,现在咱家品牌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卖得很火。”
鄌郚镇昌韵达乐器厂展览馆的两把电吉他造型独特。都亚男摄
探索电吉他品牌培植,雅特乐器是鄌郚镇吉他企业里的“前辈”。
7月24日下午,雅特乐器创始人赵卫国在展览室和拍照师沟通拍摄新出的一批非遗喷漆电吉他,几十把电吉他样式无一重复,这是雅特乐器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的互助成果,“即便是让同一个人再造一把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让每一件乐器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便是定制的魅力。”
“用17年韶光在国际市场打拼,做一个中国品牌,被认可是很难的”,赵卫国说,但品牌叫响后,定价权和话语权也就节制在了企业手中。在雅特,销量最多的为3000元~6000元的电吉他,其次是8000元~1万元的电吉他。
早在2006年,雅特乐器开始从代加工转型自建品牌,专注于个性化定制,进军中高端市场。赵卫国那时的初衷是“何苦用我们的技能去做别人的品牌”,雅特乐器最开始通过跨境电商在环球被看到,后来逐步在21个国家建立代理渠道。
不过眼下,赵卫国正操持逐步取消每个国家的总代理,改为在每个国家发展经销商,“今年考试测验取消总代理,只认可他们为经销商,不让他们去垄断一个国家的发卖权。代理人线上线下全部代理,我们的线上就会受到一些制约。只有保留住了线上发卖权,才会更快开拓国际市场。”
鄌郚镇雅特乐器厂里的一排排电吉他。都亚男摄
此外,已是外贸“老牌选手”的赵卫国,开始在跨境电商上展开了他的新支配,“建立独立站,同时自建外洋仓,这样对电吉他的品控更有保障。”
通过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电吉他须要放至平台指定外洋仓,不同于普通货色,作为木制品的电吉他须要专业职员的保养和调音。自建外洋仓是赵卫国想到的办理办法,“这个设想已经开始落地,当前我们已在加拿大选好互助伙伴,后续将一步步推进实现。”
将视线拉回到鄌郚镇。“鄌郚镇乐器家当发展之初,有群山无高峰,单打独斗难以抵御市场多变的风险,连珠成串、抱团发展逐渐成为共识。”鄌郚镇乐器家当发展中央党支部布告玄海云说。
去年年底,“鄌郚吉他”区域公用品牌发布,这块牌子也挂在了鄌郚镇所有符合标准的电吉他企业身上。从此,鄌郚镇大大小小的吉他企业可以不再是“单打独斗”,从代工贴牌再到自主品牌生产,鄌郚镇吉他家当也迈向了新征程。
(大众新闻 都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