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些老字号,不但“不啃老”还要翻“新潮”
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2021年5月9日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老字号,是非遗文化的载体,城市变革的烙印,市井民俗的写真。面对快速变革的消费需求,老字号“转身”不易,有些已经陷入困顿,但更多的老字号“不啃老”更“不服老”,历经浮沉仍旧求新求变。

新华逐日电讯走进天津多家老字号企业:有的正加速向直播带货等新发卖渠道“开疆辟土”,有的则在“跨界互助”中寻到了新机遇。当老品牌、老文化、老技艺向康健风雅化转型、向青春个性化转型、向聪慧定制化转型,也就有了新顾客、新传承、新发展……
一根麻花里的“味蕾创新”
端午节期间,天津市河西区桂发祥直营店内迎来了不少顾客。除了有名中外的十八街夹馅麻花与精美新潮的节日伴手礼,店里的“迷你麻花”也登上发卖“C位”,掀起一波“囤货潮”。
“‘迷你麻花’的6个口味中,什锦味和十八街麻花的老味道一脉相承,尤其受顾客欢迎。老主顾把它看作浓缩版的‘十八街’,年轻人将它当成休闲款的小零食。”一位店员先容说。
出身于海河西畔的“十八街麻花”已经95岁了。在面、油、糖要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着用的年代,麻花是不少天津人眼中的“奢侈品”。
将桂花、闽姜、芝麻仁、核桃仁粉碎入馅,经由和面、和馅、对条、合条、手工搓制、炸制成型,再加上冰糖、青红丝……喷鼻香气扑鼻、材料丰富的夹馅麻花,被称作“拧出来的艺术品”,“不仅拧入了多种食材,更拧入了多元的津门文化。”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株式会社品牌总监徐燕青说。
在饭桌上“滋味儿不敷”的年代,麻花“以大为美”,“大麻花”也诉说着桂发祥的高超制作技艺。长达2米、重达75公斤的“麻花之王”,曾创下吉尼斯天下记录。
然而,随着物质的丰富与时期的变革,人们对休闲零食的爱好发生了转变——康健、便携,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需求。
分管产品研发的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株式会社副总经理赵铮说,公司通过直营店消费者反馈、市场部发卖部的定期市场调研结果等,理解到方便快捷、新鲜精细的“小食品”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决定研发一款“小而精”的“迷你麻花”。
然而难题紧随而至——受工艺限定,夹馅麻花难以“微缩”至3克以内,“迷你麻花”只能通过调味制成。
“夹馅是十八街麻花的‘灵魂’,调味‘小麻花’会不会短缺核心竞争力?”内部谈论时,不少员工也有些犹豫。
“想要跟上时期的步伐,就要肯考试测验、敢创新。”赵铮说。从买遍市情上的麻花产品、逐一品尝研究,到增减数味质料、反复打磨味道,再到调研年轻人的喜好、丰富产品口味……经由一年多的韶光,“小麻花”才终于“破茧而出”。2018年,遇上直播浪潮逐步兴起、休闲食品消费群体扩大,公司推出的“小麻花”一炮走红,成了备受欢迎的“网红爆款”。
“大麻花叫响了老字号的有名度,而小麻花帮我们打开了年轻群体的市场,不少年轻人由于小麻花认识了我们,由此爱上了老字号的老味道。”赵铮说。
适宜老年人的益糖高纤麻花,适宜“打工人”的速食特色食品,适宜外地游客、将天津地域元素融入造型的糕点八件……为了走出津门、“广交朋友”,近年来,桂发祥还在持续“扩圈升级”。
疫情期间,桂发祥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和变革,采纳线上直播、新媒体营销手段丰富产品发卖和营销渠道,考试测验通过流量主播直播带货、线上旗舰店直播活动等拓展客群,让老字号抖擞新活力。
“以前家里缺油少糖,顾客们总想着麻花的喷鼻香甜味儿;如今生活水平提升、各式食品丰富多样,我们不能按照单一化生产的老路子经营下去,而更要顺应消费趋势与时期潮流,在食品的风雅化、品质化高下功夫,这样才能让老字号的味道更好传承。”赵铮说。
一滴墨水里的“青春色彩”
旋开瓶盖,墨喷鼻香急速氤氲飘散;吸满墨汁,展纸悄悄写下美好光阴……在“书信时期”,物美价廉的鸵鸟墨水,见证了数代人的青春年华。
出身于1935年的鸵鸟老工坊是中国第一滴墨水的出身地。字画用墨水、打算机喷涂打印墨水、动漫专用墨水……数十年来,鸵鸟墨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不断翻新产品“花样”。
然而,消费者对传统书写需求的大幅低落,让扛过数轮变革的鸵鸟墨水一度迷失落了方向。
“2011年来到鸵鸟墨水时,公司正处于亏本运营状态。”天津鸵鸟墨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强回顾道,传统墨水市场竞争激烈、外部环境冲击连连,彼时的鸵鸟墨水步履维艰。
“以前老百姓险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产品却从某一刻起消逝在了家中,能不能推陈出新、让鸵鸟重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对我们而言是一项巨大的磨练。”黄强说。
转机之光,在一次“跨界”考试测验中不期而至。
第十三届全运会在津召开期间,天津市调集多家老字号品牌,在全运村落建起了品牌形象店。
“我们反复琢磨,决定推出一些适宜运动员、教练员的产品,带到店里展示。”黄强说,当时广受追捧的“秘密花园”填色画,给企业带来了启示。“我们立即以彩墨文创产品为方向动手研发,希望帮助运动员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全运会期间,鸵鸟墨水将彩墨套装与涂色书摆上了架,还专门开辟出了“解压画吧”。“本以为相对‘小众’,没想到画吧人气很旺,有的年轻运动员在店里一画便是一下午。”黄强说,这次考试测验让大家意识到,“老鸵鸟”在画材文创领域大有可为。
借着全运会的“东风”,公司正式迈出了文创产品开拓这一步。
“墨水便是书写用的,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已在公司事情了40余年的技能总监刘宝珠说,最初听到策划团队提出要开拓“莫兰迪系”“小清新系”颜色、在墨水里加入喷鼻香精等等“闻所未闻”的新观点,自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在墨水里加入喷鼻香精便是个大难题。”刘宝珠先容道,喷鼻香精不溶于水,一旦调制匹配不好,就随意马虎对书写的流畅性、稳定性造成影响。不过,为了知足年轻孩子“五颜六色的梦想”,刘宝珠和研发团队静下心来,开始专一“攻坚”。
调度用量配料、打磨颜色亮度……随着一个个技能难点被攻破,企业逐步研发了染料、颜料、荧光、sheen型等多体系700多种色彩及金粉系列墨水。此外,企业还不断挖掘国货的文化内涵,与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开展“IP联名”互助,吸引年轻用户。
“近年来,我国文具人均消费额逐年提升,海内文具消费呈现品牌化、个性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在消费升级力量的驱动下,彩色墨水必将成为带动鸵鸟墨水发展的新增长点。”黄强说。
一双布鞋踏上“云”端
父亲节将至,随着天津的疫环境势好转,金街上的老美华门店规复了昔日的热闹。在孩子的搀扶下,一位老人踏上店内的3D量脚仪,扫描数秒后,屏幕上很快显示出老人旁边脚的脚长、脚宽、踝围等详细数据。
天津老美华鞋业衣饰有限任务公司和平路旗舰店店长岳伟说,这台“聪慧仪器”搭载了六个扫描仪,能对顾客的左脚、右脚和脚底同时进行扫描,为他们量身定制得当的鞋履。
在这台代表“新技能”的机器不远处,店内展陈着一件老美华1911年就摆上了货架的“老产品”——“三寸金莲”坤尖鞋。短短几米间隔,浓缩了老字号穿行百年的变迁史。
1911年,天津人庞鹤年从鞋庄出师后,用自己积累下的本钱与父辈的投资,在南市盘下一座店铺,开起了鞋店“老美华”。从坤尖鞋、骆驼鞍鞋、杭元鞋,到津派旗袍、连袖男装、秀禾婚服……百年来,这家老店有不变的坚守,也有创新的思路。
“我们利用真丝、纯棉等材料,担保产品的质地与舒适度;还延请传统技师,严守流传百年的制鞋工序,留住宝贵的传统手工非遗文化。”天津老美华鞋业衣饰有限任务公司总裁董培植说,“这是企业的根与魂,也是秘闻之所在。”
老字号有一批“老粉丝”。在津城的“银发族”间,老美华始终站得稳、叫得响。为了适应老主顾的需求,除了鞋履,老美华的货架上还挂起了中式服装,高等服装定制业务也随之“上线”。通过顾客的反馈,又推出了防滑拖鞋、保暖衣裤等不少功能性产品,有的单品一推出销量就近10万件。
老美华以“老”有名、以“老”立身,但冲破顾客们对企业“仅适于银发群体”的“老印象”却并不大略。董培植意识到,吸引年轻人要“苦练内功”,却是老字号走得长远的必由之路。
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老字号“上云”的速率。早在2016年,老美华就开辟了线上发卖渠道,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新零售体系不断完善。疫情期间,老美华的“直播带货”也吸引了不少年轻网友。
“开通抖音直播间后3个月,发卖额就打破了百万元。”董培植感慨道,“之前销量最高的线下门店单日业务额都很难达到十万元,而如今,仅一个直播间单日的业务额就能有十万元之多。”
样式新颖、“量身打造”的产品更是老美华吸引“新主顾”的底气。来到店内挑选秀禾婚服的“准新娘”何女士说,她专程为自己和父母都定制了旗袍绣鞋。“鞋服的样式得体大方,既表示了传统文化,还兼顾了时尚元素,我和父母都很满意。”
“原来大多是子女陪老人进店购物,现在店里有不少父母陪着孩子选购旗袍婚服。”岳伟说,消费者的年事、地域分布更加均匀广泛,“除了京津冀地区的顾客,还有不少从广东、福建等地慕名而来,乃至有不少外国朋侪专程来这里感想熏染中国传统文化。”
“再过不久,企业就要迎来111岁的生日了。”董培植说,老美华历史虽久,却不肯望只是抱着金字招牌“吃老本”、当“啃老族”。“老与新并非背道而驰,而是能够互鉴交融。既要守住传统技艺,也得跟上消费变革的趋势,这样老字号才能真正‘行遍天下’。”
数据显示,天津共有中华老字号66家、津门老字号163家。“作为一座百年商埠城市,天津有浩瀚享誉海内外、深受老百姓喜好的商业老字号。随着天津造就培植国际消费中央城市的步伐加快,这些老字号纷纭迎来了新生。”天津市商务局干系卖力人说。 (刘惟真、王井怀)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