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说产品经理要有2个模型,即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这的确是产品灵魂的一部分,因此“不可不察”。
但是,在2B领域做产品事情,由于业务的繁芜性、用户群体比较强的角色性、系统对业务覆盖度不同、系统的理解和学习周期长等缘故原由,一个好的产品就须要以更多的角度来研究和建构业务、用户、产品的内在架构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不同环节通过清晰有效的设计决策,来办理以上各问题或寻衅。
我在2B SaaS产品事情中,通过6个模型,建构产品灵魂,管理产品的核心资产,辅导产品设计、开拓的事情。

这里要澄清几个差异:
业务模型≠ 产品业务逻辑模型:业务模型是业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全量模型,产品可能实现全部,但更多可能是只实现个中一部分或一个层,用来供应业务中的一部分支撑工具。其余的部分须要靠其他工具或软性但流程、制度等完成。其余的产品业务逻辑模型还包含产品本身附加的观点及其关系,比如用户、权限、配置、虚拟观点等。因此产品设计者要锚定产品代价定位,决策业务是
产品内业务逻辑模型 ≠ 呈现模型:大略来说,便是里子和面子的差异,便是我们虽然清楚地知道地球表面的山川河流、化学元素,但并不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是真的有个铁核,或者说内部究竟如何构建起来的。前者设计目标因此产品内最佳设计来实现须要的业务,后者设计目标是方便用户理解和节制产品里的业务能力。
很多时候,产品里的逻辑不一定原封不动的展现给用户。呈现是产品通过设计表达出来的模型,即希望用户如何理解和利用产品。
呈现模型 ≠ 用户心智观点模型:呈现模型是产品设计者的设计目标和呈现结果, 用户心智观点模型则不是客不雅观的、乃至不是有形的,紧张靠产品设计者在代入用户身份后感知到的产品状态。 我们在各块业务上,通过代入用户,成为“傻瓜”,建立目标观点模型,在反过来校正呈现模型,使得呈现模型与用户心智观点模型只管即便同等。
可以通过与已知设计工具的比较对应,来帮助理解各个模型的定位和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真正完备一样,而是拿来做个理解模型的“方便法门”。
结合信息体验要素的5层架构来理解,用户模型和业务模型可以对应计策层和范围层、构造层对应产品业务逻辑模型、框架层表现层对应呈现模型。结合用户体验舆图和做事舆图来理解。用户心智观点模型对运用户感情体验、行为、疑问、感想熏染、想法这一层;呈现模型对应系统在行为、触点中供应的观点和页面呈现;产品业务逻辑模型类似做事蓝图的line of interaction以下部分。有些产品由于业务模型的取舍做的不好,导致功能冗杂难用、大量详细客户的适配开拓;有些产品将内在逻辑直接呈现在客户,导致用户感知繁琐、甚或无法理解,末了评价功能都有但不好用; 有些产品以产品设计者视角设计了完美的呈现办法,但从用户视角感知却繁琐、不好理解、未便利等。
通过这个6模型的框架,产品设计团队可以明显区分理解业务、理解用户、产品的业务逻辑设计、产品体验设计、代入用户评价和改进产品等各阶段的事情内容和输出,并在逐层推进中,决策信息的增减取舍、显藏映射等,终极完成一个好的2B产品。
本文由 @养条虎头金 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不雅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供应信息存储空间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