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环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环球供应链格局呈现出5大趋势:从环球分工向区域聚拢转变;从高度集中向多元化、近缘化转变;从网络构造向研产消一体化转变;从劳动力偏好向数字化驱动转变;从市场化竞争向政治权利竞赛转变。
那么,在当前环球供应链重塑的过程中,作为天下工厂、环球制造业中央的中国,具有哪些上风与劣势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在环球供应链中具有四大上风和五大劣势:
四大上风:

一、中国制造业供应链规模弘大,家当配套完全
随着环球供应链的调度,中国作为环球供应链区域中央之一,在环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和浸染也将发生一定变革,但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规模弘大,家当配套完全这一竞争上风是任何国家也无法取代的。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2年位居环球第一,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环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近30%,相称于美国(16%)、德国(7.4%)、日本(5.2%)三国之和。在环球霸占绝对上风,越南和印度等国在短韶光内无法超越。
数据显示,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天下第一,环球90%的个人打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和63%的鞋子均产自中国。
其次,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完全。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环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度当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一旦供应链遭到毁坏,可以在较短的韶光内自主修复。
事实证明,天下各国对付中国供应链高度依赖。据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环球186个国家和地区中,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国的有33个,第一大入口来源地是中国的有65个。而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占环球比重也在持续提升,2020年达到19.5%,明显高于美国的5.0%、德国的9.6%以及日本的4.5%。
二、中国正在形成新的竞争上风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在劳动生产率、数字化转型、根本举动步伐、市场规模等方面的高性价比上风日渐凸显。同时,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履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的政策举措。
这就匆匆使中国在供应链综合效能、创新运用处景、开放型经济系统编制等方面形成了供应链竞争新上风,对跨国公司投资仍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今年前5个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642亿元,同比增长17.3%,仍旧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
根据天下劳工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是环球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国家,年均增长率达6.7%,高于环球均匀增速5.1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劳动生产率为16512美元/人。显著高于越南3905美元/人、印度6688美元/人和印尼9151美元/人。
三、中国具有环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
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是引发环球供应链活力的主要引擎。同时,在此根本上,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营造公开、公道、公正的营商环境,打造各种开放平台载体,为跨国公司完善在中国的投资布局保驾护航,创造创造出了供应链的环境上风。
实际上,海内市场的大小及性子,在打造国家竞争上风中具有关键浸染,它不仅影响市场规模和效率,而且还将成为构筑家当集群、打造家当上风的驱动力。通过及时创造海内市场需求的形态和特色、构筑海内市场的独特竞争上风,更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国际竞争上风。
四、快捷、高效的物流业为中国供应链建立了竞争上风
中国最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上风也进一步增强。环球港口货色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港口中,中国分别占了8个和7个。而且紧张港口均匀作业韶光明显优于国外紧张港口。
数据显示,2022年5月,我国集装箱港船舶均匀的在港韶光、在泊韶光分别是1.98天、1.04天,明显低于国外紧张集装箱码头均匀水平的3.3天和2.4天。
五大劣势:
一、在环球家当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一些关键核心技能和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
目前,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低端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正在向中高端冲击,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设备、高铁、5G通讯设备、电网技能等高端制造方面,中国已经从过去的跟跑发展到现在的并跑,某些领域乃至处于领跑上风。
此时,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助,就由过去的“互补关系”变成了“竞争大于互补”的关系。
西方国家为了与中国竞争,压制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进步,一方面开始收窄对我国许多领域的技能授权和零部件供给;另一方面,又把它们所能掌握的许多低端制造业转移到越南和印度,防止在入口上过度依赖中国。
这种与中国脱钩的行为,就造成了目前环球供应链的变革。不过这一脱钩只能是部分脱钩,由于环球供应链根本离不开中国,但部分脱钩将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互助机会减少,如过去互助90%,今后可能仅互助30-50%。
二、供应链的安全运行存在问题,高科技企业正面临被美国“精准脱钩”的风险
我国深度参与了环球分工,但在一些前辈的、主要的核心材料上还要依赖国外供给。一些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等严重依赖入口,关键技能节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
当前,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体系性竞争者”和“制度性竞争者”,要与中国展开长期的“大国竞争”。这是中国今后必须面对的国际环境,对此不能抱有任何抱负。
拜登政府对华遏制政策由”全面脱钩“转变为”精准脱钩“,采纳”小院高墙“策略。一方面,精准选择”技能脱钩“所涉及到技能领域,限定在被认为影响未来经济、军事和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技能与干系供应链。
另一方面,折衷盟友重构关键技能供应链,与加拿大、韩国以及欧盟分别建立告终合研发事情操持。
三、部分家当面临家当转移和贸易转移双重风险
在环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跨国公司更加看重安全性,它们将通过多元化家当聚拢以增强家当抗风险能力。多元化的过程,可能会导致我国一些家当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家当外迁压力。
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本钱,过去曾经是中国参与环球竞争的主要推动力,但是这些传统上风正在消逝。
事实上,目前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外迁,便是劳动力本钱的比较上风所造成的结果,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劳动力本钱是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本钱的1/5、1/3,现在已经反转,我国的本钱是越南的3-5倍,老挝的本钱则更低,以是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都已移至东南亚和印度等国。
目前,一些周边国家已将疫情看作是吸引家当转移的一个主要机遇。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匆匆使外资加快了进入东南亚国家的步伐,而越南、印尼、柬埔寨和印度等国,则利用国际经贸规则及廉价劳动力的上风,与我国争夺跨国直接投资。
四、中国的做事业特殊是生产性做事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不敷
随着环球要素禀赋格局的变革,环球家当链将在中长期呈现出知识化、数字化和成本化趋势。在此过程中,环球分工的比较上风格局将会被重新定义。一些国家虽然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和本钱比较上风,但是由于数字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干系根本举动步伐掉队,因此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行业缺少高端创新型领军人才
我国存在人才的构造性不敷,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精良技能工人的缺少,已经成为制约家当升级,阻碍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瓶颈。
结语
展望环球供应链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要想连续巩固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并进一步得到竞争上风,必须冲要破高端制造与尖端科技这两大难题,与此同时,也有必要出让一部分低端制造给东南亚国家和印度,让这些国家去补充中国度当升级后留下的空缺。
而且从经济发展客不雅观规律来看,部分低端制造业纵然强留也留不住,不如主动放弃,集中全力搞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出一个升级版的中国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