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该当算是互联网从业职员耳熟能详的一个方法了,目的是群策群力最大程度上发散出有创意的想法。在我有限的不雅观察里,纯用户产品团队对这个方法的利用会比较多,但是不少属于“互联网+”范畴的业务,对付这个方法利用会较少或者是用的方法不对。
为什么呢?
由于互联网+后边的传统业务(比如金融)自身已经有了多年沉淀下来的流程、规则、规范,不少在个中浸淫良久的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履历主义和刻板印象,日常乃至会对付一些“分开知识”的“奇思妙想”冷嘲热讽(很不幸,我自己在日常也会偶尔犯这种问题)。

01 为什么须要头脑风暴?
诚然对付如金融这种强监管的业务而言,它受到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明规则、潜规则的约束,对付参与头脑风暴不清楚背景的情形下,头脑风暴出来的很多建议可能都是不能试探的雷池 ,以是收益并不会如纯互联网业务(如吃喝玩乐)收益那么大。
只管如此,在自己的团队里我还是尽可能的去以这种形式和大家开展谈论,乃至日常的业务谈论也会将开拓团队纳入个中,由于头脑风暴可以很好的营造团队平等、信赖、透明沟通的氛围,进而打造团队协作的默契。
正这样多人搞不懂KPI和OKR的差异,KPI是从上拍下来的,OKR很大程度上是团队成员谈论出来的,由于“高下同欲者胜”,很多时候我们苦恼团队默契程度低、沟通苦难,正是由于协作链条高下游只是一味的期望对方接管自己的想法或任务,而忽略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高下功夫。
而头脑风暴则是一个需求或项目的最初的开端,在这个出发点将协作链条的所有人裹挟进来,让大家参与谈论,出于“承诺及同等”的生理规律,本色上可以为后续的项目推动打下非常好的沟通根本。
实际上在我的履历里,全体团队的默契度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建立起来的,其余通过这个过程研发团队也能不断与产品、运营拉齐在业务的认知,特殊是一些有关业务模式、开展思路、业务知识的信息。
以是总结来说撤除常日产出有创意的想法的代价外,头脑风暴还有如下好处:
打造团队默契度为项目顺利开展打根本拉齐所有团队成员对业务的认知02 头脑风暴怎么做?第一次系统的打仗“头脑风暴”方法还是很多年前在网易的一次内部培训,当时培训因此一个关于IDEO 的记录片开始的,IDEO是环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可以说是“创新设计”的代表公司之一,曾于1982年为苹果公司设计出第一只鼠标。
1999年美国广播公司的著名晚间节目“夜线”决定制作一档特殊节目,让不雅观众可以管窥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他们联系了IDEO,向他们提出了一项寻衅:在五天韶光里重新设计人们日常利用的购物车。
终极,IDEO通过三步流程,:以用户为中央的需求洞察(Insighting)、深层而多样的创意引发(Ideating)、快速且低本钱的反复验证(Iterating)在5天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个中深层而多样的创意引发便是指头脑风暴环节。
当时自己初入互联网行业不久,虽说记录片中所用的方法自己都知道一些,但是直不雅观的看到一群人他们如此连贯、灵巧的将这些方法利用自若,充满创意、快速的办理了生活中可见的一个产品设计问题,坦白来说给自己感想熏染还是很震荡的,就好比自己在大学期间看到一个同学行云流水的的演出自己熟知的军体拳时的冲击,原来同样的“配方”在高手的手中可以演绎出完备不一样的味道啊!
所有的理论方法都重在“学甚至用”,以下不做大而全的方法先容,紧张分享下自己实操中的履历和心得。
全体头脑风暴紧张分为两个阶段:发散-收敛。
全体会议指定一名主持人,由其公布谈论的主题和坚持会议规则。
1. 发散阶段
发散阶段便是大家洞开了想,不设限,个中有两个主要原则:不否定、保持气氛的轻松愉快。
不否定是为了鼓励大家揭橥见地,再离谱的想法也不可以揭橥否定见地,实际上团队中履历比较丰富的同学尤其要把稳这点,由于自己的专业性,否定在自己看来是不靠谱的见地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在这里须要自己主动的克制,或者是由主持人坚持秩序。保持气氛的轻松愉快也是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天马行空的去想,关于这点乃至可以购买一些零食,一边吃喝一边谈论(当年在网易时确实是按这个流程来操作的),当然这个可以因各个团队的实际情形而定,如果团队氛围比较严明,可以通过这个形式来强行营造轻松氛围。在发散阶段,在我的实操履历里,为了避免有的同学想法很精彩抑制了其它同学的想法,以是不会采纳公开拓言,而是会给每个人发一张便签纸,同时限定最低的想法条数哀求,在限定的韶光里让大家填写。
这样可以“逼迫”每个人都能无压力的贡献自己的想法。
所有同学填写完毕后,由主持人网络汇总,轮流由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背后的思路,主持人在白板上列出,个中相同或类似的想法可以合并,汇总完毕后大家再根据每个想法自由谈论。
2. 收敛阶段
然后进入收敛阶段了。
收敛阶段便是要把现实的一些约束条件引入进来,比如本钱、可操作性、收益等,让大家共同选出符合主题的“最优解”,在这里一样平常可以在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是定性的选,每个人选出认为的最好的条想法,一种是定量的选,10分制,每个人给每个想法定量的打分。
详细为了避免大家的“从众”行为,同样会先由大家在便签纸上写好,然后交由主持人汇总,汇总后同样轮流由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打分的依据。
个中讲解依据的部分也是尤其主要,由于有时候答案并不主要,主要的是答案背后的推演过程,这个过程每每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03 一个实例
以下列举一个几年前的实际案例,背景是即将上线一款航班耽误保险产品,期望通过头脑风暴找出可行的营销推广方案,全体头脑风暴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找出可以营销的工具及场景,一部分是找出可以营销的渠道和办法。
发散阶段时第一部分限定格式为:who(营销工具)、what(场景)、why(购买动机);第二部分限定的格式为:触达办法、形式、利益点。
全体过程所有的研发同学也都参与个中了,不少很好的想法正是由他们贡献的,详见如下:
1. 用户需求场景
2. 推广方案04 结语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意思是说道理很近却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事情很随意马虎却按困难的方法去办理。
大家自媒体的时期,方法论层出不穷,很多产品人喜好沉迷于这些眼花缭乱的方法之中,我曾经也是,殊不知对付做产品来说大略的方法实际上才是最有效的,好比马化腾“10/100/1000”的用户研究方法之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磨练(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网络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比如“头脑风暴”之于团队的创新思维、凝聚力的塑造。
知行合一,与大家共勉。
#专栏作家#
奇文天翔,微信公众年夜众账号:产品一二三,大家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8年产品经理履历,曾在网易、海内某龙头金融集团卖力用户产品,当前在某移动互联网巨子卖力金融子业务。
本文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容许,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