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我国东北边陲,珍宝岛的炮火硝烟还未散尽,一个代号为“8233”的军工厂,在黑龙江省五常县的崇山峻岭中悄然出身,它便是后来的国营曙光无线电厂,一个在三线培植浪潮中,从无到有,几经辗转,终极扎根于拉林河边,书写了半个世纪奋斗史的电子工业基地
这段历史,如今已鲜为人知,但对付亲历者而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为国家工业发展默默奉献的日昼夜夜,却犹如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永久无法磨灭

“靠山、分散、暗藏”:8233厂的初创与迁居
1969年,为了应对当时繁芜的国际形势,中心做出了“三线培植”的计策支配,将国防工业基地向内地和边陲转移,就在这一年,五常8233厂的培植被提上了日程
最初,8233厂选址在五常山河屯林业局东南约91公里的“长征经营所”,一个位于张广才岭深处的偏僻山沟,这里人迹罕至,符合“靠山、分散、暗藏”的选址哀求,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交通不便,也为日后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寻衅
1970年3月,第一批培植者踏上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地皮,他们砍伐树木,搭建大略单纯住房,在艰巨的环境中开始了8233厂的培植,同年年底,工厂初步建成并投入生产,紧张生产电子器件外延片
山区湿润的景象很快便暴露了问题,由于空气湿度过大,严重影响了电子器件的生产质量和稳定性,1971年,8233厂向四机部提出了迁居申请
1972年,8233厂几经周折,终极确定迁居至阿城县郊,但由于资金等缘故原由,迁居操持再次搁浅,同年8月,在黑龙江省电子局的折衷下,8233厂与阿城县无线电厂合并,利用其厂房进行改建,并更名为“国营曙光无线电厂”
拉林河边的第三次创业:从军工厂到民用电子厂的转型
1973年,8233厂迎来了第三次,也是末了一次迁居,这一次,他们落户在五常拉林镇东,原黑龙江省水利专科学校的校址
此时的8233厂,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工厂,军代表已经撤出,工厂开始转向民用电子产品的生产
面对新的环境和寻衅,曙光人没有退缩,他们战胜了迁居带来的各类困难,在水利学校的根本上对厂房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并积极开展半导体器件的研发事情
为理解决技能工人短缺的问题,8233厂还独立重生,在山上老厂区创办了电子技校,并随工厂一起迁至拉林镇,这所技校后来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电子工业技工学校,为全省电子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五十年的风雨进程:两代人的青春数代人的影象
从深山密林到拉林河边,五常8233厂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进程
在最初的山区岁月里,老一辈三线培植者们住草棚,战天斗地,战胜了凡人弗成思议的困难,为工厂的培植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对付那些跟随父母来到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那段虽然艰巨,却也充满童趣的光阴,也成为他们生平中最难忘的影象
迁居到拉林镇后,8233厂经历了从操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军工厂到民用电子厂的转型,他们生产的产品也从最初的电子器件,扩展到逆变器、收音机、电视机互换调压器、数字真空度计、粮食含水率快检仪、压力传感器、盗情自动报警仪、铅蓄电池、合金道具、儿童电瓶车等等,险些涵盖了当时所有与电子干系的领域
每一件产品,都凝聚着曙光人的聪慧和汗水,也见证了那个时期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进程
不为怀念只为不被遗忘:三线精神的传承
如今,五常8233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义务,曾经辉煌的厂房也已不见踪影,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为国家工业发展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却永久值得我们铭记
2020年,12位曾经在8233厂事情和生活过的三线子弟,自发组织起来,历时三年,编撰了一本名为《影象8233——光荣与梦想》的纪念册
这本布告载了8233厂从筹建到迁居,再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更记录了无数个普通三线培植者的奋斗故事和动听细节
正如书中所写:“不为怀念,只为不被遗忘”,这段尘封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三线精神,也该当得到传承
五常8233厂的故事,只是中国三线培植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分外的年代,无数个像8233厂一样的工厂,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拔地而起,为国防培植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日,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思念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雕琢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对三线培植的影象和感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勾引。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韶光删除内容!
如有事宜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变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