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县农机厂,当地百姓称为“东门机器厂”,位于巢县东门,近火车站。1971年,我从屯子抽调到巢县农机厂,被分配到钳装车间,拜技能高超、履历丰富的周师傅为师。开始了三年的学徒生涯。当时,从知青中抽调到农机厂的人共有60名。
东门机器厂大门
1971年的农机厂,处于茂盛发达的阶段。工厂有铸造、板金、铸造、修配、热处理、电镀、金工、钳工、装置等车间。为了实现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器化”的伟大目标。国家为这家县级企业配备了前辈的机床设备。有沈阳机床厂生产的620车床、上海机床厂生产的磨床、北京机床厂生产的万能铣床。铸造车间一排排汽锤整洁的排列在车间里。

机器厂车间内景
混流泵是厂里的紧张产品。混流泵是一种移动方便,构造轻巧的抽水机。长3.5米,直径15公分。一个人扛在肩头就能移动。带滤网的一头插入水中,那头根据须要接上扬水管。启动电机就能抽水。事情时靠在田埂边,直接往田里送水。农人很形象的称为“靠埂泵”。第一代“33型混流泵”的研制是借用国外一种多节深井泵的构造移植过来的。这种新型的混流泵适用于皖中丘陵地带的屯子利用,深受广大农人兄弟的欢迎。
以前,巢县农田灌溉靠水车,水车以手摇为主,那手摇的把称为车拐。水车是木制的,槽形。槽内安顿了有“枢纽关头”相连的刮板。靠人力脚踏或手摇带动刮板在槽内移动。将水从低处车上来。现在的年青人可能没见过。
用木质水车车水,劳动强度大,事情效率很低。巢县农机厂研制生产的混流泵,用电机驱动,抽水高度达到3.3米,把农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人从中尝到了机器化带来的甜头,甚至产品供不应求,靠操持分配。
农机厂的技能力量是比较雄厚的,个中“Z工”和“L工”两位是北京下放的专家。他们都毕业浙江大学“流体力学”专业,是北京“八机部”从事水泵研究的专家。当年,听说这两位水泵专家举家下放到农机厂来了,都是爆炸性的新闻。“流体力学”不但是水泵设计的根本,也是多种学科研究的根本。那时巢县英雄山上安置的防空警报器,便是“Z工”根据流体力学的知识设计制造的。
专业人才来到巢县农机厂,该当是千载难逢的。然而在文’革这个波折悖扭的年代。他们所遭受到的报酬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被双双下到车间当工人。“Z工”和我同在钳装车间。从事的事情,便是为水泵法兰钻孔,“L工”在金工车间当磨床工。他们的学业专长就这样被荒废了。
更为荒谬的是,这对来自北京诚笃巴交的知识分子,竟被当作“516”分子被清查、批斗。说诚笃话,实在他们连啥叫“516”都弄不明白,就莫名其妙的进了学习班。我至今也没搞清楚,当年清查“516”是为了什么?
机器厂阁下的马路——朝阳路(王传芸 图)
“Z工”进学习班时,她爱人刚生产在月子中,家里还熟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厂里的工人从心里同情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但是稍有表示的群众,立即遭到来自上面的求全谴责。直到学习班草草停止,人们才明白,上面要的便是所谓的成果。至于事实如何,根本无关紧要。学习班真正的效果,便是那批满腔热心来巢湖的专家因此伤透了心,个中包括留苏博士等各种顶级的人才。文‘革结束后,他们纷纭离开了这伤心地。实在真正遭受丢失的,是地方上失落去了一个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机器厂拆迁工地(王传芸 图)
十年年夜难如梦一样过去了,知识分子又有了用武之地。“Z工”和“L工”二位水泵专家放下个人恩怨,为工厂设计了具有国际前辈水平的“54式混流泵”,替代老式的“33”泵,成为部优名牌产品。小小的县农机厂也因此提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他们为农机厂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