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 王烨捷
10月22日,复旦大学康健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央(以下简称“复旦控烟研究中央”)发布的《***营销及对青少年康健影响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调查期间,在一个月内曾考试测验购买***的青少年中,2/3都成功购买到***。
这项报告是基于对2405名来自上海、成都和广州的初高中学生所作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青少年中的108人曾利用过***(约4.5%),87人(约3.6%)在过去30天考试测验过购买***,个中有66.7%的人成功买到了***。

青少年获取***的紧张路子是:线下实体店购买、网络购买、他人赠予、便利店购买等。个中,线下实体店购买占比为42.4%,网络购买比例为38.8%,他人赠予占比28.2%,便利店购买占比16.5%,药店购买4.6%,其他渠道获取占比13%。
令人揪心的是,无论青少年从网络渠道还是线下便利店渠道购买***,都在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范围之内,却屡禁不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曾联合在2018年、2019年两年出台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的通知布告》和《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通知布告》。但面向未成年人的***发卖,呈现出“打击一阵、消停一阵;打击过后,连续专横狂”的状态。
南方都邑报吴斌曾长期跟踪控烟宣布,他在研讨会现场拿出了一组由其邀约初二学生帮忙去便利店购买***的暗访***。***显示,十多名参与暗访的初二学生均在便利店轻松地买到***。有不少店员还向初二学生推举不同口味的***,“这是巨峰葡萄味儿的,这是牛奶味儿的,都很好吃。”
复旦控烟研究中央主任郑频频认为,这解释监管部门对***等干系产品的监管有待力度提高,“关键问题在于对***认定上,是否将***纳入到烟草的监管体系中。”
把稳到,此前学界也曾提出过“禁止***利用调味剂”的建议,学界普遍认为,不许可***利用调味剂能有效杜绝部分未成年人购买这种产品。但在***厂商及多方浸染下,这一建议未能得到推广。厂商声称“禁止利用调味剂不利于取得积极的公共卫生成果”。
夏日百喷鼻香果、长岛冰茶、白桃乌龙、冷萃凤梨……这些都是目前市情上可以买到的***口味。“市场上的***产品约1.6万种,这些口味添加剂倍加吸引青少年打仗尼古丁并成瘾,一些口味添加剂可能带来康健风险,如有喷鼻香草和肉桂醛的添加剂会增加***气溶胶的毒性,而***的营销也在吸引着诸多青少年,可能会成为青少年培养吸烟习气的一个路子。”天下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无烟草行动技能官员孙佳妮认为“***并不屈安”,“它所产生的气溶胶中含有尼古丁和对利用者、非利用者都有害的有毒化学物质,同时***利用会使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风险增加。”
青少年第一次利用***的年事绝大多数在10-15岁,也便是初中阶段。郑频频认为,这符合这个年事段青少年对吸烟的好奇,以及叛逆的特点。
但问题是,日常以学业为主的青少年究竟是如何打仗到“***”干系信息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宣扬可谓无孔不入影响到青少年。15%的青少年在学校附近的商店看到过***,有1/3 的青少年表示在最近一个月内看到***广告。
被调查的青少年“听说路子”紧张是社交媒体和线下实体店,分别占50.5%和49.8%。广播电视、网站、周围人利用或分享、报纸期刊、其它渠道分别占比为47.2%、36.6%、35.6%、33.9%和6.7%。
“现在涌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控烟机构没声音,(***)营销软文满天飞。”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黄彪文重点研究了***的干系宣布后创造,媒体对付***的宣布以***导向为主(73.8%),但也有10.3%的宣布是***生产厂商的纯营销软文,这些软文的发布渠道以综合类网络媒体(40.18%)为主。这与以往控烟宣布紧张由主流媒体和地方都邑类媒体为主不同,“环绕***的谈论紧张生动在网络媒体和财经类媒体上。”
黄彪文说,近年来,一方面***厂商通过“讲好故事”拿到了大量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自媒体、营销号等缺少监管的媒体兴起,两者结合,给了***较为宽松且快速的“出头”机会。“控烟机构所作的宣扬,大多在主流媒体层面,不如***号、营销号等传播来得广泛,造成了机构看似’没声音’的情形。”黄彪文说。
郑频频团队此前监测了104个中文***企业官方网站创造,仅43%的网站对用户的进入年事进行了限定,但这样的限定并无任何详细的验证哀求;76%的***网站没有任何康健警示声明;部分含有康健警示信息的网站还存在诸如“***只是减害产品,对康健仍可能有害”这样的模糊信息,“警示力度明显不足。”
据悉,青少年多数在利用***后会产生不适。108名利用过***的青少年中,50名(46.3%)青少年自述发生过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咽喉刺激或咳嗽(14.6%)、口干痰多(9.8%)、头痛恶心(8.5%)、鼻腔刺激或不适(6.1%)、肠胃不适(4.9%)、眼部刺激或不适(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