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电梯没有控制芯片,都是靠机械控制上下的吗
朋友们好,我是电子及工控>技能/strong>,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电梯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了,因为现在的电梯引入了各种先进技术,比如在控制电路方面,使用了PLC控制技术;为了使桥箱运行的平稳,在拖动方面又使用了变频调速控制技术;另外还增加了物联网通信技术、信号传感技术等,可以对电梯桥箱内的情况实时监控、实现报警等功能。
我们把时间倒退到四十年以前时,当时正处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那时的电梯基本上都是采用继电器控制方式,比如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是用交流接触器控制的;电梯的控制线路的联锁关系使用中间继电器;电梯楼层的控制使用的行程开关;电梯在楼层停留的时间使用了时间继电器控制等。因此最初的电梯控制电路中使用了大量的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位置开关、按钮等,这些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顺序控制、循环控制。
总的来说,以前电梯是以继电控制线路为主,加上使用了大量机械式的行程开关。这些致使以前的电梯控制柜体积比较大,并且电气控制柜距离电梯不能太远。在接线方面,由于以前的电梯采用的大量的继电器,和行程开关,使接线量比较大,所用的导线较长,控制方式单一,不能实现优先级控制。尤其在电梯出现故障时,查找故障比较麻烦,电梯维护也麻烦。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朋友们讨论、分享。感谢点赞。
我公司1991年前按装了1000公斤载重量的客货电梯,至今巳30余年,目前还在使用,(见下图1一5图片),电梯电器的控制装置都是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电梯开关门有时间继电器控制,每层传输信号有行程开关控制,机械保险装置有限速器,因此40年前的电梯不是靠单一的机械装置控制,使用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电梯的功能都一样。不过电器控制箱要有占用很大空间。
30年后的2021年5月份,公司又按装了载重2000公斤的客货二用电梯,如今的电梯电器控制装置,都以电脑编程集成电路,变频器控制电机,极大地缩小了总控制箱的体积,电梯曳引机都比几十年前重量轻了!(见下图)机械限速器功能更完善。(下图三)
公司最近又准备在新大楼完工之际按装一部2000公斤载重客货电梯,今天刚运送到!
电梯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芯片并不能取代机械,芯片的出现只是以数字化集成电路取代了过去用继电器搭建的逻辑电路,减少了大量接点,使控制系统变得简洁可靠,降低了故障率。但是电梯的上下,开门,关门,平层等动作仍是需要机械系统来执行,芯片只是控制电动机来驱动机械拖曳系统,并不能取代机械>自己/p>
由带刹车的卷扬机控制。
一,上升:
开始上升开关,刹车松开,电梯上升。
二,到达楼层后,开启停止开关,电梯停止,刹车抱紧。
三,开启下降开关,刹车松开,电梯下降。
四,到达地面,开启停止开关,电梯停止,刹车抱紧。
如此循环…
现在非常寻常的的电梯,其实它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电梯使高层建筑尤其是摩天大楼成为了可能。
电梯的原型最早出现在古代的中国及欧洲各国,通过辘轳等工具垂直运送人和货物。辘轳的本质就是通过连续传动的杠杆来提高劳动效率,通过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或者货物。
现代的升降机是十九世纪蒸汽机发明之后的产物。1845年,第一步液压升降机诞生,当时使用的液体是水。随着工业化的开展,液压自动升降机普遍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车上卸货,又比如站在一台升降机上粉刷墙壁等等。
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深入的过程中,垂直运送货物和人员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蒸汽升降机却一直解决不了一个关键性的安全问题:只要起吊绳突然断裂,升降梯便会急速坠落到底层。
1853年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了自动安全装置,大大地提高了钢缆曳引升降机的安全。奥的斯将带有锯齿状的铁条固定在导轨上,在轿厢的上部设置了一个弹簧片,将其与机械联动装置和制动棘爪连接起来。曳引绳破断时弹簧片恢复原始形状,强迫机械联通装置动作,然后制动爪伸入锯齿状的铁条阻止电梯下落。
1857年3月23日美国纽约一家楼高五层的商店安装了首部使用奥的斯安全装置的客运升降机。自此以后,升降机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高速的发展。最初的升降机是由蒸汽机推动的,因此安置的大厦必须装有锅炉房。
1880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使用了电力的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才正式的出现。
电梯的驱动>体系/strong>
目前我们见得比较多的电梯采用的是曳引式,需要在井道的顶部设置一个机房。由多条钢缆把轿厢悬挂在升降机井顶部机房的曳引轮上,钢缆另一端悬挂作平衡的对重,配重一般为轿厢加上50%负载的重量。
当轿厢移动时,配重会向反方向移动,曳引轮依靠钢缆的粗糙表面及引轮上坑纹之间的摩擦力来拉动轿厢。所以当钢缆或者曳引轮用旧之后就必须更换以防滑。近年设计新型的曳引式升降机,采用纤维/钢缆复合缆索,可以减少所需的润滑及维修。另外电动机体积也更小了,可以安装在主导轨或者井壁上,免除机房设置。
除了曳引式电梯外,还有油压式、气动式电梯等。油压式电梯由底部或侧面的柱塞支撑及升降,柱塞由液压推动,部分柱塞可作望远镜式折叠,减少地底所需要的深度。但部分柱塞时不可折叠,所以安装时地下必须挖一个洞。
因为柱塞的限制,油压式电梯一般只会在2~5层高的建筑物上使用。但也由耗电量大,速度低的缺点,秒速不高于1米,运行时还会发出高热。所以机房必须用空调来降温,不然电梯就会过热停机。
气动式电梯有点梦幻的感觉。它的轿厢于气密式的升降道内,以气压差调节的方式达到运行的功能。常常用于信件文书的传递,也被用于载人电梯。气动式电梯省去了钢索和柱塞,并具有气密结构,底部坑道也不要存在。但载重量会直接影响气密式升降道结构的强度,无法像钢索曳引和柱塞油压一般承载较高的重量。
总结
由此可见控制芯片并不是电梯的必备条件之一,有了控制芯片电梯就能实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功能。这样似乎很多人无法理解,比如以前的汽车也没有控制芯片,但它一样就开,控制芯片的出现让锦上添花了,通过传感器和控制芯片我们能够实时的了解汽车更多的动态并且能够实现更多智能化的应用场景。
八角芯片那个脚是电源
VCC脚;脚(OUTPUT)为输出脚。该脚输出的低电平为1.5V,输出的灌电流(平均值)为200mA。输出的高电平为13.5V,输出的源电流电压可达30V。脚(RT/CT)为外接振荡器定时电阻和定时电容。该脚与基准电压输出脚 (VREF)之间接入基准电阻,该脚与接地脚之间接入基准电容。
到此,大家对芯片电路图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芯片电路图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