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状态的页面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东西。在任何产品中,当用户刚开始利用时都非常有可能碰着页面中没有内容、没有数据的场景。
如果页面显示为一片空缺的话,那用户用户有可能认为是网络涌现了问题,或者是产品本身存在bug,就很有可能给用户造成误解。
以是在UI设计相对成熟之后,各个产品中都会对页面的空状态做出一些美化处理。比如像下面这样。

这样的页面在视觉上更加都雅。并且也给予了对付非常状态的处理入口。相对付一片空缺的页面,当然是有一些优化的。
我们彷佛也习气了这种放一个插画和一个按钮的空页面形式。但是作者本日在看到飞书的设计之后,才意识到纵然是一个非常大略的静态空页面,也可以有更多的体验提升,而不仅仅局限在都雅这一方面。
首先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本日作者在上班的时候,本来由于一个设计问题谈论的比较烦躁。和同事的沟通也有一些激烈。
然后再打开飞书查看时,有时碰着了一个这样的空页面,如下图。
直接说主题:这个页面便是作者以为飞书的设计领先了全部产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页面按照常规做法放一个没有新的插画。那么结果便是一个中性的设计。没有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增量。也没有给用户造成困扰。只是一个中性的设计。
但是如果像上图中这样做,就达到了让空页面的浸染不局限在空页面的效果。
详细阐明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这些打工人在利用沟通工具时,最紧张的利用场景当然是和同事进行沟通。以是最紧张的体验来源自然也是沟通过程中的体验。
那么纵然在这个页面里放一个精美度max的插画,会对我的沟通体验会产生一丁点儿影响吗?当然不会。由于这是两个完备没有关系的事情。
那么如果像飞书这样放一个对点赞的行为的勾引呢?就有可能勾引出一些用户的利用习气。
比如说在进行飞书会议时,当我们正在发言或会议即将结束、当我们讲完了设计方案时,可能会有一些同事由于这个点赞的行为勾引,就在那个场景下给我们点了一个赞。
这个行为才是我们在利用事情沟通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影响到最紧张体验来源的行为,而这个行为是受一个空页面的内容的勾引产生的。
以是作者上面才说这个空页面内容的浸染,不仅仅表示在空页面而是影响到了产品中其他场景的体验。
如果再进一步剖析的话,实在还可以从人类影象的特点展开一下。例如现在某个用户已经利用了飞书这款产品一段韶光。在他利用的过程中,与他协作的一些用户偶尔会有为他点赞的行为,包括他自己也会给其他的用户点赞。
那么在这一批用户的体验感知中,会形成两方面的感知。一方面是会对给他点赞的其他同事有一定好感。
另一方面是这种正面的感情会产生一定的泛化迁移。当时间略微变长之后,由于人的影象并不会记录所有细节,而是像一个压缩文件那样只影象最稳定的信息,再根据明显信息去遐想到细节信息。
这个结果便是在用户的潜意识中会认为利用飞书的体验也是正面的。也便是说用户会把对其他同事的好感有一部分迁移到飞书这个产品中。好处不言而喻。
除了上面的图片外,还有几张其他的也可以用同样的思维理解一下:
作者测试了十几次,一共碰着了这四种内容,如果说一种内容只是巧合的话,那么这四种情形全部都是对产品整体体验的增强,而不仅仅局限在对空页面状态的处理。这也能进一步佐证我们的剖析过程。
我们再来看一些负面的案例(为了避免得犯人,就不提详细的产品名称了。)
在这个空状态的页面中有一行笔墨叫做旗子暗记可能跑到外星球了。我实在是不理解,就算他跑到火星了又和用户有什么关系。看起来有点诙谐可爱的文案真的故意义吗?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中性的设计。
还有一些更过分的案例我们来看一下。
这张图中是某个产品里六个空状态页面的。利用的不同插画。如果作者不阐明每个插画代表什么含义的话,有多少人能完备看懂?至少个中有三个作者是看不懂的。
这种设计。便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差异性。和不同场景下的视觉区分。而影响到了更主要的易辨识的体验指标。可能也是。由于在某个内卷的环境里自己为自己找了一些可做的事情。但作者只能说这种产品对用户体验的理解还仅仅勾留在很表层的阶段。
在以前作者也曾经写过空状态页面的设计该当遵照哪些原则,大致如下:
1. 传达清晰:确保页面上的文案简洁明了,直接见告用户当前页面为什么是空的,比如“您还没有添加任何收藏”或“搜索未找到结果”。文案应具有辅导性和友好性。
2. 行动召唤:给用户供应一个明确的下一步操作提示,如“立即添加第一个收藏”、“考试测验其他关键词搜索”或“创建您的第一条条记”。这有助于用户理解如何开始添补内容或办理问题。
3. 情绪化设计:利用插图、动画或色彩来提升页面的情绪吸引力,使空状态页面看起来不那么冰冷。设计应与品牌的整体视觉风格保持同等,增加用户的亲切感。
4. 教诲与勾引:利用空状态页面作为教诲用户的机会,展示产品功能或供应利用小贴士,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产品并鼓励他们采纳行动。
5. 反馈与缺点处理:如果空状态是由于缺点或加载失落败造成的,供应详细的缺点信息,并给予办理建议,比如检讨网络连接或刷新页面。
6. 适应不同场景:根据不同的空状态场景(如初次利用、内容被清空、搜索无结果等)设计相应的页面,每个场景都应有其特定的勾引策略。
但是现在看来以前的这些设计原则在当下来衡量,也仅仅是及格的做法了。
由于用户对产品的性能哀求会越来越高,对付产品体验的期待也会越来越高。
在过去看起来非常好的设计,当用户习气了之后,会逐渐变为一个比较普通的设计方案。
这种征象就像卡诺模型中的魅力需求会逐渐降级一样。
大略阐明一下:比方说十年前我们去一家饭店,如果能供应免费的WiFi,那用户会以为非常惊喜。
由于这种免费WiFi做事是很少有饭店能够供应的。能帮用户节省很多流量的用度。
但是如果是本日我们到一家饭店创造他们能供应免费WiFi。这就变成了一个很普通的事情,很多饭店都会供应这种做事,有什么好惊异的。
有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自己每个月的套餐流量都不一定用得完。我们并不会为此感到惊喜。这便是一个魅力需求转变为无差异需求的例子。
当用户习气了我们曾经做出的精良方案。就哀求设计师们去做更多的创新。
只有再次将设计方案带来的体验做的超出用户的预期。才能让用户产生全体产品体验都偏正面的强烈感知。
飞书这个设计案例实在便是一个非常大略的静态页面,但是作者想到的这些设计思路如果真的是设计者的思路,那真的很让人佩服。
大家可以考试测验把这篇文章转发到一些群里,看看我们能不能收到。飞书官方设计师的回应。看一看到底是过度解读了,还是事实如此。
专栏作家
杜昭,微信公众号:AI与用户体验,大家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者,实战派设计师,目前在某手机公司卖力手机OS交互设计,所卖力产品覆盖用户数亿,紧张研究AI与人机交互设计的领悟及人因学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本文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不雅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供应信息存储空间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