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也曾是天下上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厂家,第一年便发卖过亿。
它高昂的价格曾是许多上流人士身份的象征,穿着优雅得体的晚礼服,坐在宴会上取出一支电子烟,吞云吐雾,像玩弄梦幻烟雾的人间精灵。
它便是如烟电子烟。在2005—2006 年一年之内发卖额就将近 10 亿元公民币;2008年,它已经售出超过30万支电子喷鼻香烟,并且在喷鼻香港上市。

但从2003年景立至今,短短十几年韶光,这位电子烟鼻祖在一众新锐电子烟品牌的冲击下,早已籍籍无名,如幽幽吐出的烟雾般,消散于电子烟领域。
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那段有关“丛林法则”的经典论述里说,“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革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期的企业。
1.天下第一支电子烟的出身「有朝一日龙得水,必将长江水倒流。」
如烟电子烟的创始人叫韩力,他当初做这款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戒烟。他希望能创造出一种可以让人在摄取尼古丁的同时,又不用接管由于喷鼻香烟燃烧时产生的其他有害物质。最开始的时候,韩力并没有想到要做一款电子烟,而是选择了利用尼古丁贴片。
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尼古丁贴片贴肚脐上即可。但没过多家,韩力便常常晚上浑身冷汗地从噩梦中醒来,引发噩梦根源的正是尼古丁贴片。
于是韩力决定自己研究一款戒烟产品,2003年,作为药剂师的韩力,带领着团队设计发明了第一个基于尼古丁的电子烟产品。后来,韩力将其取名为“如烟”。2004年,如烟公司正式发售电子烟,韩力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国际上首次将这种产品量产并面向中国市场发卖。
但是发卖状况并不如预见中的空想。当时海内对烟草尚未有明确的管控政策,加上如烟电子烟价格对付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过于高昂,一支的价格就要上百元,而且须要定期改换。
于是韩力和其他创始人们一起协商,把目光瞄准了广阔的外洋市场,2005年,如烟电子烟产品开始向外洋出口,由于欧美地区对烟草管控更加严格,而且消费水平高,能够接管如烟的价格。当时如烟盛行到什么程度呢?在网络上有不少关于电子烟社区和论坛,从美国明星林赛·罗韩到韩国高中生,都将抽电子烟作为一种时尚。
随后几年,叁龙国际携如烟电子烟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最高峰期间2007—2008的发卖额达10亿公民币,并且出口美国和欧洲。2008年,如烟公司声称已经售出超过30万支电子喷鼻香烟,并且以叁龙国际的名义在港交所上市。
如烟的出身是有时,但成功是一定。
作为一个新产品,如烟具有不可取代的上风。并且找准了目标市场,电子烟的发卖急速提升,2005年这一年的发卖额达到了10亿元。
2.市场混乱被爆造假遭遇滑铁卢
「苍天既已生如烟,尘世何须出其他。」
有时候,一家企业的发展就像乘坐热气球。坐过热气球的人该当知道,操作员能做的只是调度气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风向,而气球的详细航线和落点,则只能任天由命。企业的成功与衰败也是这样,有可控的范围,但又保留了不愿定性。
2006年,央视溘然曝光如烟戒烟效果造假,著名打假斗士王海也披挂上阵,诉如烟产品本身有害,欺骗消费者。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对多家媒体表示,如烟的宣扬涉嫌失落实并有违科学理论,并哀求交给自己牵制。
这一系列事宜,让如烟电子烟的安全性及监管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令如烟发卖大幅受挫。于是如烟险些彻底放弃了海内市场,包括当时其他的电子烟,也都纷纭把目标转向了外洋市场。
但如烟在外洋市场上并没有如鱼得水。由于如烟电子烟产品并没有足够的技能壁垒,在如烟进入外洋市场后,很多烟草大佬们都纷纭开始研究制作自己的电子烟产品。
在成本强大的烟草公司面前,如烟如同一只投身于海浪的小船,被这些犹如巨轮般的烟草大鳄们远远甩在了身后。如烟专利持有公司赛波特认识到必须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权柄,但是以它的实力,要在全天下申请所有专利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乃至可以说,赛波特申请的速率,也便是如烟的“死活时速”。
直到2012年,如烟在美国的发明专利才终于得到终极认可,随即开始对国际上紧张的电子烟品牌进行诉讼,涉及品牌超过10个。但这个韶光实在太晚了,对付资金和实力并不雄厚的赛波特而言,如烟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间,统统都无事于补。
3.回归本土操持落空被帝国烟草公司收购
「所志未遂,奈何去世乎。」
2008年金融危急爆发,很多出口产品在国外出口遇阻,纷纭开始转向内销。2009年,如烟在国外市场的经营每况愈下,于是开始重新瞄准中国市场。如烟认为,中国有3.5亿的烟民,人数比一些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随着中国控烟力度的加强,和政府对一些高新戒烟控烟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和勾引,其电子烟市场有望成为环球第一大市场,于是如烟加快布局海内市场,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动作。
2011年,如烟宣告回归中国市场后,开始大力打假,试图肃清电子烟市场上的山寨产品。之后,如烟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系列,并且和京东携手,达成计策互助协议,特供新品电子烟。但这些并没有使电子烟的发卖古迹回暖,各种方法的效果并不明显。
2013年,在频年亏损后,如烟被环球第四大烟草公司帝国烟草以7500万美金收购,包括电子烟专利、权利以及可能源于在美国和其他地方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的收益,此时“如烟”早已更名为叁龙国际。而后如烟便一贯被帝国烟草公司雪藏,韩力则就职于帝国烟草旗下 Fontem Ventures 公司,担当顾问。
有时命运的戏谑就在于,你终于等到机遇做某事时,却已经到了谢幕的韶光。
在如烟被收购的第二年,电子烟以欧美潮流文化和亚文化这样的存在进入中国,并开始重新兴起。2015年深圳举办了首届电子烟展览会,标志着电子烟这个新事物开始得到广泛认可。但昔日的电子烟鼻祖,却已不见身影。2016年,帝国烟草公司报名参加了第三届电子烟展烟草,很多人期待着一贯被雪藏的如烟是否会回归。但在电子烟展上,帝国烟草只展示了旗下Puritane和JAI两大电子烟品牌,并未见到如烟的踪影。
叁龙集团将如烟业务出售后并没有完备退出电子烟家当的发展,仍旧以如烟的品牌发卖,但是售卖的渠道不多,发卖量更是寥寥,大多数人都是出于怀旧目的购买。
昔日的电子烟巨子,就此虎落平阳,可惜东山再起之日,遥遥无期。
4.发热友的狂欢还是贩子的逐利烟雾?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电子烟在国外并不新奇,并且有许多大品牌主导市场。而在海内除了十年前的如烟外,现今电子烟品牌叫得出名字的险些没有。而如烟的溃败,既有全体外部环境的成分,也有内部经营的失落策。
1. 营销之痛,市场认知程度低
大众普遍对电子烟的接管度、认知度不高,目前在海内还处于扫盲阶段。在关于电子烟的搜索中,关于电子烟的危害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个产品要让消费者购买,必须先做到认知遍及,而如烟的前期广告宣扬还没有其山寨产品真味如烟做得多,并且都因此“戒烟”为宣扬点,对付不戒烟的那部分烟民和受众缺少足够遍及度。
▲ “真味”如烟广告视频截图
2. 定位失落策,缺点预估消费人群
如烟电子烟最初的目标用户是和韩力一样的中年烟民,紧张用于戒烟,对外宣扬的产品功效也因此戒烟为主,但实际上海内购买电子烟产品的更多是主流人群之外的“玩家。”他们对付一款电子烟好坏判断的标准,在于烟雾量是否大,造型是否足够炫酷潮流。
而如烟无论在造型上,还是烟雾量上,都无法知足玩家们的需求。
3. 内忧外祸,产品难以突围
在海内,电子烟市场极其不规范,电子烟产品很随意马虎被仿造,再加上产权保护不到位,各种真假电子烟充斥市场,鱼龙殽杂。如烟纵然拥有专利,也不可能把大量韶光用于打假上,造成后继乏力。
在国外,各大烟草巨子开始纷纭发力电子烟业务,这个行业在非中国区域的品牌基本都洗濯、蚕食得差不多了。大的电子烟品牌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几个传统烟草巨子,不具有雄厚资金的如烟根本难以突围。
4. 价格昂贵,故步自封缺少创新
早期如烟电子烟分为雪茄型和烟斗型两种,个中雪茄型售价599元至1999元不等,烟斗型售价2800元至16800元不等。一支电子烟要花费五六百元,在一包烟均匀价格为 13 块的中国不算便宜,在价格竞争上毫无上风。加上这些年来,如烟的技能创新没有跟上,产品存在各种问题,有利用者说抽如烟电子烟韶光过久,会导致两腮又酸又痛,而且电池容量小,少焉就没电,要过烟瘾很难。
5. 政策导向,游走于灰色地带
目前海内电子烟未受政府牵制,谁都可以生产,随处可以购买,各种渠道都可以走,质量难以保障,中烟的存在更加增长了市场的繁芜性。虽然全天下99%的电子烟都来自中国,但海内市场却很小。
随着海内电子烟的起步与品牌意识增强,一些电子烟企业的自有品牌也开始崛起。但在电子烟身处灰色地带的大环境下,大多数电子烟品牌都开始转换思路,不再宣扬电子烟是传统烟草的替代品,而因此“时尚、潮流”为卖点当成亚文化来宣扬。目前一些一、二线城市设立了“电子烟吧”,吸引玩家入场,未来海内电子烟可能会在这些城市崛起。吊诡的是,中国是天下最大的电子烟出口国,在深圳便有500家电子烟厂家。
一个新产品从出身到发卖,向商业接轨的路上,不仅要接管市场的考验,还有各种政策的制约。然而,当初的如烟缺点地估计了海内市场的消费情形和目标人群,和大张旗鼓永久地失落之交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