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儿,这是我自己做的苕粉,你称下有好重?”“要得,李孃孃,麻烦你等等哈。”9月12日,武隆区白云乡红星村落苦竹堡组,42岁的穷苦户李艳将前几天做的手工苕粉送到村落里的电商做事点。网点卖力人李成凤考验、称重后,麻利地进行包装。
手工苕粉、蜂蜜、脆桃、羊角豆干……近年来,随着武隆电商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往藏于深山的山货飞出了山窝窝,成了热销的网货和特色旅游商品。今年1—7月,武隆农产品电商交易额打破1.5亿元,实现订单231.8万单。
山货出山成时尚

武隆位于武陵山与大娄山交界处,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良好的环境产出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如羊角豆干、高山蔬菜、晶丝苕粉、鳅田稻等特色产品。
然而,由于山高坡陡,村落民聚居地分散,出产的农产品或销路不畅,或不成规模。如何让山窝窝里的农产品走出去,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一贯是当地政府琢磨的事儿。
2015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当地政府开始考试测验通过电商为农产品探求销路。武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电商的计策和履行路径,并出台了《加快推进屯子电子商务家当发展的履行见地》《促进屯子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在政策的鼓励下,在重庆主城事情的李成凤开始了一项兼职——利用周末试着发卖老家白云乡的山货。她将武隆的苕粉、榨海椒、土鸡等山货通过微信发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去年9月,李成凤辞职回到了老家白云乡红星村落,加入到当地政府组建的电商网点。通过李成凤,当地村落民出产的苕粉、土鸡不但有了稳定的出口,还卖上了好价钱。
穷苦户李艳一家由于孩子读书包袱较重,家里开了一个苕粉加事情坊。“以前,最高只能卖到8元一斤,现在通过电商发卖,每斤最低都要10元。”李艳先容说,今年,她家加工了5000斤苕粉,大部分通过电商渠道发卖,毛收入将近5万元。52岁的穷苦户谭文林则成了李成凤的土鸡供货商,从去年到现在发卖土鸡300多只,收入超过1.5万元。
截至目前,李成凤的网店已发卖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卖额达到12万元,每周发卖额最高可达8000元,当地近20户村落民成为其稳定的供货商。今年,她还将300只鸡苗免费发放给了6户深度穷苦户,并和他们签订协议,如果按照标准喂养可以以高于市场价收购。
这仅仅是武隆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目前,武隆75个穷苦村落实现了村落级电商做事网点全覆盖,越来越多像李成凤这样的特色农产品经销者加入个中,奔忙在村落头巷口,带动2万余穷苦人口,实现人均增收500多元。
农商旅领悟助力脱贫
武隆旅游资源丰富,今年上半年,该区接待游客1290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资源能否与其他家当嫁接,带动周边庄家增收致富呢?
武隆仙女山游客接待中央一层的“寻味武隆体验馆”内,重庆日报看到茅草屋、乌篷船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装饰大厅内,手工苕粉、蜂蜜、藕粉等武隆特色农产品整洁地摆放在展台上,时时有游客前来询价、购买。这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场馆,依托游客的现场体验,辅以电商发卖的模式,既让游客品尝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还免去了购物携带不便的问题。武隆区电商运营做事有限公司干系卖力人黄燕琼先容,目前,这里已有5000多庄家的产品入驻,农产品日交易额达2万元。
而在仙女山镇,该区还打造了电商一条街等示范项目,依赖“试点+示范+推动+推广”的发展模式,带动其他配套家当及生产加工业折衷发展。“通过‘互联网+’把武隆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资源推向更大的市场,既提升旅游有名度,又加快扶贫进程。”武隆区供销社副主任陈昌勇先容,2015年起,当地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电商家当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造就壮大电商经营主体、完善做事体系和物流支撑体系,实现村落庄电商网点全覆盖。
借助旅游资源上风,外来游客可以在仙女山等景区购买到当地26个州里的特色农产品。今年,为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武隆区电商运营做事有限公司推出了特色农产品“福袋”,将穷苦户出产的腊肉、苕粉等特色农产品统一考验、包装后,“打捆”成箱在各旅游窗口发卖,目前,已发卖福袋6.4万个。
大平台支撑农产品上行
借助电商平台、利用旅游资源的上风,武隆电商助农增收卓有成效。穷究背后的缘故原由,与武隆区电商统一大平台的打造不无关系。
“整合了全区的资源,从百口当链的角度来完善发展。”陈昌勇先容,2015年,当地成立了武隆区电商做事运营公司,逐渐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电商网点,完善了区、州里和村落三级做事体系,形成了1个区级电商运营中央,26个州里电商做事站和186个村落级做事点。
电商网点助力农产品上行,还须要办理发卖的出口问题。为此,武隆区坚持“三维协同”的计策,充分借助京东、苏宁等第三方发卖平台,开通了多个武隆特色农产品发卖平台;其次,该区还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平台,鼓励造就了13家本土电商企业,成功打造“凤来谷”“寻味武隆”“五农夫”“比丰优选”等4个有名电商品牌。
山窝窝里面,庄家居住分散,供应的农产品不仅规模小,质量还参差不齐。武隆区又是若何办理这个问题的呢?“物流体系构建是重中之重。”陈昌勇说,为办理农产品进城“末了一公里”,该区全区内培植了1个城区物流分拨中央和8个镇域物流配送中央,并组建了村落庄物流公司,今年将完成5条区内线路,开通5条屯子物流班车。
此外,针对电商做事人才不敷的问题,该区在鼓励返乡创业、大学生电商创业的同时,还加强了屯子电商带头人的培训。自2015年以来,该区已开展电贩子才培训7次,培训电商带头人210人,发展从业职员1600余人,成功打造白云乡红星村落、巷口镇大巷口等12个“电商示范网点”,建立稻米、脆桃、蜂蜜等5个农产品基地。